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月二十八的时候,沈家提着年礼过来封年。
林远秋算是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二姐夫。圆脸,带了点双下巴的那种,身量中等,最让林远秋欣赏的是对方的说话举止,看着稳重大方,自然不做作。
不得不说,就目前来说,他们家的两个姑爷都还挺不错的。
林远秋心想,这样的好运气最好能一直保持下去,话说后头还有春燕和春草呢,希望她俩将来也能找到好的夫婿。
心里这样想的同时,林远秋也在暗暗下着决心,自己一定要努力用功,争取在三年后的乡试中有所斩获。到时有了他这个举人哥哥,想来等春燕春草说亲时,选择的余地就会大上许多。
……
到了除夕夜守岁时,吴氏依旧和先前一样给每房发了零花。
只不过,这次给的零花要比以往多上了一倍。这不,原来是一两银子的,今年直接加到了二两,而林远枫和林远松他们,也从原先的五百文,增加到了一两银子。
非但如此,等发了零花后,吴氏又给三个儿媳、两个孙媳,以及春秀,每人又多给了一个红包,而每个红包里头,都是一粒五钱重的碎银。
这是老林头下的决定。
今年单书签一项生意,就比去年多挣了近二十两银子。再加上卖柿饼的进项,可以说今年家中的收入还是非常可观的。
而之所以会想着长零花,还是因为家里人一年的辛劳的缘故。
在老林头看来,若没有儿子儿媳,以及孙子孙媳,还有孙女的辛劳,再是好的挣银钱点子,也挣不出多的家当来。
所以他们当大家长的,当孩子们做得好时,就该给出应有的奖励才对。
对于爷奶的做法,林远秋也是极为认同的。
这世上,没有什么比自己的付出,能得到旁人的肯定,更让人高兴的事了。
……
进入正月,林远秋除了只在初一那日去过几个族长族老家拜过年外,其他时候,基本都待在自己房间里,看看闱墨,写写策文,此外,就是画画了。
此次从小胡掌柜那儿接了不少单子,他得在去府城之前,把它们都画完工才行。
还有,林远秋准备待会儿就去山上草棚一趟。昨夜又下了雪,虽不大,可积在风景如画的山涧,一定很美的吧。
这样想着,林远秋就有些迫不及待了起来。
对了,待会儿上山时,记得一定要把笔墨纸砚带上,届时不论是写诗作赋,还是赏景写生,都是极佳的。
……
忙忙碌碌中,时间总是过的飞快,转眼间,又过去了两年。
第94章 出发
忙忙碌碌中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转眼间已经过去两年。而两年的时间里,林远秋也从舞勺之年,到了如今的舞象之岁。
十六岁,这在现代也就是初中生的岁数,可在这边却是已到了能说亲的年纪。
特别在林远柏的亲事也定下来后,家里人的目光就开始聚集到了林远秋身上。
至于林远槐,已在年前成了亲,娶的是王夫子的孙女。
这门亲事当初还是王师母亲自与吴氏提的。
这几年因着林远秋,王夫子夫妇与林家人一直都有接触,两人自然对林家有了不少的了解。特别是他们家兄弟和睦、妯娌融洽的气氛,让他俩很是喜欢。
还有,那远秋一看就是个有出息的,往后林家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想到大孙女刚及笄的岁数,夫妻俩便生出了与林家结亲的想法。
能与王夫子结为亲家,林大柱和周氏自是一百个乐意,就这样,林远槐和王香云的亲事很快就定了下来,并于去年年底两人成了婚。
除了林远槐,春秀也是去年嫁的人。
那日,一抬抬绑着大红喜绸的嫁妆担子抬出门时,整个小高山村可是炸开了锅。
原本大家以为春梅的嫁妆已是够体面的了,却没想到春秀还要多上一些,除了同样有六亩陪嫁水田和绸缎布匹四季衣裳外,另还有十两银子的压箱银来着。
其实这也是林二柱和刘氏心疼闺女,这不,夫妻俩把这几年攒下的银子全都给女儿做了压箱。再加上春秀自己存下的体己,以及春梅和两个嫂子给的添妆,可不就有十两银子了嘛。
看着八抬压的实实的嫁妆,村民们心中感叹,这林大贵还真舍得贴补孙女啊。
还有,那最前头的嫁妆担子上居然还有一大叠的书放着,这怎么看怎么都像书香门第家的小姐出嫁时的样子呢。
和大姐春梅出嫁时一样,林远秋也送了一套自己抄的书给二姐。
