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旭嗯嗯嗯的点着头,“怎样,我聪明吧?”

  原来,自几日前说了要给自己当老师后,周子旭就一直在想着如何增加见识的事。

  虽他不想承认乌静先生给出的泛泛而谈的批语,可自己写策文时论据难寻,却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周子旭觉得,就目前来说,自己最该做的就是像林兄一样,多收集一些时务实事才是眼下关键。

  至于来源,除了从闱墨制义和历届乡试会试的策文上获取,周子旭突然想到了一处所在,那就是茶楼,特别是靠近繁忙码头那儿的茶楼,那里每日来来往往的坐贾行商可有不少,而这些人大多都是天南地北的走,自然知晓天南地北的事,常去那儿坐坐的话,肯定能听到不少有用的事来。

  所以,趁着今日正是休沐日,便匆忙带着书砚往北城码头的八方茶楼去了。

  出门前,周子旭本来想喊上林远秋一块的,可又怕到时与自己预想的不一样,觉得还是自己先去一趟好了。

  主仆二人到了那儿,就挑了个临窗的位置坐着,再让店伙计上了茶水,而后就边吃茶边竖着耳朵了。

  茶楼和饭馆酒楼不一样,在这里,只要你有空闲,哪怕捧着茶碗坐上一天,掌柜也不会过来撵你,且那跑堂伙计还会拎着茶壶时不时的过来给你添些茶水。

  不过前提你得花银钱点了茶,否则这么干坐着,挨掌柜的白眼是肯定的。

  正如周子旭预想的那样,随着一艘艘船靠岸,来茶楼吃茶的商贾就多了起来。

  这其中,除了一小部分是过来谈生意的,更多的还是趁着卸货或者装货的空档,来这边与人说话聊天的。

  都是山南海北四处走动的人,知道的事情肯定多,等聊到兴头上时,那各地的所见所闻,自然就娓娓道来了。

  这让听的满耳朵的周子旭简直高兴的飞起,心下后悔来时怎么没记得把笔墨纸砚给带上,不然脑子里装的讯息太多,肯定要混成一锅粥了。

  最后,觉得脑子已快记不下的他,只能提早回来了,等到了宿舍,就提笔把讯息记到了册子上,而后飞快往这边“显摆”来了。

  林远秋对周子旭的聪明脑袋瓜佩服的不行,许是前世没有这种大堂式的畅聊所在,所以林远秋是丁点往这方面想的念头都没有。

  再看周子旭记下的这些内容,涉及到的方面可不少,有关乎农事的,有讲民生的,还有官场方面的等等。所有这些,不正是他俩目前最需要知道的时政吗。

  看到林兄眼里的佩服,周子旭心情激动,能得到林兄的一句夸赞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而得了好方法的林远秋,心中的激动可不比周子旭少。世人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可林远秋觉得,两人行也必有我师焉。

  想到早上自己卖画得了不少进账,此时又得了周兄的好法子,两件好事聚在一起,今日合该好好庆祝一番才对。

  林远秋豪气的一挥手,“周兄,今日中饭由我做东,咱们现在就去鱼香居吃红烧鱼去!”

  吃吃吃吃鱼?

  周子旭顿时眼睛睁得老大,才吃了没多久呢,今日又去?

  所以,这日子还过不过啦?

  见对方满脸的纠结,林远秋忍不住笑道,“爽快点,到底去不去?”

  “去去去,肯定去!”

