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圣上下发了外放官员的上任书后,他们这些使者当日就出了京城,分别去了官员们的外任地。他运气不好,被指派到了塞北,单是在路上就风尘仆仆了一个来月。到了这边后,因担心城外不安全,所以葛使者并没住在城外驿站,而是自掏银钱住到了城里的客栈。
说是自掏银钱绝对就是自掏银钱,葛使者可以发誓。那知州衙署贴补啥的,不说葛使者没这个想法,就是有,他也会狠狠地掐灭。倒不是葛使者有多清高,而是他实在张不开这张嘴,不然就有往乞丐口袋抓了一把米的负罪感。
可不就是乞丐口袋嘛,葛使者自认走南闯北各处的衙署去了不少,可像这种“干净”的衙门,他还真没怎么见到过。
就拿这间柬房来说吧,原本像这种负责书札往来事宜的办公处所,最起码几张桌子几个书架,还有箱柜都必须有的吧,可这儿倒好,除了一张长桌,四把靠背椅,对了,还有那边墙角的一个书架,就啥都没了。且刚刚葛使者也瞧见了,方才他们几人进来后,原本在这里办事的几名书吏就都退到外头去了。
很明显,这是椅子不够坐,先把地方腾出来让给他们用了。
所以,这是有多穷的衙门,才能节俭到这种地步。
想到这里,葛使者朝眼前的严大人和贺大人看去。已是知天命年纪的两人,如今已然华发丛生,再看他俩舒展的眉心,明显一副想平平安安混到致仕的模样。
在北边当官可不容易,特别像这种位置荒远、地方偏僻的州城,油水捞不到不说,还十分危险。
这不,隔壁的杜知县不是才丧命匪手吗,虽圣上已给追了封,也赏了谥号,可命都没了,要这些死后哀荣有何用。
所以葛使者很能理解严大人和贺大人的想法,若换做是他,说不定也会如这般等着致仕。
城内空旷,马车行驶起来便少了耽搁,不下一刻钟,林远秋一行就到了知州府衙。
门口几个守卫,早在城门卫过来告知时,就知道了今日知州大人要过来上任的事。
是以,紧着神的他们,在看到一身官袍的林远秋下了马车后,便知道这就是新来的知州大人了,守卫们忙疾步上前,跪地齐声道,“小的给大人请安!”
林远秋抬手,“同知大人和通判大人可在衙署?”
“在的在的!”领头守卫忙答道,“两位大人正在内堂。”
林远秋点头,随后跨步进了衙署。
紧随在他身后的,则是钟锦安钟锦华两兄弟,然后是钟荣和林三柱,以及林大柱他们。
而听到守卫来报的严同知与贺通判,还有葛使者,三人很快从柬房迎了出来。
葛使者自然是见过林远秋的,是以这会儿再看到时,莫名就有了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下官见过林大人!”
严同知也忙躬身行礼,“下官严志开见过知州大人。”
贺通判紧随其后,“下官贺水亭见过知州大人。”
林远秋伸手朝两人虚扶,“不必多礼,本官初来乍到,日后还望两位大人多多指点。”
“哪里哪里,知州大人您客气了。”
贺通判忙也说道,“大人您客气了。”
虽认识林修撰,可该走的程序是不可少的。
等几人到了大堂后,葛使者先是看了吏部的委任状,上头记载着林远秋的基本信息,如对身高、体态、五官等部位的描述。
核对无误后,葛使者很快就把自己携带的一半鱼符拿了出来。
见状,林远秋也从鱼袋里拿出另一半,待两块鱼符合在一起,正是一条完完整整的银鲤鱼。
葛使者把两块鱼符收了回来,算是已经完成了验明真身的程序。
严同知和贺通判拿出各自代持的兵符,既然知州大人已上任,他们自然要把兵符交到知州大人手上。
兵符和鱼符一样,也是两个半块,与军营一整只老虎的虎符不同,各地知州所持的兵符,合在一起是个虎头的模样,虎头上还刻了代表各自州府的符节文。
林远秋把兵符接过,而后从平安手里拿过装着官印的木匣,随后高举着,面朝京城方向跪下,高声道,“蒙圣上垂爱,微臣定当尽心尽力,为永宁州百姓谋福祉,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既已完成了差事,葛使者准备今日就离开永宁回京去了,他笑着朝林远秋作揖道,“下官差事已成,今日便要启程回京,就此与林大人别过,愿林大人大展鸿图、遂心如意!”