也正因为有了这套陪嫁,让当日看晒嫁妆的沈家一众亲戚们,对新娘子高看了不少。
林远柏的定亲对象是刘氏的外甥女,也就是林远柏的亲表妹来着。
去年六月的时候,刘氏回了一趟娘家,当时因为秦荷花正怀着昊儿,林远松走不开身,所以是林远柏陪着爹娘去的崚州。
等三人回来时,刘氏就和公婆说了想让外甥女当二儿媳的事。看到四孙子满脸通红的模样,可见也是喜欢的,是以,老林头和吴氏便应下了这门亲事。
等林远秋收到家里来信,知道这件事时,两家已过了纳征礼。
于是他什么话也没说,毕竟亲事已走到这一步,如果自己在跳出来说什么近亲不能结婚的话,也为时过晚了。
何况自己的话,也不见得大家会相信,因为像这种表哥表妹结为夫妻的事,村里就有十几对,也没见人家孩子有啥不正常的地方。
所以他还是别提了吧。
至于自己的亲事,说实话,林远秋还真没想过,如今他的心思还都在举试上呢,哪有时间去考虑这些。
何况这里又不是前世那种可以自由恋爱的时代。
在这边,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夫妻,在媒人牵线搭桥之前,谁都不认识谁。
所以林远秋可以确定,自己的婚姻绝对也和堂哥他们一样,走的肯定是先结婚再谈感情的路子。
不过林远秋也有自己的最基本要求,那就是自己的另一半,一定得要合自己的眼缘才行。
不然两个看着就说不到一块儿的人,谈何以后培养感情啊。
至于女方家的门第,林远秋还真没去多想过。
他还是那句话,合眼缘排第一位,否则就算高门大户又如何。何况林远秋有自知之明,莫说他只是一个小小秀才,就是已考中了举人,也不一定是高门大户的菜。
远的不说,就自己在府学里的几十个秀才同窗,他还真没听说过,有哪个农家出身的娶了官家千金为妻。
而那些岳家门户高的,人家本身家世也不差,这就是时下人最是讲究的门当户对。
高娶低嫁的情况也不是一点都没有,就比如教经义的汪教谕,他的妻子就是知府家的庶女。
而汪教谕自己,正儿八经的农家子弟出身。
只不过,听说汪教谕的日子并不好过。
原因还是当媳妇的瞧不起农人出身的公婆,时常甩脸色给他们看的缘故。
而汪教谕的父母,哪里受得了这个气啊,再怎么说他们都是举人老爷的爹娘呢。再说他们辛辛苦苦供着儿子念书考功名,到头来还要看儿媳妇的脸色,心里怎么可能想得通。于是家里基本三天一小吵两天一大吵,每次都闹得跟唱大戏似的。
至于汪教谕,常常是敢怒不敢言,否则他妻子立马会搬出当四品知府的爹。
“昨日婆媳两个又大闹了一场,那汪教谕第一次骂了妻子,这不,今儿个一大早,他妻子就收拾了包袱回娘家去了。”一胖脸男子边摇着折扇,边笑着说道。
而他的话刚落音,坐在隔壁茶桌的几个就哈哈大笑了起来。
看着不远处侃侃而谈的几位茶客,林远秋和周子旭忍不住相互看了一眼,心里已经下了决定。那就是以后若是要买房子的话,要多挑挑邻居,像那些喜欢学舌或八卦的尽量要远离,不然像汪教谕这样,家里有些啥事都被人家趴在墙头上看,而后又当成笑话似的传得到处都是,到时可就丢大脸了。
再想到今日早上汪教谕脸上的抓痕,林远秋和周子旭都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这哪是知府家的千金啊,恐怕市井泼妇也不过如此吧。
都说娶妻娶贤,所以林远秋和周子旭觉得,要擦亮眼睛的可不止买房子的事。
收拾好笔墨,三人出了八方茶楼。
乡试在即,林远秋和周子旭准备把心思全都放在认真温习上,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们就暂时不过来这边了。
这两年,在茶楼里收集信息的事,林远秋和周子旭一直没有停止过。
有时隔上一日,有时每日都来,而那些被两人仔细分类后再记录在册的资料,足足有二十多本。
这其中,包括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等等等等。
这也让周子旭吃惊不小,当初他只是觉得码头这边外地客商络绎不绝,肯定能听到好些自己不知道的事,可涉及面会这么广,却是他怎么也没预料到的。
林远秋同样惊讶,也特别因为商贾们时去时来、来去不定的性质,有好些旁人不敢多议论的话题,在八方茶楼这边,他们也时常能听到。