  周子旭也懒得纠结了,有香喷喷的红烧鱼吃,傻子才不去呢。

  再说,灌了一肚子的茶水,也实在想吃些美味来压压肠胃了。

  ……

  这日之后,林远秋和周子旭就多了一处去的地方。

  差不多隔上一日,两人就会去一趟码头的八方茶楼。反正下午半日教谕也不上课,倒是便宜了安排。

  相比起早上的热闹,下午的茶楼完全可以用座无虚席来形容。有好几次,林远秋和周子旭都轮不上坐。

  人多了,聊的话题自然也多了,两人每次都是“满载而归”的居多。

  等回到府学后,再一条条整理分类。

  就这样,才过了一个月,记录的时政讯息已能钉出一本册子了。

  ……

  进入冬月后,天渐渐冷了下来。

  因着不放心在外求学的儿子,林三柱和周兴结伴来了府城一趟。

  两人除了看一看自家儿子,还送来了新做的棉袄。孩子们正是往上拔高的年纪,袄子不新做哪成啊,

  这不,去年的棉袄到了今年再穿,那衣摆处都快短到膝盖了。

  看到自家狗子脸上终于长肉了些,林三柱嘴巴差点乐歪。

  长肉好啊,这样壮壮的才不会生病,大冬日的也能更扛冻一些。

  快回去时,林三柱想起春秀定下亲事的事还未说,便和林远秋说了此事,男方正是先前来信告知过他的沈家次子。

  沈家在横溪镇和周善县都有医馆开着,论起家境来,还是挺不错的。

  ……

第92章 写家书

  进入腊月,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就多出了不少,新岁临近,众人都是冲着置办年货来的。

  街面上的铺子忙碌了,那货来货往的码头肯定也比先前繁忙了许多。同样的,八方茶楼也就更加座无虚席了。

  只不过,林远秋和周子旭并没受到座无虚席的影响。因为这段时日,两人哪怕再迟些过来,靠近门口的那张八仙桌也都是给他俩留着的。

  这倒不是店掌柜特意照顾,也不是林远秋他们已付了定钱,而是每日都有人过来帮忙看着呢。

  至于看着座位的是谁,当然是码头周边的住户了。

  那替人写家信的老书生,已有半个多月未出来摆摊了,可大家伙儿都还等着给家中寄信报平安呢。如今好不容易有了帮着写书信的人,他们自然不会错过了。

  于是,附近的住户们,但凡有要往家里写书信的,都会早早过了茶楼来,然后往那靠门边的桌位上一坐,算是提早占着位置的意思。这样等两个小书生过来后,就有可写书信的地方了。

  茶楼掌柜和店伙计见此情形,也没多说什么,横竖这两个书生过来后,都会点上茶水糕饼,所以并不耽搁楼里的生意。

  而这两个小书生,指的当然就是林远秋和周子旭了。

  说来也是好笑,直到今日,林远秋和周子旭都没弄明白,他俩好好的来茶楼喝茶听旁人聊天的,怎么就变成替人写书信了。

  记得那日过来茶楼稍微有些晚了,等看到只剩下大门边上还有空着的桌子时,两人也没嫌弃,忙拉过长凳坐了下来,而后照常让店伙计快些送了茶点过来。

  等茶水点心上了桌,两人就往边上瞧,发现今日果然又有好几个提笔记账的商贾,这让林远秋和周子旭心中暗喜了不少。

  于是两人也大模大样的把带来的笔墨摆到了桌子上,再把茶碗里的茶水倒入砚台一些,随后就若无其事的磨起了墨来。

  今日是林远秋他们第一次带了笔墨砚台到茶楼来,没法子,谁让这几日有用的信息实在太丰富,若不用笔纸写下,光靠脑子肯定记不了这么多。

  是以两人就想着,等下次再过来时,不如就把笔墨纸砚带上。反正这几日茶楼里也有不少翻着账本登记账册的商贾,所以他俩也不算突兀,旁人见了,肯定也以为他们这是在忙着记账呢。

  此时迫切想着多记些有用资料的林远秋和周子旭,也没想过,两张一看就是读书人的面孔,旁人怎可能傻到把他俩误看成盘账的商贾。

  这不,等两人刚磨好墨汁,还未开始动笔呢,就有一个衣衫褴褛,一看就是在码头帮人扛货的中年汉子探进头来,“小书生,帮我写封信。”

  没等林远秋和周子旭反应过来,就见那中年汉子快速从衣袋里掏出几枚铜板,往桌上一放后,就开始叙述起要写的内容来,“爹,娘,儿子已在府城寻到了挣钱的活计,一天能挣上六七十文呢,每日也都能吃饱肚子,您二老不用挂心……”

  因还要赶着去扛货,所以中年汉子说得有些快。可等他看到对面两人还呆愣愣的并未动笔时,想着肯定是自己说得急了,忙就停了下来,接着一字一句又从头开始说起,再说时,汉子的语速就慢了好多。

