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老夫所知,卢尚书与威远侯常有走动,而那威远侯府,正是大皇子的岳家。”

  林远秋立马明白了老师的意思,这是想说原户部尚书是大皇子的人。

  还有就是,在很多官员看来,此次新帝登基,虽未清算与几位皇子有过瓜葛的官员。可大家都觉得,圣上之所以现在没动手,那是因为还没到合适的动手时候。

  而这次户部尚书的致仕,秦遇有着与其他人不同的想法。秦遇认为,卢尚书的致仕,固然有大皇子的原因在里头,可也与现下户部的情况分不开。

  与大皇子一皇子有拥趸一样,先前身为三皇子的圣上自然也少不了暗投的人。

  如今三皇子终于继承了大统,这些曾经的拥护者,自然就跟着得势了起来。

  所以一个曾经效力大皇子的卢尚书,怎可能指派得动这些人。加之又担心被人暗算背了黑锅,到时再遭圣上翻旧账,于是卢尚书便找了生病的由头,干脆请求致仕了。

  秦遇的想法是有根据的,户部额定官职共有十三人,除户部尚书一职外,还有侍郎两人、户部郎中四人,以及户部员外郎六人。

  “那户部的度支、金部、仓部三司都曾效力新帝,如今自是有些得势,卢大人想把户部管理好,并不容易。”

  林远秋听明白了老师的意思,老师这是想告诉他,户部有不少官员,仗着当初站队三皇子,如今有些目中无人。而他哪怕身为户部一把手的尚书,都不一定能指挥得了他们。

第231章 尾声(二)

  老师的告知,也算让林远秋心中提早有了防备。

  原本他还想着与新同僚友好相处即可,现下看来,事情远没自己以为的那么简单。

  说实话,外放的这些年,林远秋早已习惯了得心应手的处事方法。如今又要恢复到先前在翰林院时的小心谨慎,他还真有些不适应。

  不过仔细一想其实也没什么,自己不管如何都是户部的第一把手,这些人再是心思复杂,也不可能把他给欺负了去。

  相反,若那些人太过分,林远秋绝对有能力让他们看到自己时恨不得绕道而走。他才不管这些人有多得景昌帝的器重,但凡在原则性的问题上,林远秋是绝对不会退让半步的。

  不是林远秋太过较真,要知道户部可不比其他衙门。像这种直接与银钱打交道的地方,自己要是不拿出些魄力,什么时候被人扣了屎盆子都不知道。

  虽对户部的运作机制已有了详细了解,可理论与实践总是有着区别的。

  如今林远秋能做的,就是秉承自己一惯的处事作风,因为他知道,任何事,若想做到万无一失,那么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是必须要有的。只要自己行的正、坐的直,没把柄在人手,就没啥可畏惧的。

  师生多年,自己学生是怎样的性子,秦遇自然了解,是以在看到林远秋脸上成竹于胸的神色后,秦遇便放下了心。

  在秦遇看来,远秋一直都是个有成算的,想来心中已有了应对的好法子。

  只是秦遇无论如何都没想到,自己这个在塞北外放了几年的学生,行为处事就跟塞北的民风一样,彪悍的让他这个老师着实意想不到。

  事情还得从林远秋接手修缮明堂的事说起。

  明堂也叫太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那里不但安奉了历代帝王的神主,还有配享太庙的功臣牌位,足见其的重要性。

