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燃烧的蜂鸟上一章:第 39 章
  • 燃烧的蜂鸟下一章:
也正是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走家串户,冯凯才真正意识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谛。这是陶亮在派出所干社区民警的时候都没有过

的体会。可能,这就是警察这个职业的“初衷”所在吧。
这一段时间,可真不短,又持续了一个半月。冯凯经常自嘲,如果这个年代有手机,恐怕他每天都有三四万步的步行量。步行了四十多天,他

真的是把金村、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虽然冯凯偶尔想起自己是在梦境之中,但那种疲劳确实是真真切切可以感受到的。
冯凯的“愚公移山”,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至此,冯凯在郊区派出所已经住了整整两个月。梦境的模糊感、工作的重复感,压得他有些喘不过

气来,重新恢复清醒的时候,都已经到了6月下旬,天气已经很炎热了,而他还是一无所获。当然,也不能说完全一无所获,但案件的侦破工作,

至少是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在这期间,冯凯访问了2000人,采集了近1000份指纹。可他“愚公移山”大计的两步战术,几乎都石沉大海。
一方面,冯凯自认为自己和当地群众已经非常熟络了,他们对冯凯肯定是有啥说啥,但是,和2000个人聊下来,他却没有打听到关于金苗的任

何一点不正常的现象。和金万丰说的一样,金苗这个人在大家的眼中,就是那种特别善良、踏实、孝顺的好孩子,但具体她近期和谁有过接触,就

没有什么人能提供线索了。
另一方面,冯凯一反自己懒惰的习性,每天采集回来的指纹,一回到宿舍就立即进行比对。可惜,冯凯用各种借口从各个村的村民那里采集回

来的将近1000份指纹中,没有任何一份指纹能和现场嫌疑工具上的指纹对得上号。
他已经把现场附近都翻得底朝天了,依旧没有突破。看来,只有往金苗外出打工的这5年努力努力了。会不会有这样的极端巧合,金苗接触的

人恰恰是打工时候认识的,而他们在蔡村的交往,恰好就没有被任何一个人看见呢?
金苗是去广州打工的,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协查一个案件非常难,只能在电话里叙述案情,表达诉求。可是,因为电话传达的不准确性

,很难保证协查的有效性。更何况这是要调查和金苗可能有感情纠纷的人,调查量太大,不亲自去办是很难完成的。金万丰也说过,金苗自述在打

工期间,没交什么朋友,这也就很难获得线索。所以,在广州找到案件侦破的突破口也是镜中花、水中月,冯凯想去广州进行长时间调查,也不可

能得到领导的支持,毕竟长期出差的差旅费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再说了,即便真的去了广州,就一定能找出指纹的主人吗?在大城市里找人,怕是

比在这两个村子里找要难上百倍吧!冯凯也只能暂且把这个想法放下。
既然案件调查无果,而且社会上早已不再议论这起案件了,冯凯准备收拾行囊,打道回府。
好在有关键的指纹证据,冯凯倒不担心这起案件最终成为悬案。即便是人海茫茫,也总有拨云见日的时候吧!唉,只可惜,这个二十世纪八十

年代,连指纹比对都得靠肉眼,更不用说什么指纹库、DNA技术了。如果放在陶亮的年代,这种提取到关键物证的案件,怕是早就侦破了吧。
“有现代科技支撑,真好。”冯凯由衷地感慨了一句。
也恰在这个时候,顾红星又打来了电话。
在这两个月中,顾红星和冯凯一直保持着不那么紧密的电话联系。顾红星知道冯凯每天都铩羽而归,而冯凯也知道顾红星那边是战果累累。据

说,由海关牵头的缉私专案组,不仅抓获了伤害何强的凶手,还挖出了这个走私分销团伙的全部成员,更是找到了更多的走私分销团伙的线索,并

且正在逐一侦办。
“我从这边专案组退出来了,后面的工作已经成定式了,不需要我了。”顾红星在电话里说道,“你今晚就回来吧,明天我们可能要一起去看

一个案件。”
“命案吗?”冯凯问道。
“还不知道,但是是现发案件,领导比较重视。”顾红星说道。
冯凯知道,不像陶亮那个年代,命案是必须要侦破的。一起命案没有侦破,就一定会死磕到底。别说是两个月前的案子了,二十年前的命案积

