全厂干部工人不得不对新任的党委书记刮目相看。没有人具体知道他是怎么成功的,周书记向领导班子的汇报轻描淡写,听来似乎是撞上了好运。
领导班子要求他必须在家休养一个时期,剩下的事就不用他再操心了。
在冬梅的逼问之下,秉义承认是由于在国内外豁出性命来喝酒才把胃又喝出问题来的。他深有感触地说:“真不愧曾是一对社会主义兄弟国家,老大老二不属于同一人种,但国家性质分明也能造成人类的基因雷同。那边和这边一样,经济也不景气,却一样公款吃喝之风盛行。客人只要在喝酒方面被认为很真诚,不好办的事也比较好办了。”
秉义除了给玥玥带了几套印有苏联各地风景的明信片,给小阿姨小菊带了一个俄罗斯套娃,再什么也没往回带。
老太太对女婿尤其刮目相看,居然以“秉义同志”来称呼女婿了。
她对女婿的成功之举给出的评价是:“证明了两点——组织是有眼光的,我也是有眼光的。”
在军工厂,关于周书记大获成功的原因开始被以非组织方式总结和宣讲。
有人认为得益于他俄语好,对俄罗斯和苏联时期的文化以及人情世故相当了解,与“老大哥”们有较多的共同语言,能和对方们谈到一块儿去。
有人认为他得到了沈阳军区老首长的帮助。一艘外国巡洋舰驶入中国港口,尽管是一艘老掉牙的根本没有了任何军事用途的古董,那也不是闹着玩的。手续别提多复杂了,没军方疏通想都别想。生产建设兵团当年归属沈阳军区,他是兵团知青,如今成了军工厂的正厅级党委书记,军区的老首长觉得脸上有光,乐于相助。
有人认为他当年北大那些同学帮助也肯定不小。那些同学中有高干子弟,他当年又是系学生会主席,想必与他们关系不错。如今他是厅级干部,当年是高干子弟的同学必然视他为自己人,而帮自己人差不多等于帮自己。都是走在同一条道上的人,谁都有用得着别人的时候啊!
以上总结互相之间没多少歧义,都承认对方给出的解答是成功原因之一。
他们只在一点上分成了两派,即周书记丈母娘起过作用没有?
一派说肯定起到过作用啊!自己唯一的女婿当了军工厂的党委书记,新官上任三把火,就算大忙帮不上,拉拉风箱这种忙还是帮得上的吧?
一派说别把金老太太的剩余能量估计高了。资格再老,级别毕竟在那儿摆着。党内暗比资格,明论级别。你资格老,人家可以对你表示尊敬,但听不听你的就两码事了。毕竟只不过是位正厅级享受副部级待遇的离休老太太,官场上有时还将她的话当成话来听,纯粹是中国人尊老敬老优良传统的体现,是为了哄她个高兴而已。
一日冬梅下班回到家里,情绪看上去不大对劲儿。虽然还是亲自服侍秉义喝了晚上那一剂汤药,脸上却少了享受幸福时刻的和颜悦色。
两口子躺在床上后,冬梅睥睨着丈夫说:“亲爱的秉义同志,可以向你打听个事吗?”
秉义说:“你别跟妈学。她是老干部,有那种赏识我的资格。咱俩可是夫妻,你也称呼我秉义同志为哪般啊?”
冬梅说:“谁赏识谁还得有资格啊?又长知识了。以后可不敢再乱叫你秉义同志了,但‘亲爱的’还是可以一直叫的吧?”
秉义笑道:“当然!夫妻间的特权啊。”
冬梅却仍然一脸严肃地说:“那好,我就利用一次特权。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嘛。说不定哪天也许真的作废了呢?亲爱的,冒昧地问问你啊,认识一位叫奥丽娅的苏联女郎吗?”
秉义一愣,随即红了脸,窘态难掩地反问:“你听谁胡说了些什么?”