  然而就在上个月,许是耗子碰翻了火烛的缘故,位于皇宫东南侧的太庙突然着起了火来。

  万幸当时正是守卫们交接换班的时间,所以在看到享殿冒出了浓烟后,众人就赶紧提着水桶去救火了。

  那负责守卫的侍卫长也是个机灵的,除了指挥手下兵卫快些救火,还第一时间让人把享殿里供着的牌位都抢救了出来。

  也正因为如此,景昌帝在看到被大火连着烧毁的五间享殿时,才没有大发雷霆。

  只是太庙作为皇家祠堂以及配享功臣牌位的地方,肯定得加紧修缮起来。

  景昌帝很快把这事交给了户部和工部商议,前者负责款项的预算,后者则展开具体的修缮事宜。

  可没过两日,户部和工部就出现了分歧,原因就是工部官员认为户部给出的预算实在太低,根本不够修复太庙的开销。

  而户部这边却说他们计算出的款项合情合理,同时还附上一句,先帝在世时,最是主张黜奢崇俭,他们这也是遵循先帝的旨意办事。

  一听这话,几个工部官员当下都不吱声了。

  只是不说话并不代表就认可下了此事。

  虽说是修缮,可那五间享殿已被大火烧塌了瓦,真动起工来,就跟重新建造基本没啥区别。

  不说旁的,单是五间享殿的琉璃瓦,就得要上不少,还有正殿里铺着的金砖,这些可都是节省不下的。

  另外就是台基下的束腰和墩板,这样的石材要用到很多。

  再有就是,一连十一间的享殿,修了中间的,边上的几间肯定也要重新上漆和补换瓦片,否则新旧太过明显,到时肯定没法看。可无论刷漆还是补瓦,都需要银两支出,是以不管严尚书怎么算,户部报出的款项与他们这边的估算都相差了四、五千两银子。

  所以这样的修缮款,届时捉襟见肘是必然的。

  工部的官员们也不傻,既然你们不增加预算,那么他们不接手采买的事总可以吧。

  彼时营缮司恰巧有两位主事因着家中父母去世上报了丁忧,于是工部的严尚书,就借部门人手不够为由,跟圣上提出不如让户部直接采买了料材以及请了人工,而他们工部,只需做好修缮就成。

  也就是说,修缮太庙的银两不用下发给工部,所有需要用到银子的地方,都由户部这边来操办。

  这样的做法先前也一直有过,算不得不合理,所以等林远秋上朝的第一日,景昌帝就让他接手了此事。

  朝廷有文,凡四品以上的京城官员须得每日进宫早朝。作为官居三品的户部左、右侍郎,丁永全和张孟此刻自然也在大殿。

  看到排在他们前列的林远秋接下了旨意,丁侍郎和张侍郎忍不住相互对望了一眼,两人眼里均有着算计成功的兴奋。

  特别是丁侍郎,弯着的嘴角就没下来过,心中憋闷了多日的郁气更是消散了不少。

  这世上就没有不想升官发财的人,在户部侍郎位置上待了七、八年,加之又早早站队了圣上,是以丁永全一直以为卢尚书致仕后,肯定会轮到他顶上这个职位。

  结果让丁永全没想到的是,圣上居然安排了新尚书过来,这让他怎么想怎么都不甘心。

  而同样认为被林远秋截了胡的张侍郎也是心中愤愤。

  他的想法与丁侍郎差不多,都觉得论起资历,林大人一个年青后生,有什么资格做他们的顶头上司。

  再想到之前被他们排挤走的卢尚书,丁侍郎和张侍郎很有默契的在修缮太庙的款项上做起了文章。

  两人也算做的隐秘,像那些价格明朗的金砖和琉璃瓦等用材,所需要的费用丁侍郎和张侍郎并没少算,两人把减少的部分全都集中到了人工上。

  就比如石料,从运至京城到开凿成所需的大小尺寸,在工时上就很难确定实际的天数。

  一般像这种情况,在报预算时只会尽量往多了估计。可丁侍郎和张侍郎只给出最基本的天数,而像修整其他几间享殿的人工费用,就压根没计算在内了。

  都说术有专攻,像这样一份材料和人工费的清单,若是不懂之人,肯

  定察觉不出其中的猫腻。

  这不,景昌帝在看过之后?,除了对丁大人和张大人的精打细算很满意外,并没认为有不妥的地方。

  最后,如丁侍郎和张侍郎所愿,工部那边果然把采买材料和请人工的事推给了户部。

  推给户部好啊,丁侍郎和张侍郎心中暗喜,他们倒是要瞧瞧,在缺银子少人手的情况下,林大人是怎样把修太庙的事给办完成的。

  ······

  林远秋是散朝回到户部后,才发现修缮款项上的不对劲。

  都说实践得真知,不管在定胡县还是永宁州,或是之后的石洲府,林远秋都接触了太多建造房子的事,对于人工自然了解的透彻,是以当他看到清单上所有工序都只计算了最基本的用工时长,当即就有种掉进坑里的感觉。

