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林远秋觉得,有这样的表格在手,不但能提高下属办事的责任心,也可以让自己避开好些坑去。

  林远秋打算每份责任书设一式三张,届时一张呈给圣上过目,一张户部存档,剩下的一张,就由当事人自己保管了。

  不得不说林远秋这种能避免推诿扯皮的做法着实新颖,以至于后来等他把签了名字的责任书连同太庙修缮进程一起呈给圣上看时,景昌帝可谓称赞声不断,并很快让其他衙署也启用了这种能担责于身的做法,且收效甚佳。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今日咱们暂且不表。

  ······

  第二日,西市就贴出了招乞丐做工的告示,给出的条件是包吃住,另每人每日再结算五文工钱。

  虽给的工钱不高,可对每日饥一顿饱一顿的乞丐们来说,这样的条件已是相当诱人了。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才半日功夫,就有几百名乞丐过来报名。

  确切的说,来报名做活的乞丐只有一百多人,其余全是跟着他们一起过来的家人,有的带着父母,有的则领着父母和妻儿。

  会沦落为乞丐,大多都是家乡闹了灾,或是家里遭了难日子过不下去的。

  而这些乞丐,平日分散在京城各处倒不显人数,这会儿聚拢在一块儿,看着却不是一般的多,且这还不包括那些没得到招工消息的。

  几个主事见报名人数超出了原先的预计,加之乞丐们也不放心把爹娘妻儿留

  在城里,于是他们都提出能不能不要那每日的五文工钱,只让他们把家人一起带着做活就成。

  主事们立马把这事报给了林远秋。

  ?小桂花婆婆提醒您《贫家子的科举路》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待林远秋到了西市,看见的便是一大群衣衫褴褛、眼中含着期待的乞丐们。

  大大小小,老老少少,没想到京城居然有这么多乞丐。

  林远秋自然知道他们眼中期盼着什么,其实让这些老弱妇孺都跟着也不是不行。这些人虽然干不了重活,帮着做饭总是可以的,还有就是捡砖块这些,也不是多累的活计。再过一个多月马上就到北方的雨季,干活的人手多了,也能赶在雨季来临之前把太庙给修缮好了。

  想到这里,林远秋便点头应下了乞丐们的请求,随后他让主事们按户给众乞丐做了招工登记,还跟原先一样,包吃住。至于工钱,改成每户每天五文。

  一听官老爷不但都给饭吃,还不会少了他们的工钱,乞丐们当即喜笑颜开,一个个边磕头边高声喊着“多谢官老爷!多谢官老爷!”

  而景昌帝这边,在听到此次报名做工的乞丐人数后,心中也是惊讶,他没想到京城竟有这么多乞丐。

  都说人多势众,居无定所的人多了,日久难免会生出乱子。作为君王,景昌帝觉得自己应当重视起此事。

  ······

  有了乞丐们的加入,岔子坡的草棚子不消几日就搭建完成了。随后众乞丐便忙碌到了石料的开凿和打磨当中。

  其中的妇人和孩子们,帮着清理乱石堆中可以用作砌墙的砖块。

  而年老些乞丐,则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把烧火做饭的活计全都担了下来。

  几百人同时忙碌的场景,让原本静寂的岔子坡变得热闹了起来。

  没了填饱肚子的担忧,此刻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子,脸上都多了舒展。再加上忙碌之余小娃儿还时不时会嬉闹追逐上一番,看着好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要说与这场景唯一不匹配的,恐怕只有蹲坐在草棚子里难展笑颜的丁永全和张孟了。