冬梅从枕下抽出卷成一卷的报纸,像用短棍似的打了秉义的头一下,愠怒道:“自己看,第六版。”
一九八八年,国内许多报纸的版面增加,栏目自然也丰富了,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打副刊牌以吸引眼球,有的叫“文艺万象”,有的叫“世间百态”,花边八卦充斥,大有泛滥之势。
原来,秉义这边在大功告成后休养着,与他同舰来到中国的“老大哥”们可没闲着。中苏关系已缓慢解冻,睦邻关系的新一页已翻开。戈尔巴乔夫总统即将访问中国,两国的人见面都不由自主地互相示好。那几位“老大哥”在邻省的海港城市一出现就成了香饽饽,身影所到之处不但被市民的笑脸包围,也引起了记者们注意。记者仍是相当体面的职业,被采访仍是件得意的事。若被别国的记者采访,回国后便可成为经久不衰的谈资。偏偏那几位“老大哥”都有点儿不甘寂寞,喜欢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中国的报上,一被采访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极尽伶牙俐齿。
邻省那座城市的那份小报记者,对国内一家军工厂怎么玩“空手道”成功倒卖一艘老巡洋舰半点儿兴趣都没有,却对一位厅级干部在苏联的“艳遇”如获至宝。于是,这样的大标题就出现在了报上:跨国生意促成异国恋,公私双赢开出浪漫花。
周秉义一见标题,立马光着膀子坐了起来,怒道:“太无聊了,这件事我得问责,我要去找省委宣传部!”
冬梅冷着脸说:“我还没发火呢,你先发什么火呀?看清楚了,那是咱们省的报纸吗?”
她是听同事们说起来,才颇费周章弄到那么一份报纸带回家的。她心里也很光火,却不是对那份小报,而是对丈夫的不忠。
秉义见不是本省报纸,不免英雄气短,恨恨地嘟哝道:“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无聊透顶!”
冬梅说:“不是那么回事呀,亲爱的?你还没看内容呢,消消气,看看再给我个交代吧。”
秉义大略看了看,心中暗暗叫苦。就真实性而言,那篇报道无中生有胡编乱造的成分倒也并不太多,只不过行文暧昧,不是色情,也是情色。
待秉义放下报纸沉默不语,冬梅开始了质问:“不想给我一种解释吗?”
秉义说:“确实不是那么一回事!”
冬梅说:“那就照你的版本讲给我听听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相信以自己的智商,听了之后会得出结论。”
按秉议的说法,在苏联,买卖巡洋舰的事也并非一帆风顺,也要有方方面面的批文,少了哪位大官员的签字或公章,买卖都做不成。老古董巡洋舰虽说早已批给了地区文联,却毕竟一直停泊在军港内。真要把它开出军港,开往中国,仅凭那么一份批文远远不够,过程一点儿也不比在中国简单。几经努力不懈地争取,还是在海军方面卡了壳。一位舰队司令员大不以为然,扬言要向苏共中央上书,认为低价卖掉退役军舰很荒唐。
秉义在那边急出病来,不得不住院。他的胃溃疡复发,固然与在两边穿梭喝酒时舍命陪君子有关,但心里着急几乎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好在他是客人,是唯一又可信赖的生意伙伴,住院无须他自掏腰包,受到的也是与他的干部级别对等的优待。
住院期间,周秉义与一位叫奥丽娅的内科医生成了朋友。一个迫切地希望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情况,一个谈起俄罗斯及苏联文学来头头是道,甚至比对方的知识还多些,自然越谈越投缘。奥丽娅邀请周秉义到她家做客,还郑重地介绍他认识了她父亲。
“不过就是这么一回事嘛!”秉义显出一副清白无辜的样子。
“她年龄比我小十来岁,你怎么有意忽略了?”冬梅则似乎打定主意一定要让丈夫颜面扫地。
“不是有意忽略,没有特别强调的必要啊!”
“她还是离了婚的,这一点更没强调的必要啰?”
“我问你强调这一点有意思吗?”
“倒也是,亲爱的你反问得好。由你来强调是没意思,避而不谈倒挺有意思的。”
“你看你这种态度就不好吧?这不是成心怄气吗?”
“你俩都相见恨晚了,我还该怎么样才算态度好呢?”
“俄语中有相见恨晚一词吗?没有吧?咱们的小报记者偏那么写,我有什么办法呢?看来你看得比我认真多了,那你为什么对她父亲恰恰是那位舰队司令员这忽略不问呢?”