  林远秋不是含糊的性子,得知这份预算出自丁侍郎和张侍郎之手后,很快就把两人叫了过来。

  丁永全心里早准备了应对的话,只听他不疾不徐道,“禀大人,修缮太庙的银两数额一直都有先例,下官只是依照惯例办事罢了。”

  张孟点头附和,“正是如此。”

  每隔上五年,朝廷都会依次给各处宫殿安排一次检修,这其中就包括了太庙。而丁侍郎和张侍郎给出的人工开销,很多就是从这上头照搬硬套过来的。

  只是被火烧过后的太庙重修,与简单的维护怎么能相提并论。

  可看到两人眼中闪烁着的幸灾乐祸,林远秋突然没了与他们多说的心情。

  至于要不要重新整理出清单让圣上增加修缮款,林远秋摇头,既然领差事时一口应下,那么利利索索去办事好了。有困难解决困难,款项紧张那就想出省银子的法子。林远秋倒是不信,修太庙会比当初自己打山戎人还难。

  只不过,今日这哑巴亏可不能白吃。

  看了看丁侍郎和张侍郎圆桶般的腰身,林远秋觉得,作为他们的上司,自己应该为下属的身体健康多考虑考虑。

  至于怎么考虑,还是等明日再说吧,这会儿他得先进宫一趟。

  今日圣上提起修太庙时,林远秋立马就想到了城郊那一大堆的旧砖和石料,如今既然准备持筹握算,那么是不是该把它们都给利用起来。

  几年前,永寿宫被一场大火烧毁了大半,林远秋想到的这些旧材废料,正是当时重建永寿宫时清理出来的。

  前几日林远秋去庄子路过那片地时,看到许多石料和砖块依旧堆在那里。

  虽被大火烧过,可石料和砖块不是易燃的木材,除被烟火熏上了黑色,在使用上并不受影响。

  何况经过雨水的洗刷,那些烟灰的痕迹早消失的干干净净,届时只需挑出完整的便可以用了。

  这会儿林远秋去宫里,是想与圣上说一说,看能不能把这些旧料材利用起来。对了,还有人工的事,既然银两这般紧凑,那么在用人上,林远秋很快想到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好法子。

  看着林大人步履匆匆的出了署衙,方才被他打量的有些发毛的丁侍郎和张侍郎?,总有种立马要吃上挂落的感觉。

  可转念,两人又觉得一定是自己多虑了。不管怎样,他们也是堂堂的户部侍郎,林大人总不可能气急败坏的直接动手打人吧。

  对,打人!

  丁永宁和张孟突然记起林大人之前歼灭山戎人的事迹,啊呀呀,他们咋就把这么重要的事给忘了呢。

  想到这里,丁、张两人都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

  ······

  “你是说寻了京中乞丐来做此次修缮太庙的粗工?”

  听到林远秋为着修太庙之事而来,景昌帝很快召见了他。

  林远秋点头,道,“搬运料材、调拌石灰并不是多难的活计,下官想着不如就招了城中乞丐来做这些,也好过他们日日沿街乞讨度日。”

  但凡繁华的地方,自然乞丐也要比旁处多一些,京城也是如此,每到饭点,就有不少乞丐出来讨食。

  虽这些乞丐对城中治安造成不了影响,可一个个衣衫褴褛的行走在大街小巷,总有碍观瞻。

  若按林大人的想法,给乞丐们安排了吃饭和挣银钱的活计,那么吹箎乞食之事肯定要少了许多。

  再想到林远秋刚刚提出的旧材利用的好主意,景昌帝当即满意道,“朕既把此事全权交付于你,具体该如何去做,只管依着林大人的意思就成。”

  虽几年过去,可定胡县和永宁州的盛景,还如烙印般深深刻在景昌帝的脑海里。

  所以,对林远秋的做事方法,景昌帝是极为放心的。

  能得圣上的信任,林远秋心中自是感动,他撩起衣摆曲膝跪下,“微臣定不负圣望!”