  可以说,自来到岔子坡后,丁、张二人除了额眉紧缩,剩下的就是各种难适应了。

  其实两人过来岔子坡前也算做了周全的准备。比如一天三顿吃食,都是让府里厨娘做好,再由小厮架着马车送往这边的。

  除此之外,两人还把府里的浴桶拿了过来,这样每日的泡澡依旧有了保证。

  至于寝具更是不能少,松软舒适的枕头被褥肯定也带了出来。只是被子的事好解决,睡觉的床铺却是不能够的,他们总不能把府里的拨步床也给抬到这边来吧。

  所以这几日最最困扰丁永全和张孟的,正是睡觉的问题,两人都有肥肚腩长着,躺在用硬木头搭成的临时床铺上,想翻个身都难。等到了第二日早上,全身上下就没有不酸痛的地方。

  这样熬了几个晚上,最后实在无法的两人干脆让人拆了木头,而后也学着乞丐们直接在地上垒了稻草堆,再往上头铺上软软的被褥,如此睡起来倒比先

  前舒服了许多。

  按说解决了睡觉的难题,丁永全和张孟应该高兴才是,可两人被风吹黑了不少的脸上不见半分喜悦。话说他们堂堂的户部侍郎,竟和乞丐一般睡上了草窝,能开心起来才怪呢。

  特别是一连多日没去早朝,两人心中空空落落的,总有种被朝廷抛弃之感。

  是以此时此刻的丁永全和张孟,只期盼着能尽快把手上事务完成,这样他们就可以早些回到朝堂中去了。

  至于今后该如何对付林大人,以报此次之仇,丁永全和张孟觉得应该从长计议。

  唉,官大一级压死人啊,他们可不能再这般盲目行事了。

  ······

  早一天动工就能早一天完工,等工部安排的工匠到位后,太庙的修缮就如火如荼的开始了。

  这是自己进京后接手的第一件差事,林远秋肯定想尽善尽美把它完成。

  好在过去几年的外放经历,让他对建造之事并不陌生。虽太庙有许多与普通屋宅不一样的规制,可万变不离其宗,再说不管怎样的形制都有图纸可依,林远秋只需把关好材料和人工、以及钱银的支出就成。

  说到钱银的支出,因着此次旧料的利用,以及人工费上的减少,直接节省了一小半的造价。这不,等两个多月后太庙建造完工,在结算了所有费用后,一万六千两的造价银子竟还余下了五千二百多两。

  看到账面上多余下的银子,再想到众乞丐解散时的一步三回头,林远秋脑中突然生出了一个想法,何不用这些银子给乞丐们做个安顿呢。

  于是第二日林远秋就递了安置京中乞丐的奏折,提的建议就是用建造太庙余下的银子,给居无定所的乞丐们一个落脚的地方,也就是给他们盖上居住的房子,至于盖房子的地方,就直接选在岔子坡好了。

  林远秋觉得自己的提议圣上一定会同意才对,毕竟这也算是利民的好事一件了。

  果然,本就对京城乞丐之事上了心的景昌帝,在看到奏折后,真可谓瞌睡递来了枕头。作为一国之君,再没什么比让自己子民安居乐业更让他开心的事了。思虑了此事的可行性,很快景昌帝就宣林远秋去御书房商议,随后就下旨把此事交给了林远秋去办。

  圣旨是在第二日的朝会上下的,当时可让不少朝臣诧异和羡慕,诧异是因为像这种给乞丐直接盖房子安家的做法往年可从来没有过。

  至于羡慕,当然是因为这可是一件能在百姓中留好名声的美差了。

  不过想到这个提议原本就是林尚书提出来的,再加上之前也是人家想出用旧料盖太庙的法子,才能节省下给乞丐们安家的银两,所以他们没啥可嫉妒的,只怪自己脑袋瓜不如林大人活络。

  为百姓办实事林远秋自然是喜欢的,就像当初在定胡县和永宁州以及石洲府的“小县大城”之策,看到百姓们脸上的笑,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就会充满他的胸膛。

  为官最贵爱民?,林远秋觉得,只要一直保持着这个信念,那么自己往后的仕途无论如何都不会往贪墨腐化上靠。

  ······

  有过“小县大城”的经验,盖安置房的事对林远秋来说简直小菜一碟,所以回到户部后,他很快就安排起量地基的事。

  只是当林远秋领着下属到岔子坡准备实地查看一番时,却发现那十几个草棚子里依旧住着人,待走近一看,竟还是那些做活计的乞丐。

  原来自那日做活的人都解散后,乞丐们并没像往常那样回到破庙或是谁家屋檐下待着,而是仍旧在草棚子里住了下来,在岔子坡住了两个多月,他们已经不由自主地把这儿当成家了。

  有了做活计的工钱,这几日乞丐们都去城里买了粗粮,有几人甚至还买了菜种子。是以这会儿乞丐们有在做饭的,也有用树枝挖地准备种菜的。

  看到林远秋他们过来,乞丐们都吓了一跳,只以为是官府过来赶走他们的。

第233章 尾声(四)

  看到乞丐们眼里的着急与害怕,林远秋便猜出了他们的心中所想,这是以为官府过来赶人离开的吧。

  林远秋也没耽搁,很快把圣上准备建安置村的旨意告知了大家,包括按户分房子的事。

  其实今日安置旨意下达之后,就有告示在京中各处粘贴了出来,只是这会儿乞丐们都聚集在岔子坡这边,一时还不知晓这件事罢了。

  这天大的喜事,听得众乞丐忍不住睁大了眼睛。啥啥啥,圣上竟准备建一个新村落来安置他们?