案,警方也不会放弃追查。这几年来,悬案告破的捷报也不断传来,顾雯雯一直在忙的,不也是九十年代的悬案吗?可是现在这个二十世纪八十年

代,命案侦破率远远没有陶亮那个年代高。所以,领导对没有侦破的命案,并不像陶亮那个年代那么时刻重视。蔡村案件过去了这么久,民众已经

淡忘了此事,媒体也已经淡忘了此事,领导自然会更重视现发的案件,而不那么重视两个月前的积案了。
“那行吧,我这边暂时也进入了僵局,再翻也翻不出什么浪花了。”冯凯说,“我一会儿就收拾收拾,回去。”
“不要垂头丧气的,要往前看,前面需要我们做的事情还很多。”顾红星说道。
冯凯心里笑了,现在的顾红星还真的有领导的样子,居然安慰起他来了。想当初,他们在公安部民警干校的时候,顾红星又是个什么样子。
2
第二天一早,冯凯回到了一中队办公室,和许久未见的顾红星“久别重逢”了。
“别来无恙啊。”顾红星看了一眼冯凯,说,“就是晒黑了点。”
“你还是那么白。”冯凯心里暗暗觉得好笑,不知道为什么,这两人久别重逢的开场白居然是评价肤色。
“城南有一个人死了,我们得去看看。”顾红星说。
“是怀疑命案?”冯凯问。
顾红星不置可否,说:“不管是不是命案,从领导的角度看,是一起很有意义的案件。走吧,我们车上说。”
1985年,全国部分城市开始推行强制火葬,龙番市也是其中之一。强制火葬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强制火葬对于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有着重

要的意义;其次,强制火葬相对经济,也比较卫生和方便,还可以节省资源,节约棺木和土地,有利于环境保护。只不过,尸体如果是土葬,公安

机关一旦发现存在问题,还可以开棺验尸,而如果火葬,万一存在隐形命案,则难有证据可寻了。因此,在推行强制火葬试点工作的同时,公安机

关也在探索对非正常死亡事件火葬前审核的办法。而现在沿用的“火化证明”的办法,在当时就被提出,而龙番市也是试点城市之一。
年初开始推行强制火葬之后,上级部门对此事高度重视、稳步推行、大力宣传,虽然受到了一定的阻力,但现在到了六七月份,民众对强制火

葬已经有了一定的意识,也初步了解了火葬的好处。
昨天下午,龙番市城南镇的一对母子,到医院求助,说家里的男主人在自己的住处昏迷了。医院派出了救护车赶到事发地点,发现这名男子仰

卧在地面上,身体僵硬。他不是昏迷,而是早已死亡了。
医生简单检查了男子身体后,并没有发现任何损伤。男子的头边有一堆呕吐物,怀疑是该男子因病引发的猝死,又或是屋内烧水的炉子内的木

柴燃烧不充分,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于是,救护车把尸体直接拉到了火葬场。
火葬场的工作人员在接尸体的时候,听医生说死者在死亡前有呕吐,有可能是疾病,也有可能是中毒,就问医生,如果是投毒杀人怎么办呢?

医生之前觉得现场环境很平静,完全没有往这方面想,听火葬场工作人员这么一说,也觉得很后怕,于是和死者家属说,他不能开具死亡证明,必

须要找派出所开具准许火化证明才可以。
于是,死者家属找到了辖区派出所。派出所以前也没有遇见过这种情况,一个在自己家里死亡的人,究竟是怎么死的,派出所也解决不了,便

打电话向市局刑警大队求助。
顾红星此时已经从海关的专案组回来了,接到求助后,就向张局长进行了汇报。张局长非常重视这一事件,他认为,如果这一起事件真的是命

案,那就给强制火葬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支持,更利于推行。所以张局长要求顾红星认真对待这一事件,务必查清死者的死因。
“嗐,我猜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能性大。”冯凯听完之后,大失所望,说,“我以前见过很多在自己家里烧炉子结果中毒的,都有呕吐物。”
“嗯,一氧化碳中毒,确实有可能导致呕吐。”卢俊亮说。
冯凯这才想到车上还有个法医,自己实在是关公面前耍大刀了。他干咳了两声,说:“不过,这么热的天,还在住处烧炉子?这得好好查查看