  ······

  出了皇宫,已快午时。

  林远秋骑的是马,不出一刻钟就回到了户部。

  既然得了圣上的同意,林远秋也不墨迹,很快做起了接下来的安排。

  等把户部官员都召集在了一起,他先对丁侍郎和张侍郎做了布置,“修缮太庙的事拖延不得,丁大人,张大人,待招足了做粗工的乞丐,你俩就领人去岔子坡的石堆那儿,让他们把能用的石材和砖块都尽快挑选出来。”

  丁侍郎和张侍郎还没来得及消化前面半句“招乞丐当粗工”的话,很快就被接下来让他们领人去岔子坡做活的安排给惊呆了。

  两人都以为自己耳朵出了错,忍不住齐声问道,“大人您方才说啥?”

第232章 尾声(三)

  既然人家没听清楚,林远秋自然有义务再说上一遍。

  只见他清了清嗓子,正色道:“本官是说,此次建造享殿的砖块和石料,就辛苦丁大人与张大人到岔子坡去操持了,望你俩能尽心尽责,不负本官所托。”

  见尚书大人并不是开玩笑的样子,堂中的其他官员惊诧的嘴巴足有拳头大。

  他们真没想到,林大人竟二话不说就给丁侍郎和张侍郎安排上了苦差事。

  可不正是苦差事吗,那岔子坡虽就在京城郊外,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连个可以歇脚的地儿都没有。

  这样的地方,不说十天半个月,就是待上一、两天,也都够呛。要知道丁大人和张大人可都是养尊处优惯的,哪里受得了这种罪啊。

  再有,户部主事没有几十也有十几,什么时候竟需要侍郎大人亲自去做监工了。

  所以,在众人看来,林大人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烧得未免太不合理了。

  唯一能解释通的,应该就是林大人想出一出心中的郁气吧。毕竟丁侍郎和张侍郎在修缮款上做的手脚,户部心知肚明的人自然有不少。

  而此时的丁永全和张孟,心里自然气愤非常。

  若是可以,两人恨不得当场暴跳如雷的问上一问,他们堂堂一个户部侍郎,啥时候要亲自到荒郊野外给乞丐们当监工了,更别说还要与乞丐们同吃同住这么多天。

  不过这些话两人也只能在心里想想,宣之于口肯定是不敢的,否则让人传到圣上耳朵里,定会说他俩好逸恶劳。

  所以这会儿丁、张两人哪怕心中再是愤怒,也没敢直接说出拒绝去岔子坡的话。

  可让他们就这样把苦差事认下,自然是不可能的。

  累倒是其次,主要还是脸上实在挂不住。

  要知道,自卢尚书致仕后,丁、张两人便得到了户部不少官员的马首是瞻。

  若今日他们由着林尚书安排,去荒郊野外当了监工,往后他俩在户部哪还有威望可言。

  所以他们得快些想出一个拒绝的好法子才行。

  丁永全不愧是个脑子活络的,眼珠子上下一骨碌,很快就想到了每日的早朝上。要是自己蹲守在岔子坡,还怎么参加早朝啊。

  想到这里,丁永全当即舒了口气,心中跟着大定,不过脸上却故意摆出一副为难之色,大人,为朝廷分忧自是下官的份内之事,当不得辛苦”二字,只是大人您莫非忘了,每日寅时下官须得进宫早朝,怕是难去岔子坡啊。”

  一听这话,如梦初醒的张孟只差眼睛笑弯了去。对啊对啊,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若他们在岔子坡待上十天半个月,岂不是耽搁了上早朝的事。这要是圣上怪罪下来,林大人指定要吃不了兜着走。

  想到这里,张侍郎的嗓音立马中气十足了不少,“大人,朝廷有文,凡早朝迟到亦或是无故不上朝的官员,轻则扣减俸禄,重则处以笞刑,下官可不敢不尊圣令,看来今日下官怕是要违

  您的意了。”

  哼,与人下绊子之前也不过过脑子,这上朝的事哪是能耽搁的。

  张孟嘴里虽自称下官,可脸上却不见半点恭敬。

  而此时的其他官员,心里也有着与张孟差不多的想法,也都觉得林远秋做事欠了考虑,这下绊子没使成,反而还被人将了军。

  唉,果真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啊,你看看,这新官上任的头一把火才点着呢,就被人家一盆冷水“啪叽”一下给浇灭了。