  怎么可能,他们不会在做梦吧?

  可官老爷也不会拿这样的大事与他们开玩笑,所以这件事铁定是真的!

  乞丐们兴奋的不能自已,一个个都忍不住抬头望天,老天爷啊,他们上辈子到底积了什么大德,竟有如此的好命!

  不不不,真要是积了德,这辈子也不会沦落到当乞丐的地步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好命,全因圣上爱民之心的缘故。

  想到这里,跪地起身后,乞丐们忙搀小扶老,都急匆匆往一旁的官道走去,准备现在就去给圣上磕头。

  身为臣民,感恩于心、知恩于行是应有的品质。得知乞丐们要给圣上谢恩,林远秋自然不会阻拦。

  未时正,京城百姓看到一群笑容满面的乞丐进城后就匆匆往皇宫方向走去。

  众人都忍不住好奇,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可很快大家就想到了今日的安置告示上,所以这些人是去给圣上谢恩的吧?

  历来只听过王宫贵族、大臣官吏答谢圣恩的,像这种一大群乞丐去给皇上谢恩的事,还真前所未闻。

  于是,不少爱凑热闹的百姓就跟着乞丐们一起往东安街走去。

  皇宫重地,寻常人轻易不得靠近。到了东安街,在离宫门大约还有四、五百米的距离,众乞丐便停住脚步,随后面朝宫门干脆利索地往地上“扑通”跪下,边磕头边一个个热泪盈眶:

  “多谢皇上为小民安置住处!”

  “多谢皇上救小民一家老小!”

  “呜呜呜,小民爹娘再不用风餐露宿了啊!多谢皇上多谢皇上!”

  几百名乞丐发自肺腑的声声感激,让在场众人听后无不动容。

  守卫很快把乞丐们在宫门外谢恩的事报了上去。

  景昌帝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听到小桂子的来禀,他放下朱笔,随后做了吩咐,“赏每人白银一两,让他们好生安置去吧!”

  乞丐们怎么也没想到居然还有意外惊喜,恭恭敬敬接过赏银后,一个个脑袋瓜磕的砰砰响:“多谢圣上天恩!多谢圣上天恩!”

  围观百姓中不乏慷慨激昂的有识之士,见到如此君圣民安的场景,当即面对宫门跪下,“我大景朝必定千秋万代,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听这话,在场百姓顿觉心潮澎湃,也纷纷跟着跪地高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小桂子把宫门外发生的事一一学给了景昌帝

  听,特别是百姓们高呼“君圣民安、千秋万代”这一段。

  作为刚刚应受天命的君王,能得到治下百姓的认可和拥戴,景昌帝心里说不自得那肯定是假的。

  景昌帝想起了父皇曾经与自己说过“臣贤君圣”的话,父皇说,臣子贤良,君主才能圣明,同样,君臣契合,政治才能清明。

  而林尚书便是自己身侧的贤良,就像今日之事,正因为有了林尚书独具匠心的提议,自己才能做出得民心的安置政策来。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景昌帝最是欣赏林远秋独特性的智慧,以及从不盲目附和的处事方式。对帝王来说,这样的臣子实在不可多得。

  新帝即位,虽没革故鼎新,可因着先前大皇子和二皇子的图谋篡位,当时有不少官员被革了职,可以说如今朝廷正是缺少人手的时候,特别是有才干且忠心不二之人。

  景昌帝能明白父皇为何要把升任林远秋一事留给他来做,这是想把提携之恩留给自己,以便日后君臣相得,治理起朝政更加得心应手吧。

  景昌帝有些泪目,父皇为了大景朝的江山社稷,可谓用心良苦。所以自己定要谨记父皇教诲,励精图治、政务不怠,让大景江山万代巩固。

  ......