林远秋拱手回礼,“有劳葛大人了。”
送葛使者离开后,林远秋没再耽搁,现下已快午时,他想趁着回驿站吃中饭之前,先去衙署后院看看,若不用大收拾,林远秋准备今天就搬过来住。
听林大人要去后衙,严、贺两人忙在前头引路,两个人边走边还做着介绍,“衙署前堂办理公务,两边侧院为六房所在,再往后便是大人的住处。”
所谓的六房,其实就是比照朝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立的小六房。
林远秋看到,除了六房外,衙署内还设有粮房、盐房、库房、招房、柬房以及承发、户总、科税、河道等十房。
这是州府才有的配置,与刚刚的六房加在一起,共有十六房,也就是十六个部门。
看到知州大人过来,各房书吏忙出来行礼,林远秋大致算了一下书吏的人数,约摸三十人左右,再加上衙役,禁卒,库卒,还有马夫,灯夫这些。对了,还有城门守卫,如此算来,整个衙署的供职之人将近二百了。
这可是二百人啊,单是每个月的俸禄都是一大笔支出了吧。虽朝廷给发俸禄,可那也只是一小部分,衙署自聘人员的俸禄都不算在内的。
再想到郊外兵营还有两千多的兵卫,林远秋忍不住朝严同知和贺通判看去,他个子高,正好能清楚看到两人帽沿处露出的缕缕白发。
所以,他俩的这些白发,总不会因为衙门的事太过忧心,才长出来的吧?
……
衙署后院共有三进,每进都有北正屋三间和东西厢房四间。且在第二进的西边院墙处,还有一扇月洞门开着,穿过月洞门,就看到里面是个大花园,只不过,这个时间的塞北,还未有可观赏的花。
绕过花园往西,又是一进四合院,也有坐北朝南的正屋三间,东西各四间厢房。
这么多间屋舍,住下他们一家肯定没问题。林三柱看到,所有房间的窗户纸都是新换的,再看不论是炕上还是地下,都是干干净净的,显然所有房间都已打扫过了。
如此,待会儿他们搬进来时,只需稍微整理一下便可。
在离开衙署时,林远秋向同知大人问了自己最关心的事,那就是永宁城内共有多少百姓。
多少百姓?
严同知没想知州大人突然会问起这个,不过这问题他是最清楚不过,“禀大人,永宁城内共有百姓三千多。”
才三千多,难怪城内看着冷冷清清的。
想了想,林远秋又问,“咱们整个永宁州共有多少百姓?”