  然后,周子旭就看到,坐在他对面的林兄,提笔蘸墨,照着汉子的叙述,开始在纸上写起了信来。

  眼前的汉子,让林远秋忍不住想起当年他爹也去码头扛货的时候,所以能帮就帮吧,反正只是举手之劳的事。

  本以为这只是个例,哪知等中年汉子拿着写好的家书离开不久,很快又有几个要写书信的找了过来。

  同样是衣衫褶皱,手指开裂,一看就是常年在码头这边靠做苦力养家糊口的人。

  林远秋也是近几日才知道,北城这边的住户,大多来自外乡。

  这些人比府城人更吃得起苦,力气也大,所以那些商贾都喜欢雇他们做活。

  有银钱挣,自然就留得住人,渐渐的,好多外乡人都在这边落了脚,长年靠着在码头搬运为生。

  而临近过年,正是他们往家里捎银钱、寄家信的时候。可许是天太冷的缘故,先前那个替人写书信的老书生这几日没再过来,大伙儿正着急呢,这会儿听到李二牛说茶楼就有替人写书信的,自然都飞也似的跑过来了。

  面对这么一群人,拒绝的话,林远秋跟周子旭怎么都说不出口,最后只得提起笔,挨个替他们写起了书信来,且林远秋还给书砚拿了银两,让他去书肆买些装书信的封套过来,总不好就让人家这么干拿着信纸吧。

  至于替人写书信的银钱,两人一商量,最后决定也跟别人一样,根据字数的长短,收五文到十文不等。

  原本看他们靠苦力挣银钱不容易,周子旭是想一文钱都不收的,可林远秋并没同意。

  不是他舍不得这几文钱的收入,而是他俩不能扰乱这个市场。

  若今日他们免费替人写了书信,那么等那个老书生再出来摆摊时该怎么办,人家说不定就靠这笔收入谋生呢。

  周子旭一听,忍不住吐了吐舌头,心道自己的想法确实欠妥了。就像林兄说的,这世道大家都不容易,他俩总不能因为一时的善心,而影响了别人的生计吧。

  说到不容易,周子旭就想到了此时的自己和林兄,你看大冷的天,他们就坐在门口处,虽有厚布帘挡着风,可每次有人进来时,都会带了冷风进来,没看林兄的几根手指,都开始长冻疮了嘛。

  听林兄说,晚上睡觉把手放进被窝里时,生冻疮的地方就会又痛又痒,可不舒服了。

  周子旭从没生过冻疮,自然没有体会过又痒又痛是个什么滋味。

  不过看到林兄每次说起冻疮时,都是一副只差咬牙切齿的模样,想来挺难受的吧。

  而此时的林远秋,看着比原来粗壮了不少的几根手指,真是不知该说什么好,这才好了一年呢,没想到今年又长出来了。

  林远秋发现,冻疮这东西,只要生过一回,那么之后每到冬季,就很容易再长出来。

  也幸好自己的冻疮不会破皮,不然那滋味,肯定更酸爽。

  ……

  替人写信的事,一直持续到了腊月十六,等基本没人再过来时,林远秋和周子旭便暂歇了去茶楼的事。

  再过两日,就是府学放年假的日子,两人想去街上一趟,准备给家里人买些东西回去。

  说是家里人,其实也不会每人都买。除了给爷奶他们,剩下就是几个小的了,两个侄女一个侄儿,还有一个小外甥。

  至于春燕、春草,自是不必说的,林远秋每次都会买礼物给她们,有时头花,有时布料,还有香扇什么的,挑的都是现下最时兴的样式。

  而给两个妹妹买东西时,林远秋也会给春秀带上一份,如今家里就她们姐妹三个,总不至于就差二姐的。

  想到上次几人收到头花时的兴奋,林远秋准备这次依旧给她们买头花,两个小侄女也是。

  给女孩子们挑礼物可不是林远秋的强项,反正随大流肯定不会错的。

  看到林兄给两个小侄女每人买了两朵带珠子的小头花,周子旭忙也跟着挑了两朵。

  他也有一个喊他小叔叔的小侄女呢,若这次自己空着手回去,那小丫头说不得还要哭鼻子来着。

  至于他的那几个侄子,周子旭摇头,还是算了吧,一个个站起来差不多都有他高了,他才懒得给他们买呢。

  ……

  放假前一日,林远秋又去了一趟小胡掌柜那儿,把画好的几幅画给他送了过去。

  等结算好了银钱,小胡掌柜又拎了几个包袱出来,这些都是最近新定下的菩萨画像。

  对了,小胡掌柜一拍脑袋,还有两架炕屏绣样的定单还没拿出来呢,想到这里,林远秋忙转身又去了里间,不多会儿就提着一个大包袱出来了,“喏,这是客人定的炕屏绣样,有两架,一共算四十两银子。”