毕竟都是些卸了货或者装了货起锚就走的行商,等下回再过来时,也不知是什么时候了。
所以有些事说了就说了,再想找说此话的人,上哪儿去找啊。
再说,大家相互之间都是有默契的,话题从茶楼开始亦在茶楼结束,出了这道门,除了各奔东西,剩下的就是一问三不知了。
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林远秋和周子旭除时事外,还听到了不少官员的秘辛。
包括后院的,还有族中子弟仗势欺人的,甚至连朝中站队的事也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这让林远秋和周子旭佩服的同时,也对商贾们的本事有了更新的认知。
……
整理好了资料,接下来当然是背诵了。
几乎每天早晨,等两人从跑马场练过骑射回来后,就会捧起册子一遍又一遍的记读。
而背诵时,两人也从不“厚此薄彼”,但凡记录在册的资料,不论是屯田的,还是水利的,亦或是旱涝、工程、运输、官办等等这些,全都一五一十的背了下来。
两人的宗旨都是,不管能不能用到,反正把这些讯息存在脑子里以备不时之需,就肯定错不了。
何况,如今他俩写出的策文,不会再如先前那般只浮与表面,和空洞无物了。
这就是有了实质性积累的缘故。
两人也试着参照闱墨制义上的一道道论题,写出一篇篇自己的策文。
结果发现,不但能快速确定好主题,且在谋篇布局和细节填充上,都不再似以往那般费劲。
这让林远秋和周子旭欣喜不已。
看来只要辛苦付出了,总会有收获的。
……
想到自己书箱里的那些画作,林远秋特地抽空去了小胡掌柜那儿一趟。
接下来自己可有一段时间要忙,所以趁着这会儿还有时间,他得把画好的画给人家送过去才行。
自小胡掌柜铺子里的炕屏花样卖出名气后,这两年,林远秋接到的订单中,有一大半都是四联幅的炕屏。
虽一开始在绣布上作画没纸上流畅,可画的次数多了,熟能生巧,再画起来就习惯了不少。
且比起四尺对开的菩萨画像,三尺单条的屏条要小上许多,尺寸小了,画起来自然就省时多了。
所以二十两一副的炕屏花样,有时只花两个时辰,林远秋就能画出一套。
也所以,这两年下来,林远秋论语书里的银票又夹了不少。
而那些零零散散的小面额,林远秋也已把它们换成十几张五十两到一百两的银票了。
虽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可都说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每次只要打开论语书,林远秋就会感到莫名的安心。
……
今年乡试的时间依旧定在八月初九这日。
从七月初开始,就陆陆续续有学生离开府学前往了郡城。
有几个甚至才六月底的时候就出发了,之所以要提前这么多,自然是为了能早些住进好客栈的缘故。
今年参加乡试的考生比三年前要多出不少,人数多了,客房肯定紧张,别到时只能住到离贡院很远的客栈。
显然林三柱和周兴也是这么想的。
特别是林三柱,想起上回自己和狗子两人只能赁房子住。
且因着单独居住,担心会错过与考试相关的有用消息,是以林三柱还会时不时去客栈大堂打探。
不但费时还费力。
所以这次他们无论如何都得早些过去才行。
是以,七月才过了六天,林三柱和周兴就从横溪镇过来了,到了府城后也没耽搁,第二日一早,一行人就乘着马车出发郡城去了。
林远秋总觉得自家老爹有些不对劲,怎么好像比先前更和周叔有话聊了。且周叔偷偷朝他打量的几眼,自己可是都有看到呢,所以这两人不会有啥事瞒着他吧。
林远秋不知道的是,这两人从横溪镇过来的路上就把他的亲事聊得八字有一撇了,至于另外一捺,林三柱准备等考好了乡试,再让自家狗子拿主意拍板呢。
……
第95章 考舍
因着出发的早,是以到了郡城后,离关城门还有一刻钟的时间,大家忍不住心中庆幸,否则关了城门,他们还得在城外客栈歇上一晚。
等马车进了城,林三柱就跟车夫指了去往客栈的路,离贡院最近的那几家客栈林三柱可都记着呢。
只是快到第一家客栈时,老远就瞧见那家店门口正挂着客满的牌子,再看向前头隔壁那家,也是如此。