他这一反诘,冬梅也不由得一愣,一时语塞。
秉义解释说,奥丽娅邀请他到父亲家做客,纯粹出于想要帮助他的良好动机,实际上也帮到了。她父亲不但改变了态度,而且开始积极促成了。
“你要知道,他们和咱们这边许多方面太像了。如果一件事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反对者还不是一般人物的话,那么即使某一位大领导批准的事,也完全有可能变成一纸空文。何况那事是主管文艺的政治局委员批的,军界人物不买账,就别打算办成。《茹尔宾一家》你也看过的,书中那位老茹尔宾是以她外祖父为原型创作的。她祖父曾与朱可夫一块儿指挥过莫斯科保卫战,她父亲在海军中的威望也颇高,你倒是替我想一想,如果办不成事,我还有脸回军工厂吗?如果我要办成那件事,我能拒绝她的热心帮助吗?我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希望由我口中说出她对我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我一点儿真感情都没动,仅仅是在利用她对不对?可这不是事实,事实是我好比走投无路之人,她的帮助让整件事起死回生。所以亲爱的,我得承认我由于感激是动了真感情的。我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反而说帮了我大忙的人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你内心痛快,可我也太卑劣了吧?”
周秉义的辩论技巧、经验很有一套,见冬梅逼问得紧,态度又是那么严肃,便也不得不认真对待。一番话倒也振振有词,理直气壮。
郝冬梅本来就不是个厉害人,即使装出厉害的样子,通常也装不了几分钟。何况她一向得理让三分,听丈夫陈述得颇有些道理,内心的别扭也就舒缓了许多。
冬梅瞪了丈夫片刻,又收敛了锋芒,幽幽地问:“拥抱过了?”
秉义坦诚地回答:“那当然啊。还不止一次呢,入乡随俗嘛!那是人家那边的礼节,必须的呀。”
“这么说,也互相吻过啦?”
“还用问吗?你也知道的,见面分手的,人家那边都是那样式,男士得主动。人家对我那么友好,我可不就更应该主动了嘛!”
“你少拿那边的礼节搪塞我,我问的是深吻!”
“那没有。绝对没有!我怎么会那样呢?那成什么事了!”
“一次没有?”
“若有一次,天打五雷轰!”
冬梅就拿起了报纸,看了会儿,又问:“刚才没看到这一小段吧?”
秉义夺过报看了看,脸又红了,挠头辩解道:“刚才还真没注意这一小段。我发誓,就那么一次深的,当时我喝高了。”
“她呢?”
“她也喝了不少。”
那一小段写的是——周秉义回国的前一天晚上,在奥丽娅为他举行的饯行家宴上,他二人当着其他客人的面深吻良久,她流泪了。
“亲爱的,你有所不知,奥丽娅这个人跟咱俩一样,也是一颗浪漫种子。我必须得承认,她挺崇拜我这位军工厂的党委书记……所以呢……”秉义搜肠刮肚寻找能让自己再次变被动为主动的词汇,却终究理屈词穷。
冬梅平静地说:“所以什么啊?我洗耳恭听呢。”
“哎哟……我胃又开始痛了……”秉义耍起赖来,干脆躺了下去,背对妻子,身躯弓成了虾形。
冬梅看出他是装的,不愿再与他计较下去,她说:“周秉义,要不是看在你病着的份儿上,我一脚把你踹下床去!你别装,给我好好反省啊!这事到此为止,你要是再搞出什么花花事来,那可休怪我翻脸无情!”
她抱起枕头,再从立柜里扯出条线毯,下楼睡到客厅的长沙发上。
第二天上午冬梅上班去以后,老太太命小菊把秉义请到客厅里,女婿和丈母娘之间又进行了一次严肃谈话。
老太太说:“你那件花花事的细节我不想听,当岳母的只说两点。第一,像冬梅说的那样,到此为止。若还有下文,别说她跟你翻脸,连我也不答应。”
秉义诺诺连声,并说事已办成,没必要再去那边,自然就不会再有什么下文。
老太太又说:“第二,如果那个奥丽娅给你写信,你可以瞒着冬梅,却不许瞒着我,每一封都必须给我看。你要回信,我也不反对,甚至还支持。人家帮忙费心促成了那么大一件事,让你在关键时刻为厂里揽到了那么大一单工程,人家如果主动来信你都不回信,岂不显得中国男人太无情无义。这不仅是你个人的事,还关系到咱们中国人的形象问题,所以我支持你回信。前提是,你的回信我要过目,这是为你好。要是冬梅知道了,向你问起罪来,我说我都过目了,不是也可以替你开脱吗?”
秉义感激地说:“谢谢妈妈,妈妈总是这么护着我。真不好意思,太给您添麻烦啦!”
