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为饕书客“神域”书系延伸品种,是一部讲述美索不达米亚神话的著作,对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体系做了全面系统的梳理。
“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主要指苏美尔神话和巴比伦神话,内容上以创世神话为主,思想核心在于对世界的诞生与人生观的解释。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从不同版本的创世神话讲起,按照不同界域,依次讲述个性迥异的天界、地府诸神,与人间英雄王的故事,辅以文化背景的介绍,使读者在阅读神话之余,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两河文明的了解与认识。
作者简介:
席路德,浙江舟山人,现居上海,神话考古爱好者,《飞?奇幻世界》神话栏目撰稿人。著作有《妖非妖》《男神考》《神话之城》等;译作有克苏鲁神话图文小说《无名之城》《原来你是这样的克苏鲁》,罗伯特?格雷夫斯《希腊神话》等。


序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与神话


第一章 创世神话


第一节 苏美创世神话


第二节 巴比伦创世神话


第二章 创世神话美索不达米亚三大主神


第一节 面目模糊的天堂之主安


第二节 性格暴躁的风神恩利尔


第三节 狡黠多谋的水神恩基


第三章 备受尊崇的天界大神们


第一节 天堂女王伊南娜─伊什塔尔


第二节 注定半死的牧神杜牧兹


第三节 太阳神乌图─沙玛什


第四节 月神南那─辛


第五节 武士国王尼努尔塔


第六节 医疗女神谷菈


第四章 令人畏惧的冥府诸神们


第一节 美索不达米亚冥府漫游指南


第二节 冥府女王艾莉什基伽勒成婚记


第三节 死神厄拉毁灭巴比伦


第五章 大洪水神话


第一节 祖苏德拉──最古老的苏美大洪水神话


第二节 阿特拉─哈西斯──巴比伦大洪水神话


第六章 英雄国王们


第一节 错失永生机会的阿达帕


第二节 上天求子的埃塔纳


第三节 天堂女王的首席宠儿恩麦卡尔


第四节 吉尔伽美什的父亲卢伽尔班达


第五节 追求永生的吉尔伽美什


后记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遗产
附录
附录Ⅰ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年代简表
附录Ⅱ 苏美与阿卡德神祇名称对照简表
附录Ⅲ 苏美与阿卡德部分神祇谱系图
附录Ⅳ 美索不达米亚的十二星座神话
附录Ⅴ 主要名词对照表
参考书目