车夫只能赶着马车继续缓缓往前,可接下去的几家客栈也都是这种情况。难道他们还是来晚了?想到这里,林三柱和周兴不禁都提起了心来,若了近处的客栈都没了的话,那就得住到离贡院远了不少的地方了。
好在,几人很快就看到,接下去的那家客栈门口并没有客满的牌子挂着,兴奋的林三柱和周兴立马下了马车,而后快步就往店里走去。
客栈掌柜见惯了这种场景,对小跑着过来的两人并不惊讶,直接报出了剩余的客房和每日的房钱。
非常时期,房钱贵的吓人,原本一百五十文的上房,如今却要一百八十文了。不过普通客房倒没变,还是一百二十文一天。至于下房,得要八十文,下房就是通铺的那种。
而一日三餐,是全包在房钱里的。
周兴没有犹豫,直接与掌柜定了一间上房,两间普通的客房。
上房周兴准备给儿子住,至于普通的客房,一间住他自己,另一间则给车夫和书砚住上一晚,到了明日,就让他俩先回镇上,等过上一个半月,再过来接人就是了。
林三柱也想定一间上房和一间普通客房,不过被林远秋给拦住了。
林远秋心想,以现下的时间,他们在郡城最起码要待上一个多月,若还想等放了榜再回去,那就得两个月之后了。
而三百文一天的房钱,两个月差不多就要二十两银子。
林远秋立马想到娘和大伯娘二伯娘,还有大嫂二嫂做绣活的事,忙忙碌碌一个月,也才六、七两银子。
这还是没扣除绣线和绣布这些本钱的,所以,这么贵的客房,林远秋哪里好意思住。
虽说家里人对他的举业都是十二分的支持,可他心里也得有个谱才对,自家又不是啥有钱的人家,若用银子没个规划,怎对得起辛苦挣钱的家人。
林远秋前世和今生的消费观都一致,那就是该省则省,该用银钱的地方也绝不含糊。
再则,上房只多了一项可以用浴桶在房里沐浴的服务,旁的和普通客房基本没区别,所以他还是住普通客房更划算。
说实话,若不是担心爹和他住一块儿会休息不好,不然林远秋肯定只订一间房。不是他抠门,实在因为参加一次考试,就得不少银子花销出去,要不是家里有挣银钱的进项,哪来考试的各种开销。
林远秋心说,难怪有些秀才考着考着就放弃了,毕竟这样的开销,没点家底的人家根本承受不起。
想到这里,林远秋暗暗下了决心,这次秋闱,他一定要努力加把劲儿才行。
见林远秋定下了二楼的普通客房,周子旭忙与掌柜说了也要普通客房的事,就换到了林兄隔壁好了,这样两人离得近了,复习起来也方便一些。
至于洗澡,周子旭摇头,他又不是姑娘家,窝在房里洗澡做啥。
大热天的,自己还不如拿了衣服去澡堂,直接冲澡来得更爽快一些。
对于儿子换客房的做法,周兴并没有反对。且他的脑海里,很快就想起二叔与他说过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话。
再想到旭儿自认识远秋开始,先是不再成迷于玩蝈蝈的事,而后又开始抄书挣银钱。到了府学后,更是一门心思用在了念书上。
所以说,孩子身边有个好的样板还是很重要的。也所以,把钰柔说给远秋,他这个当舅舅的肯定放心。
今日赶了这么多路,累是肯定的,是以在吃了晚饭之后,大家都回房里早早歇下了。
之后的几日,林远秋和周子旭除了清早结伴去附近河边走一走外,其他时候基本都在房里备考。
而林三柱和周兴,则忙着准备要带进考场的东西。
两人直接去了杂货铺子,这边就有专门卖乡试所需的物品,如火镰、抹布、油纸、雨伞、竹筒、防蚊药,还有煤油炉等等。
考场不提供伙食,一日三餐只能自己解决,还有喝的水也是,所以煤油炉是必不可缺的。
这次林三柱依旧从家里带了炒米过来,还有一小布袋兔子腊肉。
这兔子肉还是因着上回考试时,狗子说了好吃,所以这次大嫂特地又给做了。
至于做腊肉的兔子,原本家里是准备自己抓的,只是远枫几个去山上转了好几天,连兔子的影儿都没见着。
最后还是去了镇上,到摆摊的猎户那里买了两只。
周兴虽是第一次陪儿子考乡试,可该准备些什么,在出门时,家里二叔就一一告知过他。是以,这会儿置办起来也是头头是道的。
虽八月天气炎热,可糕饼点心放上两三天还是没问题的。
周兴和林三柱准备等到了开考的前一天,再去铺子买些耐放的点心让两个孩子带着。
这样有点心带着,若是不想自己做着吃的时候,就能省下些力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