  第二日,林远秋便开始了安置村的具体布置。

  与当初在定胡县一样,先做土地规划,林远秋让人把建造屋宅的土地丈量了出来,而选的地块都是光秃秃看着比较贫瘠的那种。至于四周长满野草稍微肥沃些的,林远秋准备留作种粮食的田地之用。

  用林远秋的话说,人生在世,吃住为首要,如今稳定的住处已得到了解决,那么接下来该是口粮问题了,而获得粮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拥有自己的土地。

  岔子坡有荒地和荒山一百多亩,乞丐们只要肯花力气去开垦,日后填饱肚子是绝对不成问题的。

  大景朝的土地政令,凡是垦荒出来的地,衙门不但会把该田地登记在开荒者的名下,还可享受三年之内免交粮税的优待。“耕田而食”的道理谁人都懂,在得了开荒令后,乞丐们兴奋的如同打了鸡血一般,马上去城里买了开垦荒地的器具,锄头、镰刀,还有竹爬子。

  至于买这些东西所花的银子,当然是先前做活计掙来的,圣上赏的银两乞丐们可舍不得花。话说那赏银上可是刻着“御赐”两个字呢,这样的宝贝当然要好好留着给后辈子孙当传家宝用了。

  除了领着父母妻儿的乞丐,还有好些是独身一人的,这样的乞丐,届时分配的住房面积肯定不会与拖家带口的一般大,林远秋特地设计了一间住房加一间灶房以及茅厕的小院子来安置他们,这样的院子既能让人住着舒适,也可以省下不少土地。

  最后用抓阄的方法给每户分了宅基地,接下来便是准备房子的建造。

  盖房子的人手,林远秋与工部严尚书做了商量,让他帮忙找一批盖房子的工匠,也不用多精湛的手艺,毕竟普通民宅与太庙不同,没有雕梁画栋的部分,工匠们只需会

  垒砖盖瓦、能架脊檩椽子就行。

  严尚书自是乐意至极,安置乞丐可是圣上下达的旨意,他们工部若帮着完成的好了,那么得了圣上的夸讲是肯定的。

  特别是自己这个工部尚书,届时绝对能在圣上那儿留下个好印象。

  工部有不少民间泥瓦匠和木匠备案在册,找起人手来并不难。严尚书直接给寻了先前建造如意坊的几十名工匠。如意坊是皇家作坊,专门承做给御器上漆的活计,如围屏、摆设、螺钿、填漆、雕漆、盘匣,还有扇柄这些。

  等筹备好了建屋宅的料材,岔子坡的安置房正式开建。

  一听到开工的喜讯,京城好些百姓纷纷往岔子坡跑,都想看一看盛大的盖房子场景。

  说是盛大还真一点都不夸张,为了加快建房的速度,景昌帝特地从京郊大营调来了一百多名兵卫,再加几十名泥瓦工匠,以及许多主动当杂工的年老乞丐。

  一时间,岔子坡可谓忙的热火朝天。

  不远处,还有许多轮起锄头奋力开垦荒地的乞丐们,早点把地拾篼出来,就能早些把粮食种上。

  至于稍大一些的小乞丐,此时都在自家开垦出来的荒地里。小家伙们用竹爬子把爹娘锄下来的野草摊开,等晒干之后再把它们束成一个个草结子,届时用来生火做饭最是合适不过。

  自从安置村开建后,除了京城百姓,京中不少官员也会时不时过来走上一圈。眼看一座座宅子平地而起,再到盖瓦结顶,以及那一片片从荒地开垦出来后种上粮食的田地。

  此时众官员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有了这样的政绩,林尚书往上升个一级半级是十拿九稳的。

  丁侍郎和张侍郎有着同样的想法,所以这段日子,心有不甘的两人都在绞尽脑汁,想着怎样才能让林尚书白忙一场。

  ······

  时间很快到了十月,经过三个来月的忙碌,岔子坡的安置房终于全部建造完工。

  林远秋与算师把所有账目对了对,而后把清单整理了出来。

  修缮太庙余下的五千多两银子,除了在岔子坡盖安置房一百六十间外,还建有舂米房一间,村中挖水井六个,也算对乞丐们以后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理好了账,林远秋把剩余的一千多两银子,以及四十二把空宅子的钥匙连同账册一起呈了上去。

  这些空宅子是景昌帝特地让建的,按他的意思,有备无患,日后若再有要安置的百姓,可直接让他们入住,就无须另寻他处了。

  住了小半年的草棚子,对于即将搬进新居,众乞丐眼里是满满的迫切。也不怪他们会这般心急,这天眼见就冷了下来,四处漏风的草棚子根本挡不住寒气,晚上睡觉时常会被冷风吹醒。最最重要的是,地里的高粱和秋豆马上就要收了,届时总得有个存放的地方才行。