听到问整个永宁州的人数,严同知也是不假思索,答道,“四万多。”
……
等吃好了中饭,林家人就开始收拾起了行李来。其实也不用怎么收拾,因为像箱笼那些都还未打开过呢,他们只要把随身携带的包袱整理好就成了。
林三柱依旧一身绀色的衣衫穿着,反正他已经想好了,在给自己身上的银票找到安全的藏身之处前,他是不会换衣衫的。
至于邋不邋遢的,怕啥,他一个已经做了姥爷,且马上就要当祖父的人,要这般风流倜傥做啥。
等把行李都装上了车,林家人坐上马车离开了驿站。
与他们一同离开的,还有镖师和趟子手们,不过他们的方向却是京城。
从得知永宁州共有四万多的人口数后,整个下午,林远秋的脑海中都闪现着这个数字,包括在帮着收拾新住处的时候。
这种心不在神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各房把住处都拾掇好,以及晚饭端上了桌。
而就在林远秋捧起碗,准备吃饭时,突然灵光乍现,对啊,既然城里人口少,自己何不来个大搬迁呢。
……
第188章 大搬迁
林远秋想到的大搬迁,指的是把城外村民都迁到城里的意思。
而在想到搬迁的同时,他又很快联想到了防护上。对啊,只要把村人们都安置到城里来,那么那些仲冬时节常会过来抢农人粮食的山戎人,不就啥都抢不成了吗。
还有就是,城里人多了,那么生活物资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久而久之,经济也就上来了,有了经济,官府就多了税收,自然而然的,州府中的各项建设也会跟进。
最最重要的是,住到城里的村民,再也不用担心粮食会被山戎人给抢走,性命也无忧了。
而他这个知州,届时只要派好兵力,把整座永宁城守护好了就行了。
另外,自己还兼任着定胡知县呢,若是条件适合的话,完全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行动起来。
到时不管是山戎人还是匪人,都对自己治下的百姓构成不了威胁了。
越想越觉得这一举多得的办法实在完美,林远秋心里是按耐不住的激动,也很有想立马付诸于行动的冲动。
于是,才一碗饭下肚的他,就放下碗筷快步去了书房,准备大搬迁的规划去了。
按理来说,这样的规划,最先要做的,肯定是去各村走访,等了解了实际情况再做具体部署。
可这会儿已是晚上,此时去村里走访根本不现实。
再说,林远秋现下想做的,并非定制大搬迁的具体实施方案,而是想把村民们的安置房先给设计出来。
虽永宁城面积不小,且四万多人对这样的州城来说也不会容纳不下,可若是房子设计的不合理,或是太不实用,都会影响到后续进程的展开。
所以,林远秋准备自己先理理头绪,过会儿他就把这事和家里人说一说,好让他们也参与进来,如此,自己也能多听听大家的意见。
都说一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想来经过家人们的共同探讨,一定能设计出最实用、最合理的户型。
同在一桌吃饭的老林头,还有林大柱以及林远枫他们,见到远秋下了饭桌又去忙事情去了,心里要说不忧心那肯定是假的。老林头他们也是看到了,自打他们进入永宁城后,远秋就一直思虑重重的。
唉,当地方官可真不容易啊。
而林三柱,因与儿子坐的近,自然要比爹和大哥、二哥,还有侄儿们看得更清楚一些,方才他可是明显看到了狗子嘴角的笑意。
以林三柱对儿子的了解,他基本能确定,儿子定是想出什么好的主意了。
至于是哪一方面的好主意,林三柱觉得,治穷的可能性很大。
今日,林三柱也算把前头衙门看了个遍,而给他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那一张张已有些开裂的桌子,以及一扇扇发凹不平整的木门了。
特别是正堂上方,那块明镜高悬的牌匾,这都旧成什么样了,居然也没重新上一上漆。
你说,堂堂一州衙门都穷成这样了,旁的地方还能好到哪里去。
说实话,林三柱是有些好奇儿子到底想出什么好主意的。毕竟,这才一天时间都不到呢,若换作是他,肯定没这么快动出脑筋来。
……
也不知是不是预防匪盗的缘故,整个衙署后院并没有高大的树木,院子里种的都是及膝或者及腰的花草。