老太太说:“谁叫我没儿子呢?我不是拿你当儿子看待嘛。再说,我也了解你是个规矩男人,而且特别爱冬梅,不至于做太对不起她的事。你是为了工作,情有可原嘛。我呢,不仅仅是护着你,更是爱护你。当年,因为家里有个苏联女佣,还是我找的,结果让冬梅她爸后来多吃了不少苦头。现在两边关系虽然又开始朝好的方向发展了,但该有的警惕还是得有。如果你是普通百姓另当别论,可你不是普通百姓,你属于党的高级干部,所以得处处小心谨慎,要更加懂政治。这件事在你看来也许没什么,无所谓,可如果官场上有人想利用此事整你,照样整得你灰头土脸,再没了进步的空间。我过目了就不同,我比你懂政治,内容上可以替你把把关。如果有小人当成件事来攻击的话,我老太婆可以替你挡挡明枪暗箭。”
秉义起初只不过是在貌似虔诚地应付着与岳母交谈,听到后来,则是真心的了,也真的因岳母的高瞻远瞩而肃然起敬。
周秉义上班第一天,在办公室接待的第一个下属是保卫处长常宇怀。
常宇怀向他汇报,杜德海死了,是服安眠药自杀的。
秉义死死盯着常宇怀看了半天。
常宇怀说:“我个人充分理解他的选择。如果是我,也会那样。我作为他的老友,希望厂里能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他的选择。既然他不愿厂里为他开追悼会,那就别开了。”
秉义问:“他哪儿来的安眠药?”
常宇怀说:“我为他想办法开的。一次随信寄去几片,他攒了几十片。对于他,那不失为一种好的死法。”
秉义问:“你没想到他会攒下吗?”
常宇怀说:“已经成为事实了,无论他自己还是厂里,都解脱了。你这么问,没意义了吧?”
周秉义缓缓站了起来,双手撑在桌上,向常宇怀前倾身子,目不转睛地瞪着他,一脸怒气,却不说话。
常宇怀则一副君子坦荡荡的样子,迎视着他的目光,很沉得住气。
过了好一会儿,周秉义压低声音说:“你好大的胆子,这可是犯罪。”
常宇怀也缓缓站了起来,他平静地说:“周书记,我不明白你的意思。该汇报的我汇报完了。你如果没什么指示,那我就走了。”
周秉义瞪着他不说话了。
常字怀就像军人那样,后退一步,立正,向后转,走了。
按照周秉义的提议,厂里还是为杜德海开了一次会——不叫追悼会,叫追思会。周秉义主待,老厂长代表领导班子做了定调式发言,充分肯定了他为厂里做出的贡献。之后,生前友好一一回忆,常宇怀的发言最为动情,几度哽咽,不少人哭出了声。
追思会后三天,周秉义亲率三十名工人拆舰去了。三十名工人均是各工种的技术尖子,根据拆船需要挑选出来。常宇怀也在其中,担任焊切小组组长。他当保卫处长以前,曾在全省的焊切比赛中得过第三名。中国的刀具品质不高,拆一艘苏联的巡洋舰靠电锯玩不转,主要得靠焊枪来切割。把常宇怀带上,周秉义心里有谱。
郝冬梅一开始坚决不同意丈夫亲自率队去拆舰。
老太太说:“轻伤不下火线嘛,正是该他有所表现的时候,让他去吧。”
冬梅恼道:“妈,你这叫什么话?时代不同,和平年代有那必要吗?如果他有个三长两短,你对我负得起责任吗?”她气呼呼地找厂里去了。
老厂长也说:“冬梅同志,支持秉义去吧!一百万元不是小数目,能解厂里的燃眉之急啊。他了解情况,跟合作方也熟悉,建立了良好感情别人取代不了啊。我们班子研究了,让卫生所一位退休所长跟去,专门负责照顾他的饮食、服药、休息,确保万无一失。”
郝冬梅仍不松口。
老厂长又说:“当然了,家属不同意,这也合情合理,厂里不能勉强,但换任何人带队我都不放心。秉义多不容易为厂里办成这么一件大好事,如果别人一接手给搞砸了,既对不起他,更对不起全厂。我的心脏病挺重。我倒不是拿自己的身体当回事,主要还是担心,我去接手只怕处处晕头转向搞不明白啊!”