序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与神话
在干旱少雨,地貌主要为山区、高原和沙漠的西亚,有一块得天独厚的肥沃之地,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与底格里斯河(Tigris)从这里缓缓流过。每年春季,两条大河因为雨水和来自札格罗斯山脉的冰雪融水而泛滥,南部的平原地区被水淹没。经过数千年的泥沙沉积,终于,当洪水无法将土地淹没时,这里形成了适合农耕的沃野。因此,从极古时代起,人类就居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进行开拓。
古希腊人称此地为「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意为「两河之间」,今天习惯上也称之为两河流域,其地理范围约在现在的伊拉克。两河流域的东部是伊朗高原,西部与阿拉伯沙漠和叙利亚草原接壤,北近亚美尼亚山地,南临波斯湾。两河流域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两个地区: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
富饶的两河流域是世界已知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它的历史比埃及还要悠久,成就也毫不逊色。它拥有人类最古老的文字、城市和文明,对周边的埃兰、腓尼基、迦南、犹太、西台以及地中海边的希腊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对世界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法国学者让.波特罗(Jean Botero)不无钦佩地指出:「西方文明直接发源于基督教,而后者处于两大文明的江流上,即《圣经》与希腊化。我们文化的所有方面都是两河文明形成的。」
然而肥沃的土地,尤其是南方的巴比伦尼亚吸引了无数入侵者,主要是游牧民族,他们一次又一次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这是一张很长的名单: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埃兰人、米底人、波斯人、马其顿人、帕提亚人、萨珊人、阿拉伯人……金戈铁马、狼烟四起,在这片多事的土地上,诸多民族此消彼长地上演绎着兴衰起落。但令人惊奇的是,在征服之后,征服者却最终为两河文明同化──虽然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自己民族文化的印记。两河古文明虽历经浩劫,却仍被传承下来。
我们今天所说的巴比伦,狭义上可分为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两个时期,中间隔着亚述帝国的统治。但巴比伦文明实际上是由许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其源头可一直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多年前人类文明的幼年时期。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文明历程。
巴比伦文明的源头:苏美
大约六千多年前,人类文明在一片新月形的土地上发展起来。最早的文明是公元前四千三百年的欧贝德文化,它是两河流域远古时代的原住民文化。当时还没有发明文字,传说大多停留口头上。
大约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左右,苏美人进入两河流域南部。他们带来更为先进的文明,很快同化了当地原住民,创造出美索不达米亚的新文明。从公元前二千九百年起,两河历史进入城邦发展、争雄和衰落的早王朝时期。早王朝的前期(止于公元前二七五〇年)即为苏美神话中的洪水时代。大洪水的故事最早记录于泥板史诗《洪水》上,考古学家发现的同一时期的淤泥层证实了史诗的内容。
苏美人创造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同时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城市文明。他们在农业、艺术、建筑、社会组织、宗教思想和宗教生活乃至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现代生活中仍能看到苏美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例如我们把一小时分为六十分钟,一分钟分为六十秒;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周分为七日;将圆周分为三百六十度;甚至一些迷信,比如出门时看到黑猫象征着不吉利之类的说法,都是苏美文明留下的印记。