  户部主职官员共有十一人,除林远秋这个户部尚书,以及左、右侍郎丁永全和张孟外,另还有户部员外郎、户部郎中各四人。

  尽管人数不多,可也依着各异的心思分成了好几拨。

  这其中自然是以识时务的为众,在见识过丁侍郎和张侍郎把卢尚书排挤致仕的本事后,户部好些识时务的官员当即都以这两人马首是瞻了起来。

  虽最后户部尚书一职,并未如大家猜想的落到了丁侍郎或张侍郎头上。可并不妨碍众人对两人的看好,大家都觉得以丁大人和张大人的手段,那新上任的林尚书怕是用不了多久便会败下阵来。

  是以,在众人看来,丁大人或是张大人当上户部尚书是迟早的事儿。

  至于他们,此时多烧些热灶是铁定不会错的。

  这样想着,就有人开始搜肠刮肚,准备为丁侍郎和张侍郎声援上几句。

  只是还没等这些人开口,就见他们的林尚书脸上带着笑,声音不疾不徐道:“无妨,本官方才已进宫请示了圣上,圣上已是应允,且让本官全权做主太庙修缮事宜即可。”

  啥!圣上已经应允了?

  丁永全与张孟顿时哑了声,脸上的笑简直比哭还难看。

  在场众人也是愣住,原以为林大人今日肯定要吃瘪,谁曾想是他们小瞧了人,人家可不打没准备的“仗”呢。

  既然圣上都应允了,其他官员哪还有多余的言语。

  最最重要的是,圣上竟然全盘认同了林大人的主意,包括招乞丐帮着修缮太庙这种让人匪夷所思的点子。

  由此可见,圣上对林大人可是相当器重的。

  这样一想,在场众人立马把原本松散的坐姿都收了收,随后一个个都挺腰直背了起来。

  众属下的反应林远秋全看在眼里,原本他是最不喜欢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一套的。可这会儿林远秋却觉得,有些时候,该立的威还是得立起来才行。

  见众人没再有异议,林远秋也不墨迹,很快吩咐起接下来的安排。

  先是丁侍郎和张侍郎,林远秋对两人直接指派说道:“明早你俩领人先去岔子坡把草棚子都搭起来。”

  如此,做活的人过去后就有了吃住的地方。

  这边林远秋的话音刚落,众人就看到丁侍郎和张侍郎的脸上虽带着不甘,可动作却没半点迟疑,两人双双朝上首的林大人躬身,“下官领命!”

  在场众人忍不住感叹,丁大人和张大人的西风,今日算是被尚书大

  人的东风给稳稳地压住了。

  安排好了搭草棚的事,林远秋又一一给其他官员做了任务的指派。

  有立马开始写招工告示的;有组织明日招工事宜的;有采买粮食准备当伙食之用的;还有到隔壁工部去衔接木匠和雕刻石匠事务的。

  就这样,不出半个时辰,户部的主职官员全都行动了起来。

  至于林远秋自己,待众人都散去后,很快提笔做起了修缮款的各项分配。

  有了旧石材的利用以及人工成本的减少,一万六千两的修缮银自是不用再捉襟见肘了。不过林远秋依旧准备弱本节用,该省的地方省,该花的地方要花,务必让修缮太庙之事圆满完成。

  这一忙就是两个多时辰,待所有款项安排停当,已到了下值的时候。

  等回到家吃过晚饭,林远秋直接去了书房。

  今日在分派事务时,林远秋突然想到了前世的责任书,再想到丁、张两人此次给自己挖的坑,林远秋就想着也绘制一张这样的表格出来。

  然后明日他就送去书坊,让书坊掌柜照着样子印上个几百份备用。

  林远秋准备自此次修缮太庙开始,往后户部的大小事务,但凡经手之人,都必须在责任表上签上自己的大名。特别有涉及到钱银的地方,承办之人须得把银钱的去向一笔笔登记清楚,然后再签上姓名。

  如此一来,所有责任就一一做了划分,往后不用担心出了问题时的相互扯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