郝冬梅只得勉强同意。
周秉义率队走了以后,军工厂的工人们由干部率领着陆续到外地创收去了。南下的居多,南下者中去深圳的居多。昔日机床前操作车钳铣刨得心应手的技术工人,开始自谋生路,甚至不得不放下身段在建筑工地上当起了挑抬搬运的苦力工,或给瓦工水泥工们当徒弟,仅拿比小工们多一点儿的工钱。家中有实际困难或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的工人,要么摆摊做起了小贩,要么站马路牙子揽零活,总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干什么已经完全不重要,能挣到钱继续养家糊口才是好样的。他们都很顾面子,不愿被看出是军工厂的工人,用墨水把工作服上的厂标涂黑,但工作服的样式还是能让人认出他们的身份。日子一久,也就无所谓了。
他们的身影也出现在了农贸市场上。农民卖农副产品,他们卖属于他们自己的工具,全套的电工工具、水暖工工具、瓦工工具等,或卖以往省下的劳保手套、鞋、工作服,获奖所得的毛巾、肥皂、笔记本什么的。如同古代武士或侠客卖自己心爱的刀剑,卖工具的尤其令人同情,让人不禁联想到杨志卖刀或秦琼当锏,联想到“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京剧唱词。相对于手套、鞋、工作服、毛巾、肥皂等大众用品,最不易卖出的恰恰是他们自己特别珍惜的工具。那些工具不是普通人家的生活必需品,价格足以买两只鸡。对于他们,实在是卖得太便宜了,对于普通人却明摆着贵得近乎奢侈品。一些人分明也是喜欢的,一样样拿起来看啊看的,赞不绝口,却就是不掏钱包,最终还是怅然地放下走了,更怅然的当然是那些东西的主人。倒是印有大红奖字的笔记本极受青睐,一出现就立刻被买走。喜欢收藏的比学生买走的还多,一切迹象似乎都表明,军工厂即将完成历史使命,那些笔记本被认为有极大的收藏价值。
情况常常是这样,成套工具的主人们终于丧失了期待识珠者出现的耐心,于是在某一天农贸市场清场之前,搭讪着希望用工人老大哥珍视如宝的工具换些农民兄弟地摊上的东西。有些农民兄弟若喜欢,表现得特豪爽慷慨,允许工人老大哥想从摊上拿什么就拿什么,只要拿得自己心理平衡就行。工人老大哥那时也会表现得很绅士,绝不至于显得太贪婪。到底是军工厂的工人,普遍素质可嘉。也有的农民趁机占工人老大哥便宜,且有几分心理优越——啊哈,你们月月挣工资旱涝保收的也有今天啊!就给你这些,最多加上这些,爱换就换,不换拉倒!我们的东西可是带回家去大人孩子都能吃的,你们的东西再好对我们也没什么用处,在家中放一年也不见得会用上一两次!
那时,工人老大哥的交换姿态就难免卑下,甚至有几分屈辱,但若能带回家些吃的,总比多日来天天空手而归要好啊!
他们拎着交换到手的东西离去时,有人眼圈红了。
记者们注意到了这些现象,但是关于军工厂工人生活现状的报道非同小可,各报社都接到了内部指示,重点文章须由宣传部门审阅方可见报。于是,有几篇大块文章呈送到了省委市委宣传部。宣传部门的同志也很慎重,邀请各方面人士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文章是好文章,所反映的也是真实情况,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希望其他工厂的工人们都向军工厂的工人们学习,不给国家添麻烦,不要一味“等靠要”,而应变被动为主动,自力更生谋求发展。
研讨进行了一个上午,最终达成的共识是暂时不发为好,怕适得其反,引起更大的心理恐慌,让更多工人误以为出路就是告别工厂,抛弃本行,走向社会自谋职业,从此不再是工人了。
在一些注定要转产、要改变体制,却尚未确定究竟该向何处转,以及在控股合资或干脆卖厂两条路之间举棋不定的工厂附近,出现了自然形成的买卖一条“街”。基本上是厂里生产什么,街上卖什么。有的通过关系以出厂价从厂里买出来再卖,有的是工人下班时用饭盒、布包“带”出来的。别看饭盒、布包小,每次“带”点儿什么都能转手卖几元钱。
一天下班时,肖国庆正在门卫的岗上。他离开了军工厂,在进步他爸的关照下转到了另一个厂。那个厂对门卫下达了指示,若见工人出厂时形迹可疑有权盘问搜包。他见一工人走来时布包显得很沉,就把人家拦下了。对方倒也配合,镇静地从布包中取出饭盒,只把布包给了他。布包里只有毛巾手套和一卷手纸,他接着让人家把饭盒打开。这一下对方火了骂了他一句脏话。他一挨骂,更认真了。另一名老门卫劝他算了,何必闹僵呢。他不听劝,要从人家手中夺过饭盒。那一夺,饭盒掉地上了,盒盖摔开,满饭盒滚珠撒得遍地都是。
对方扇了国庆一个大嘴巴子。
他要还手,被老门卫拖进了门卫室。
几名驻足观看的工人蹲下去,快速把滚珠捧起再装入饭盒,盖好盖子,推着那名骂骂咧咧的工人一块儿出了厂。
老门卫对国庆说:“看到了吧?没人给你撑腰吧?都一个鼻孔出气吧?若在以前,我肯定站你一边儿。可现在不是以前了啊!哪天头头们一宣布把厂子卖了,厂里现有的一切东西就说不定是谁的了。你还那么认真值得吗?快坐下,吸支好烟消消气!”