。”
“那怎么了?农村人家烧水烧饭不烧炉子用什么?”卢俊亮问。
冯凯这才想起,在这个年代,确实有很多在自己屋子里烧炉子的,他小的时候,爷爷家就是这样。在陶亮的年代,家家都通天然气,不仅方便

生活,更提高了安全性。
“死者是个什么人啊?”冯凯问。
“是个医生。”顾红星说。
“可别侮辱我们医生!”卢俊亮叫起来道,“他就是个‘大仙儿’!”
“大仙儿?”冯凯问。
“是啊,就是收钱帮人家看病的,不过不走正道,是利用封建迷信来骗钱的那种所谓的‘医生’!”卢俊亮说。
虽然卢俊亮是个公安,但是他很维护医生的形象。
赤脚医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里又务农又行医的医务工作人员。
“嗯,严格意义上说,确实就是个‘大仙儿’。”顾红星说,“但他早年间当过‘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里又务农

又行医的医务工作人员。’,也算是懂一点医。”
“干什么的先放放,发案过程是什么样的呢?”冯凯好奇地问道。
“死者叫葛和平,今年52岁,平时就是以利用封建迷信来给周边村民看病为生。自己一个人租了房子,住在城南镇上,可能是方便赚钱吧。”

顾红星说,“他的老婆叫程翠华,50岁,带着他们唯一的儿子,23岁的葛明亮,在老家村子里务农。昨天下午5点钟,葛明亮骑着自行车去镇子里

找葛和平,是想找他要点钱花的,结果一进门就发现葛和平躺在地面上,怎么喊都叫不醒。葛明亮赶紧骑车回去载了母亲一起来看,随后去了医院

求助。”
“没啦?”冯凯见顾红星掐住了话头,问道。
“没了。”顾红星认真地回答,“你还想知道什么,得自己去查。”
说话间,吉普车已经开到了城南镇的集镇上。在集镇角落的一间平房旁边,停着一辆绿色的吉普车,冯凯知道,那是派出所的车,那么,那间

平房应该就是现场了。
三个人下了车,进入平房所在的小院子。这是一个独门独院的住处,和造纸厂那起案件的现场一样,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不同的是,

这个小院子的四周墙壁上,都挂满了“锦旗”。和陶亮那个年代正儿八经的锦旗不一样,这些所谓的锦旗,实际上就是用毛笔在彩色的布料上写上

诸如“妙手回春”“华佗再世”之类的吹捧或者感谢的话语。这些嫌贵不愿意去医院花钱看病的村民,自然也不可能花钱去制作锦旗。这些自制的

“锦旗”,什么颜色的都有,大小、形状也各不相同,挂在一起,随风飘扬,给人一种彩旗飘飘的感觉。
冯凯突然笑了起来,他见卢俊亮和顾红星一脸疑惑地看着自己,于是解释道:“我想起以前在一个宠物医生那里看到的锦旗,写的是‘妙手回

春、救我狗命’。哈哈哈。”
卢俊亮和顾红星显然理解不了他的故事,卢俊亮问道:“宠物医生是什么?”
“哦,就是兽医,兽医。”冯凯说。
卢俊亮还是不能理解冯凯的笑话,摇摇头说:“这些江湖郎中,就喜欢搞这些虚假宣传。我估计啊,好多锦旗都是他自己做的。”
“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会相信他的封建迷信呢?”冯凯说,“他真的能治好病?”
“其实啊,人的心理作用很重要。有些不严重的小病,就是因为患者特别担心,反而会感觉到越来越重。”卢俊亮说。
“嗯,这个我懂,焦虑症嘛。”冯凯说。
“焦虑症?有这病名?”卢俊亮问。
冯凯连忙说:“没有吗?好吧,你按意思理解就行,你接着说。”
“好多村民的封建迷信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他们宁可信这些‘大仙儿’,也不信医生。每次到‘大仙儿’这里,看着‘大仙儿’一通操

作,他们心里就得到了安慰。”卢俊亮说,“紧张的精神因为被安慰而缓解,小病的症状也就缓解了,所以他们更加坚信‘大仙儿’是有用的。”
“这个昨天我也问了淑真,她说最可怕的‘大仙儿’,就是这些懂一点医的。”顾红星说,“有一些病,看起来很严重,其实是有特效药的。

这些‘大仙儿’把特效药放在食物里,给患者吃下,就会立竿见影。那在患者看来,不就是神医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