  没错,先前开垦出来的荒地,乞丐们都种上了秋豆和高粱,经过三个来月的长成,如今已是丰收。

  所以此时搬新居正是时候。

  景昌帝亲自提笔给安置村赐了村名,用“安喜”两字换下了原先“岔子坡”的叫法。

  “安”有平安、安定之意,而“喜”则寓意着高兴、喜悦。与此刻乞丐们欢跃的心情再是匹配不过。

  就这样,安喜村的“新村民”在一阵阵欢天喜地的爆竹声中搬进了新居,之后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粮食收割。

  真可谓穰穰满家,喜气洋洋了。

第234章 尾声(五)

  此次乞丐们的圆满安置,景昌帝少不得要褒奖一番。

  只是他这边嘉奖的旨意还未颁下,俞御史就从早朝队列中站了出来,“启禀圣上,微臣有本要奏。”

  历来御史都有监督官员不正之风的责任,所以俞御史话音刚落,堂上许多官员就飞快转起了脑子。

  自己近期没做过违纪之事吧?

  家里没人出去惹祸吧?

  这俞老头可是属蚂蟥的,被他叮上可就麻烦了。

  等确定自家绝对没有犯事后,众人松了口气的同时都不由自主地竖起了耳朵,想听一听今日哪个倒霉蛋要被参来着。

  景昌帝抬手,示意俞御史有本奏来。

  丁侍郎和张侍郎的目光微不可察地地朝身前的林远秋扫了一眼,嘴角更是不由自主地弯了弯。

  前几日午休的时候,丁、张两人故意在俞御史常去的隔壁茶房聊起了四宝斋的字画,并着重说了好几次看到林尚书的父亲拿着画作去四宝斋的事,且那店中好几幅画作上“書”的字写法,与林尚书的实在相似云云。

  都说听话听音,虽丁侍郎和张侍郎话中带着疑问,可那铁定的语气,俞御史还是听得一清二楚的。

  这是在说户部尚书林远秋兼营商业,暗中指使家人拿了他的画作去谋取收益。

  这怎么行,朝中官员不能涉足商业,这是为官的基本准则,也是防止有官员利用职权牟取暴利的事发生。

  作为有着监督之责的御史,俞成志自然要把此事上报圣上。

  只是丁侍郎和张侍郎的话还有待考证,毕竟他俩上半年被林尚书打发到岔子坡的事众人都是知晓的,保不住这两人是生了怨气故意抹黑林大人。

  这样想着,俞御史就暗地里做了调查,其实这事要查起来也并不难,他这人爱好不多,下值之余最爱去庙前街和庆毓街的书画铺子,也算是喜欢丹青中的姣姣者了。

  所以,在俞御史的留意下,很快就看到提着书画筒进入四宝斋的林三柱。

  待人前脚离开,俞成志后脚就进了四宝斋。

  朱掌柜是认识俞御史的,对于人家的问话他自然不敢隐瞒,何况他家铺子本就做着收画、卖画的营生,只不过为了自己的独门生意,朱掌柜只说了林三柱是来卖画的事,并未把画作拿出来给俞御史看。

  而俞御史哪里还顾得上这些,他这人最是刚正,在确认户部尚书果真私下卖画后,当即气得不行,头也不回地回家写奏折去了。

  原本俞御史还觉得林尚书睿智聪慧,是年轻官员中不可多得的才俊,岂知这人暗地里竟做着有违官纪的事。

  真真是气煞老夫也!

  俞成志虽五十有六,可嗓音洪亮依旧,“启禀圣上,朝廷有明文,身为朝中官员,不可兼顾商营,而户部尚书却私下做着卖书画的买卖,简直置官道法则于不顾,望圣上明查!”

  俞御史的话刚落音,众人的目光“唰”地一下就朝林远秋看

  了过来。真没想到,林尚书竟私下做着书画买卖。

  话说官宦人家经营着几门营生也是正常,只不过明面上都是家中女眷的“嫁妆”,而林尚书居然敢直接画了画去卖,可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胆大包天啊。

  不过想到林尚书的农家出身,众人又觉得对方这样做可以理解,毕竟单靠俸禄哪里养活的了一家老小。

  只是错了就是错了,若这事属实,林尚书不但没了安置乞丐的奖赏,怕还得吃上挂落。

  这样想着,就有不少幸灾乐祸之人迫不及待了起来。

  看到丁永全和张孟眼里的笑意,秦遇有些着急,他是一年前知道林远秋时常卖画作的事。这不,去年自己过生辰,远秋还画了一副松下赏秋图送与他。当时秦遇想着反正画作上用的是别名,旁人应该不会知晓才对,没想到今日却被人挖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