塞北的天,黑的晚,这会儿已差不多酉时末,外头还有着光亮。
平安跟在自家公子身后,手里捧着裁好的纸,以及笔墨砚台。
主仆二人径直去了吴氏和老林头住的地方,二进院的正房。
与在小高山村还有京城一样,正房的西间,依旧被林家人当作说话和商量事情的地方。
这个时间点,林大柱和林二柱,还有林三柱,以及林远枫和林远松几人都在。
看到远秋过来,以及平安手上捧着的笔墨纸砚,大家都心中好奇,不明白远秋这是准备做啥。
从平安手上接过笔墨和纸,林远秋吩咐,“去西院把岳父和两位舅爷请过来。”
平安应声,转身就往西面的四合院小跑了过去。
搬进衙署后院,林远秋就把宅子做了分配。
其中岳父和两位舅子,还有秦夫子,林远秋把人都安置在了西面的四合院里。
四合院里有坐北朝南的正房三间,还有东西四间厢房,钟荣和两个儿子住到了正房里。而秦夫子,则住在东厢。
至于西厢房的四间,林远秋直接把它们改成了学堂,往后家里孩子们念书,就在那边了。
这样也方便了秦夫子的教学。
除此之外,林远秋还把曹妈的孙子拨给了秦夫子,曹妈孙子今年十一岁,让他帮着秦夫子做些传话和跑腿的活计。
因着这事,曹妈特地去冯氏面前磕了头,自家孙子跟着夫子,少不得也能跟着识些字,这对他们当下人的来说,可是主子给的大恩典了。
四合院离这边也就百十米的距离,很快钟荣就和钟锦安、钟锦华过来了。
这会儿的父子三人,看着格外的精神焕发,眼里更是有着满满的跃跃欲试。
林远秋自然知道,岳父与两个舅子为何会这般兴奋。
因为今日下午,他与岳父说了明日要去城郊兵营的事。
早在从京城过来的路上,林远秋就与岳父大致说了日后兵营的安排。
自己虽掌着两千多的兵卫,可营中的许多事务,林远秋肯定需要岳父帮他熟悉。
地方兵营与军营不同,并不设校尉、都尉这些军官职务,有的只是伍长、佰长这些兵头。
作为知州,林远秋是有权利派人去管理营中事务的。既然已接手了兵权,他自然不希望只掌着表面。
所以林远秋决定,就让岳父和两个舅兄帮自己看顾着营中事务。
并不是林远秋有多看重自己的权利,而是在这边塞地带,兵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在起冲突时,能保一方安宁的存在。
而钟荣,当初十几年的营中生涯,早已成了他生活中的习惯。
原本钟荣以为,这辈子自己再没了与兵卫们打交道的可能,没想到女婿又给了他这样的机会,心中的喜悦自不必说。
言归正传。
待岳父和舅兄们坐定,林远秋便没耽搁,直接说起大搬迁的方案来。
对于这种前所未闻的做法,不管是老林头林大柱他们,或是钟家父子三人,听过之后,一时都难回过神。
那什么,把永宁州下辖村子的村民全部移至城里,还有给他们建造统一的住宅安置,这这这不是闹着玩吗。
老林头忍不住开口,作为在地里刨食了大半辈子的他,实在太知道土地的重要性了。
“远秋啊,若咱们把村民们都迁到了城里,那他们的地怎么办,没了地村民们怎么糊口啊。对了,还有他们的房子,就这样丢下全都不要啦?”
老林头还没说的是,这样丢地丢房子的举家搬迁,不就跟逃难差不多了吗,谁会乐意啊。
林大柱一听老爹说的,正是自己心里想的,也忍不住说道,“虽说乡下人十之八九都说城里好,也都盼着能住到城里,可要他们把田和房子都丢下,想来没一个人会愿意,没了地一家老小吃啥,依大伯看,这搬迁的事,怕是没那么容易办成。”
“对对对,没了田地村民们吃啥,这件事二伯也觉得难办成。”林二柱也是一样的看法。
至于林远枫和林远松,还有林远槐林远柏,自然也觉得爷跟爹(大伯、二叔)说的有理。这会儿几人也是弄不明白,向来聪慧过人的五弟,怎么会想出这么一个差主意来呢。
钟荣也跟着点头,包括钟锦安和钟锦华两兄弟。
他们虽不懂农事,也猜不透农家人的心思。可以己度人,要是谁让他们丢下田地和房子,就这样背井离乡的搬家,他们肯定也不干。住到城里又怎样,若没有稳当的养家糊口本事,那么全家就等着挨饿了。
所以,女婿此举,会招来百姓们的非议是绝对的。
林远秋看向一直没吭声的林三柱,笑着问道,“爹,儿子的打算,您是怎么看的?”
还能怎么看的,当然是馊主意一个了。
不过林三柱知道,自家狗子又不是傻子,会连这么明显的弊端都察觉不出来,所以,此搬迁必定不是他们以为的搬迁。
也所以林三柱只有一句话,“爹相信远秋不是糊涂之人!”