  炕屏大多为四扇屏,一架相当于要画四张菩萨画像,再加上荷花背景,所以给出每架二十两银子的价格,也算是合理的。

  不过这是绣样,必须画在绣布上,而布料的吸水性要比宣纸差上一些,作起画来自然要费时不少。

  不过,这次年假可有一个半月呢,完成这些订单肯定是没问题的。

  等出了书画铺子,林远秋又去书肆买了十几张四尺全开的宣纸。大写意绘画速度快,如有空余时间,不管花鸟也好,人物也罢,亦或是山水,林远秋都准备多画上几幅。

  和前次一样,这次林三柱依旧是搭乘周家的马车过来的。

  眼见这天就要有雪下来,所以早点回家才是正经。是以林三柱跟周兴也没在府城多耽搁,只歇了一晚后,一行人就坐上马车打道回府了。

  不过在此之前,他们还得先去县城一趟,好把今年发给秀才的廪膳银和米面领回来。

  ……

第93章 廪米

  原以为周叔肯定不会像他爹一样,大老远的硬要把廪米什么的都往家里搬。哪知人家更狠,不但廪米一粒不差的要运回去,就连白面猪肉还有灯油啥的都一样没落下。

  用周兴的话说,自家就有马车过来,所以折算成银钱作啥啊,还是直接都拉回去吧。

  办事书吏一听,自然没有异议,把账结算清楚后,就让差役到库房里搬东西去了。

  凡廪生秀才,每个月都可领廪膳银一两,粮食一石,灯油一斤,以及过年的五斤猪肉和二十斤白面,还有菜油十斤。

  一石粮食就是一百二十斤,不过这是未脱壳前的重量,折算成大米的话,那就是八十斤左右,再扣除每月拨到府学里的五十斤口粮,等于今日林远秋还有三百六十斤大米可以领。

  周子旭要少一些,他是九月里办的秀才文书,所以只有四个月的贴补可以领。

  可就算如此,那到手的大米也有一百二十多斤了。再加上猪肉面油这些,对了,还有两罐子灯油。

  所以,等四人再坐上马车回家时,可以说是被布袋、陶罐,还有猪肉夹着回家的。

  见自家儿子被挤的想转个身都困难,林三柱和周兴一商量,干脆两个人轮流去前头和车夫坐,如此,车厢里总算宽裕了些。

  只是,宽裕倒是宽裕了,可又轮到林远秋和周子旭不放心了,车头吃风,可不是一般的冷,那马车夫可是有专门的驾车斗篷穿着的,可他们的爹,就穿了身御寒的棉袄,怎么能扛得住冻啊,所以还是别轮流了,都坐回到车厢里来吧,大家挤一些怕什么,总比冻成风寒的强。