国庆接在手中的居然是一支长过滤嘴的“凤凰”。在A市,这种上海名烟等同北京人追捧的“中华”香烟,他只在小时候收藏过一张如获至宝的烟纸。
国庆问:“哪儿来的?”
老门卫说:“你别太认真,以后也会有人给你嘛。”
国庆想了想,又问:“那家伙带出去一饭盒滚珠干什么呢?”
老门卫说:“张三往外带滚珠,李四往外带轴承瓦,组装起来就是不同规格的轴承。在轴承一条街上,最便宜的轴承也能卖十几元。”
国庆又问:“都那么干,这个厂不就被家贼盗垮了?”
老门卫说:“目前还只是个别人的行为嘛!这个厂有一天不存在了,也肯定另有原因。”
国庆接着问:“不管是什么原因,我调来的时候,可没想到它会不存在。真那样,工人们能哪儿去?咱俩又能哪儿去?”
老门卫笑着说:“嘿,就别想那么多了,能干一天算一天呗。咱们小老百姓的命运由不得咱们自己做主啊!”
听了老门卫的话,国庆懒得再说什么,心情一时沉重起来。对于自己刚才的认真,竟有几分后悔了。
下了班走到离厂没多远的地方,他被三个陌生汉子拦住了。其中一个人说要教训教训他,让他以后长点儿记性,别总拿着鸡毛当令箭。
国庆立刻就明白他们所为何来了。他是有准备的,左手一撩衣襟,唰地从腰间抽出三尺多长的铁链来。一抡,铁链绕在手臂上一小截。与周秉昆不同,肖国庆可不是个好惹的爷。参加工作之前,打起架来那股子拼命三郎的劲儿在三街四衢是出了名的。老门卫的话让他的心情特别糟糕,也可以说,自从父亲去世以后他的心情就没怎么好过。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他也不还嘴,将铁链舞得呼呼生风,只管向对方抽将过去。但听“哎呀”一声惨叫,其中一人的单帽被抽飞了。另两个见他不好对付,一边一个,拉着头上受伤那个就跑。国庆不肯罢休,挥舞着铁链猛追。那三人手拉手跑不快,他追上来,朝他们后背又是狠狠几铁链。一左一右的那两人也连声惨叫,松了手,各自逃之夭夭。而那个头上受了伤的跑不动,转身双膝跪下了。
国庆见对方已是血流满面。
在北方,三十五岁以上年龄身板壮实的男人都可被叫作汉子。对方的年龄看上去比肖国庆小,也不如肖国庆的身板壮实。相比这下,倒是肖国庆显得更是一条汉子。
对方说:“大哥,如果你打算要我的命,那我认了,今天这条命给你了。”
国庆顿时心软,但胸中怒火尚未完全出尽。他蹲下身,抓住对方头发,恶狠狠地说:“谁指使你的告诉谁,我肖国庆可不是怕事的主,我也是一爷们儿!今后,我不在门卫的岗上罢了,只要我在岗,见着他一回查他一回!他欠我一大嘴巴子,我忘不了的。”
对方连说:“一定,一定。”
“滚!”
见对方起身撒丫子跑了,周边也没人看着,国庆又抡起铁链狠抽路边的一棵树,直到被人制止才罢手。
“我说你这位工人同志,这树它招惹你了吗?”
他转身看时,见是位推着自行车的老者。
他无话可说,拔腿便走。
第二天下班时,老门卫往他兜里揣烟。他掏出一看,是盒“凤凰”。
老门卫说:“昨天那浑小子让我给你的,让我替他向你赔礼道歉。”
他说:“那你也转告他,少跟我来这一套!”硬将烟塞回老门卫手里。
他往厂门旁挺胸一站,目光注视着下班的工人们走近,发现了昨日那小子后,从厂门旁跨到了厂门正中央,双手往腰间一叉。
认识他的工人开玩笑道:“国庆,弄啥景呢?堵仇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