这句话,听的林远秋心里暖暖的,他爹还是一如既往地对他无条件信任啊。
对于老林头说的这些,林远秋早有考虑,再说粮食可是主要的税赋,他怎么可能让村民们放弃种田呢。
“爷,孙儿让村民们搬迁,并不会让他们失了田地和房子,平日村民们依旧可以在村子里住,种田种菜并不耽搁。孙儿的做法是让他们在城里多一个住处,这样等农闲时,或者家中有打算在城里做营生的,就可以住到这边来,特别到了冬日,村民们都住到城里,还可以躲开山戎人的作恶。”
林远秋相信,只要村民们有了城里的住处,就会生出在城里谋些营生的想法,何况林远秋心里还有后续的打算呢。
听林远秋这么一解释,尤其是躲开山戎人抢粮这一条,让屋里众人都忍不住连连点头称赞,这主意好啊,在来之前,他们最记挂的,不正是山戎人时常去百姓家抢粮的事吗,如今有了这样的好主意,一下子就把难题给解决了,想来村民们都该高兴坏了才是,这要是还不愿意,那就是傻的没边了。
林三柱却想到了旁的,他摸了摸胸口乎乎的地方,“远秋啊,那给村民们建造房子的银钱从哪里来啊?”
这臭小子,不会已打上这笔银子的主意了吧。
不过,想到先前他们俩父子已商量好的,林三柱觉得,把银子用到这件事上,也没什么不合适的。还有,这笔银子本就是不义之财,花在百姓身上也算是做好事了。
林三柱的话犹如一盆冷水,直接把在场众人泼醒。
对啊,造房子的银钱从哪里来,要知道这可不是盖一间二间,而是上千间的房宅呢,哪来这么多银子盖啊。
林远秋确实动了花那笔银钱的打算,否则大搬迁的事根本不可能完成。
只不过他并不准备包办,不劳而获的事不管到了哪里,都不值得提倡。话说没有银钱可以花力气啊,再说,若不用了心,就不知道去珍惜,也没了参与其中的喜悦。
何况,除了这些,林远秋还有其他计划在内呢。
想了想,林远秋问道,“若换作你们是村民,衙门分了不用花银钱的宅基地给你们,那么接下来你们会怎样做?”
……
第189章 作坊
他们会怎么做?
有这样的大好事,当然是赶紧把房子盖上了。不然时间拖的太久,官府要是反悔了把地收回去咋办。
从当初与大哥分家另过,到后来自家有了银子后的两次盖新房,老林头也算盖过好几回房子了,自然很清楚建造房子的所有流程,以及盖样子的所需用材。
是以这会儿的他,不假思索地答复道,“若换做祖父,得知衙门竟然分了不用银钱的宅基地给咱家,肯定马上安排你爹和你大伯他们去山上砍树,好把木梁和檩条先给备上,这样等日后官府下令盖房时,咱家就不会有一丁点的耽搁了。”
林远枫听后忍不住点头,“爷说的没错,这事换做是孙儿,自然也赶紧预备上盖房子的木料,对了,那夯墙或是做泥砖的土,也得多多准备上才是。”
所谓夯墙,就是把泥土填到木头制成的墙型模具内,再用夯杵和拍板把里面的土夯结实。等拆下模具,一块约摸一米多高的墙就建成了,然后再往墙上架起模具再填土再夯,就这样一层层的把墙建上去。
至于做泥砖,顾名思义,就是把泥巴做成砖块的形状,而后等晒干之后就能造房子了。
而不管是夯墙还是做泥砖,对时下百姓来说,都不是多难的事儿。由此可见,真要是盖房子,这方面的人手肯定是不缺的。
原本听小孙子说起搬迁的事,老林头还觉得不太切合实际。毕竟盖房子啥的可要花费不少的银子,乡下人大多都在地里刨食,哪来这么多银子在城里盖新房啊。
可这会儿,老林头突然发现,那做木梁、柱子和檩条的木料山上就有,而泥土更是到处都是,塞北这儿多的是土坡,想就地取材建造房子,最是容易不过。
可见,村民们只要肯花力气,根本用不了多少银钱,就能把房子顺顺利利的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