苏美人还发明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并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学校成为其文明传播的有力工具。苏美文明留存了许多文字数据,特别是一些城邦编辑的王表、神话和史诗等。巴比伦时代的许多神话传说在苏美时代就产生了,后人将其译为阿卡德语后加以扩展润色,比如留存至今的最早的史诗《吉尔迦美什》(Epic of Gilgamesh)。
苏美的神话体系已相当完整。一般而言,每个城市都有一位保护神,最重要的三位神是:天神安(An)、风神恩利尔(Enlil)和智慧水神恩基(Enki),他们分别是乌鲁克(Uruk)、尼普尔(Nippur)和埃利都(Eridu)三座城邦的保护神,其中安为诸神之王。太阳神乌图(Utu)和月神南那(Nanna)──又叫苏恩(Suen),阿卡德语中为辛(Sina),也普遍受到崇拜。随着后世城邦地位的变动,神明们在神谱中的地位也跟着波动起伏,所以安、恩利尔和恩基三位神都当过主神。
司掌爱情、丰饶与胜利的女神伊南娜(Inanna)是苏美神话中最重要的女神。她的地位无可替代,她是爱与美的象征,丰饶的代表。没有她,一切不生,一切不长。正是她用妙计灌醉智慧水神恩基,趁机从他那里骗取种种文明成果赠送给人类,才使人类摆脱了蒙昧无知的状态。关于她最著名的传说是「伊南娜下冥府」,为争夺姐姐艾莉什基伽勒(Ereshkigal)的地下世界统治权,伊南娜前往地狱与之一较高下,结果不幸失败身亡。后来在恩基的干预下,她得以重返人间,但必须有一个替身取代其位置,结果她选中了自己的丈夫杜牧兹(Dumuzid)。后来她有所悔悟,想办法让丈夫每隔半年能重返人间,这便是季节更替的由来。这则传说后来被巴比伦人吸收,改编成伊什塔尔(Ishtar)(巴比伦神话中的爱神)入地狱的故事。
诸神的重命名时代:阿卡德王国
和肥沃的巴比伦尼亚相比,两河流域北部的阿卡德地区迈进文明门坎较晚,但早在早王朝时期,阿卡德人就逐步接受了苏美人的文化、宗教和习俗。公元前二三四七年,阿卡德的萨尔贡大帝称王后,率领军队南征北战,攻取了乌鲁克、乌尔、拉戈什等诸多城邦,统一了巴比伦尼亚。两河流域第一次处于一个统一的阿卡德王国统治之下。
阿卡德人原本的神系较为简单,最初的信仰似乎主要基于三个神祇:月亮、太阳和金星。在吸收了更为复杂的苏美神学体系后,阿卡德人依然保持了对这三个星体的崇拜,但将大多数苏美神祇纳入了阿卡德的神谱,神名以阿卡德语命名,其地位和神职则大致不变。天神安变成安努(Anu),水神改名埃阿(Ea),风神恩利尔发音变化不大,太阳神叫沙玛什(Shamash),月神是辛,爱神伊南娜为伊什塔尔。
当时,乌尔城是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城市保护神──月神辛也跃升为主神。萨尔贡自称「普天下之王」,同时也不忘把一个女儿献给月神作为新娘(实为月神庙的女祭司,此风俗起源于早王朝时期)。萨尔贡还宣称说,他虽然出身低微,父亲是农民,自己当过园丁,可是月神之女、爱神伊什塔尔在他做园丁时爱恋他,于是他就成了国王。可见女神伊什塔尔的魅力和威力真是非比寻常,难怪后世国王登基和出征时往往都会宣称得到她的垂青。
不过萨尔贡的阿卡德王朝统治基础并不稳固,各城邦频繁发生暴动,北部的外来民族也对王国构成威胁。公元前二一九一年,来自波斯的游牧民族库提人入侵巴比伦尼亚,敲响了阿卡德王国灭亡的丧钟。
苏美最后的辉煌:乌尔第三王朝
库提人的统治维持了约一个世纪,统治者们也接受了苏美的宗教。此时各城邦纷纷复兴,其中拉戈什最为强大,据称控制了尼普尔和乌鲁克。最后乌鲁克人恢复实力并击败了库提人。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乌鲁克城试图干预乌尔城和拉戈什城之间的冲突,反被乌尔国王乌尔那姆所灭,后者被称为第三王朝开创者(第二王朝存在于早王朝时期)。
乌尔第三王朝又称「苏美复兴」时期,苏美文明趋于极盛。此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 法典《乌尔那姆法典》。宗教上继续以月神辛为主神。国王的神化日益加深,在一年一度的庆祝新年仪式上,由国王饰演神灵,而由女祭司扮演女神。国王从女祭司手中接过象征王权的神器,并与女祭司完婚,藉以祈求五谷丰登,这就是著名的「圣婚」仪式,常常伴以宴会、狂欢等活动。
但好景不常,到第五位国王伊比辛(约前二〇二九~前二〇〇六)在位时期,国家日趋衰落。公元前二〇〇六年,阿摩利人从西北部入侵乌尔王国,埃兰人则从东南进攻,于公元前二〇〇六年俘虏伊比辛。乌尔第三王朝宣告灭亡。
灭亡了乌尔王国的埃兰人为以辛城的军队所逐,退回札格罗斯山脉,而阿摩利人则逐渐定居两河流域。他们接受当地文化,先后建立一些国家,如南方的拉尔萨、底格里斯河中游的埃什努那等,他们与其它独立王国如马里、亚述等为争夺霸权而展开长期战争。
玛律杜克与汉摩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
在群雄逐鹿两河流域之时,巴比伦王国悄然崛起。这座城市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地扼贸易要冲,早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已成为重要城市。约公元前一八九四年,阿摩利人苏穆阿布姆在此建国,即古巴比伦王国。汉摩拉比(Hammurabi)(前一七九二~前一七五〇)继位初期,巴比伦仍依附于亚述和拉尔萨,公元前一七六三年,巴比伦开始向外扩张。汉摩拉比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灭亡以辛、乌鲁克、拉尔萨、马里诸国,于公元前一七五八年完成对除北方的亚述和埃什那努外的整个两河流域的大统一。