  儿子孝顺,两个当爹的嘴角差点咧到了耳朵根。

  而看着两个快笑傻的自家傻爹,林远秋和周子旭实在想不明白,你说把粮食折算成银钱多好啊,这样回去的路上就不用又是挤又是冻的了。

  此刻的林远秋和周子旭,肯定体会不到,他们爹心里的那种自家有出息儿子的骄傲。

  特别是周兴,他还是头一回过来领官府发给儿子的贴补呢。看到这又是大米又是白面的,真是恨不得敲锣打鼓一路显摆回去,怎可能折算成只能装在口袋里的银子啊。

  而林三柱也和周兴一样的想法,整车东西拉回去多体面啊。

  是以每次狗子劝他折算成银子时,林三柱都是头摇成拨浪鼓的。

  麻烦点怕啥,像这种麻烦,人家想有都有不了呢。

  就这样,一车五人,外加粮食若干,等回到横溪镇时,已差不多酉时末了。

  冬日关城门时间定在申时六刻,此刻马车肯定是进不了城的。

  于是一行人直接去了小高山村。

  ……

  心里记挂着老三父子,老林头和吴氏这会儿都还没睡,所以在听到有马蹄声响时,两人套起袄子就下了炕,等打开房门,果真就听到三儿子的叫门声,而老三媳妇已跑去开院门了。

  林大柱和林二柱也很快从屋里出来,再是周氏和刘氏,而后是林远枫和林远松他们。

  一听是哥哥回来了,春燕和春草也忙穿衣下炕,姐妹俩动作飞快的往院里冲,都还没看到人呢,嘴里已经“哥哥哥哥”的喊上了。

  车夫把马车赶进院子里,众人齐上手,很快把车上的东西都卸了下来。

  等周子旭看到他爹指着地上的一小堆,然后满脸喜悦的告诉大家,这也是官府发给他儿子的秀才贴补时,简直捂脸,爹啊,您想显摆也得找对人家啊,居然在林兄家炫耀,这不是鲁班门前耍大斧吗。

  林二柱装了一笸箩黄豆过来,跟车夫一起去柴房里喂马。

  家里没有马厩,今晚只能把马儿栓在柴房里了,好在柴房里有现成的稻草,加之屋子也够大,马儿关在里面倒也自在。

  不多会儿,去灶房煮夜宵的周氏就喊两个妯娌快些过去端面条,赶了这么多的路,想来小侄儿他们早就肚子饿了。

  林远秋确实有些饿,包括周子旭也是,所以在看到香气四溢的面条里,还有两个煎的松黄的荷包蛋时,两人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林远秋:大伯娘的手艺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啊。

  周子旭:这两个荷包蛋,我保证能一口一个。

  ……

  知道小秀才已经回来后,村民们在家里又等了两日,而后才捧着红纸上门求春联来了。

  至于为何要等上两日,自然是想让小秀才好好歇上一歇了。

  大冷天的赶路肯定累人,总不好人家刚一回家,他们就拿着红纸找上门去,不说这做法太过厚脸皮,就是那林三柱肯定也不依啊,别到时被他劈头盖脸一阵怼,那多挂不住脸。

  翻盖老宅时,老林头特地把主屋加长加宽了些,是以这会儿哪怕堂屋里有几十个人站着,也并不显拥挤。

  林远槐和林远柏,两人依旧一个帮着裁纸,一个帮着磨墨。比起以前的跳脱,现下两人要稳重了许多。

  昨日吃晚饭时,老林头说起了三孙子的亲事,翻年远槐就十六了,也到了该说亲的年纪。还有远柏,马上就十五了,都该早些做起准备才是。

  想到以往爷奶给大哥二哥发零花钱时,三哥和四哥一直叫嚷着要娶媳妇的事,所以林远秋特地朝两人看了看,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差点惊掉了自己的下巴。

  只见他的三哥和四哥,此时整张脸就跟煮熟的虾子一般,从脖子一直红到了耳朵根。

  这这这才过了一两年的时间吧,咋就完全变了样呢。

  见五弟一个劲的朝他俩瞧,被爷奶说的不好意思,正准备找个由头离开饭桌的林远槐和林远柏,立马默契的对了一下眼,而后迅速起身,快步朝林远秋走来。

  林远秋反应也快,知道三哥四哥这是准备收拾他了,马上撒腿就往屋外跑。

  可惜双脚难抵四腿,加上在院子里很难施展开,最后林远秋还是被两人给追上了,然后三哥架胳膊,四哥抱双腿,两人直接把林远秋扔到院子里的厚雪堆上。

  林三柱捂脸,他家狗子咋跑步这点不随他呢,想当年自己可是跑遍小高山村无敌手呢。

  看到五弟满头满脸都是雪,林远槐在一旁忍不住的笑,而林远柏更是乐的飞起,“哈哈哈哈哈,让你笑话我们。”

  “们”字还没落音,一个散趴趴的雪球就飞了过来,好巧不巧,正落到了林远柏的脑袋上,让他霎时白了头。

  且还有一小块,恰巧落在了鼻尖,看着滑稽极了。

  这下轮到林远秋笑的捧腹了。

  众人疑惑到底是谁丢的雪球,就见一个迈着小短腿的身影快步跑了出来,嘴里还叫嚷道,“小叔叔,清儿这就过来帮你!”

  只见小姑娘一身粉蓝色的斜襟棉袄,头上戴的正是林远秋买给她的大红色的绢纱头花。那花蕊上嵌着的几颗桃红色的米珠,衬得小脸蛋白皙红润,好看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