巴比伦人在各方面均受惠于苏美人,神话上所受影响更是巨大。巴比伦的神系基本上沿袭了苏美─阿卡德神系。古巴比伦人从不间断地抄写古苏美文献,往往附有阿卡德文译文,同时不断编纂新的苏美文献。
不过,统一国家的建立使神谱发生了重大变化。倒不是说旧神统统都被推翻,天神安努、水神埃阿、风神恩利尔还是主要神灵。月神辛、太阳神沙玛什和爱神伊什塔尔也很受重视。但由于巴比伦城成为王国首都,为表现王国的统一,巴比伦守护神玛律杜克(Marduk)取代天神安努跃居众神之首。
这时候出现了许多表现玛律杜克和反映帝王功业的颂歌。被命名为《埃努玛.埃利什》(Enuma Erish)的泥板上详细记述了创世神话史诗(埃努玛.埃利什为长诗的起首句),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这场斗争发生在世界之母提亚玛特(Tiamat)和主神玛律杜克之间。
创世之前,天地间一片黑暗,除了海洋之外什么都没有。但正是在这一片空洞之中,悄然酝酿着巨大的变化。一股名叫提亚玛特的咸水和一股名叫阿普苏(Apsu)的淡水(一说是甜水)在汪洋中不断交汇,生出几位神祇。到安沙尔和基莎尔时,他们又生出天神安努,雨神安图等神,于是宇宙出现了最初的几代神灵。
随着神灵逐渐增多,提亚玛特和阿普苏日益感到自己的势力在缩减。阿普苏决心将众神赶尽杀绝。虽然提亚玛特不同意他的计划,阿普苏仍一意孤行。但消息不慎泄露,于是水神埃阿设计诱杀了阿普苏。埃阿因此成了众神之首,并在阿普苏的身体上建立起自己的宫殿。
阿普苏的儿子为报父仇向众神挑战,狂怒的提亚玛特也化身巨龙前来助阵。众神一时手足无措。这时新生代的战神,埃阿之子玛律杜克毛遂自荐为众神之首,率领众神迎战带领怪物军团的提亚玛特。他不负众望,一举歼灭来犯者,并亲手切断提亚玛特的腰身,用她的身躯创造天地。尔后他又杀死了提亚玛特麾下一名叛神钦古(Qingu),用他的血造出了人类,并规定人的天职便是侍奉众神。这样玛律杜克终于建立起巴比伦王国,成为地上的国王、天国之主、众神之王。
这则神话是巴比伦文学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它表现了巴比伦人对创世、人类起源问题的关心,对自然的崇拜。每年春天,在为庆祝新年而举行的庆典的第四个夜晚,人们都会诵读这篇创世神话长诗。不过与其说它是在叙述创世的经过,毋宁说它在赞美和抬高玛律杜克的功绩,也反映了巴比伦王国在两河流域不断统一强大,宗教由多神崇拜向一神崇拜的转变,以及巴比伦社会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
平静时代:加西特巴比伦
汉摩拉比去世后,古巴比伦王国的国力开始衰落。此时国内阶级矛盾重重,周边国家日趋兴起。约公元前一五九五年,小亚细亚的强国西台占领巴比伦城,古巴比伦亡国。此后,来自札格罗斯山脉的加西特人进入巴比伦尼亚,建立加西特王朝的巴比伦国(约公元前一五三〇~前一一五五年)。
加西特巴比伦时期国泰民安,战事不多。国王第一次使用了「巴比伦尼亚之王」的称号,这说明城邦制度进一步衰弱,王权致力于建立统一国家。为加强王朝的政治合法性,加西特王朝仍在全国推行巴比伦神系。据传说,国王阿加姆二世重塑了玛律杜克神像,使后者成为两河流域的最高神。在王室的影响下,加西特贵族很快就巴比伦化了,王室铭文均用苏美文或阿卡德文,国王的名字和宫殿建筑也是巴比伦式的。一些历史名城和神庙得到重建,巴比伦文化继续兴盛。文学活动似乎具有「复古」和维护传统的倾向。它们表现出了继承和发扬苏美渊源的双重性,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学的第三个繁荣期,也是巴比伦文学的第二个和最后一个繁荣期时期。
不幸的是,加西特王朝的四邻皆为强国,如亚述、西台和埃兰。由于双方力量的消长,加西特人和亚述人、埃兰人的关系历经多次更迭。约公元前一一五七年,埃兰人掠走加西特末代国王,加西特王朝灭亡。
此后,巴比伦尼亚先后出现了一些地方王朝,其中最出名的是尼布甲尼撒一世,他曾率军攻入埃兰,夺回被抢走的玛律杜克神像。小王朝相继更迭之际,公元前十一世纪,阿拉米人大批进入两河流域,至公元前八世纪中叶建立国家,直到公元前七二九年被亚述所灭,至此巴比伦成为亚述帝国的一部分。
战神的国度:亚述帝国兴亡录
亚述是古代西亚的好战民族,生活在底格里斯河上游的亚述高原上,从公元前十三到前七世纪在西亚横行一时,给各民族留下恐怖的记忆。
苏美人统治后期,闪米特人的一支来到亚述高原。亚述高原多山,西部连接叙利亚草原,南部濒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由于雨水并不丰沛,此地植被稀少。底格里斯河流经的河谷地带,每年河水定期泛滥,适于发展农业。但这个河谷比较狭小,耕地面积不超过一千二百平方公里,土地肥沃程度和灌溉条件也不如南部平原。遇到干旱的年分,大地一片枯萎,生存相对不易。生存环境恶劣,与临近富裕民族形成鲜明对照,这刺激了亚述人对财富的占有欲,这种欲望只有透过掠夺和征服才能满足,因此亚述人变得极为好战。每一次对外掠夺都能获得甜头,更多的征服,越发刺激了他们的野心,整个民族都产生了对武力的迷信,国家变成了一部庞大的战争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