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周氏刚迈出院门没多久,就听身后传来春梅焦急的喊声,“娘!娘!大嫂肚子开始痛了!”

  ……

第73章 生产

  听到儿媳妇肚子痛的话,周氏差点一个趔趄,好在春梅速度飞快,一把搀住了她。

  周氏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转身对春梅吩咐道:“你现在就到祠堂去,把你大嫂要生的事告诉你大哥,让他快些去张王村找崔接生婆回来。”

  嗯嗯,春梅连连点头,而后撒腿就准备往祠堂的方向跑去。

  似想到了什么,周氏忙又喊住了春梅,“等等,记得也跟你奶说一声。”

  周氏虽生过三个孩子,可这会儿却有些手足无措。

  想到婆婆懂得肯定比自己多,她就想把婆婆喊回来,这样有婆婆在边上看着,自己心里也能踏实些。

  春梅应了一声,就快步往祠堂而去。

  一听媳妇开始发动了,林远枫哪敢耽搁,匆匆出了祠堂大门后,就迅速往村道上跑去。

  原本林远枫想先回家去看看的,可想到女人生娃可是遭大罪的事。为防意外,他还是先去把接生婆找过来再说吧。

  男席这边还好,因着春梅找到林远枫时,他正在偏堂帮着盛菜装盘。是以,走开后并没惊动多少人。

  而女桌这边就不一样了。

  随着春梅急忙忙把大嫂要生的事告诉吴氏后,坐在二进堂内的妇人们,差不多全都沸腾了起来。

  就有妇人笑着开口,“哎呦,今儿个可真是个好日子,你们说,这算不算双喜临门啊。”

  “算算算,怎能不算呢。还别说,这娃儿还挺会挑好时候,这是急着吃小叔叔的秀才宴呢。”

  “可不,许是听到了鞭炮声响,知晓家中有大喜事,所以才急着出来瞅一瞅的吧。”

  众人一听,忍不住都哈哈大笑了起来。纷纷都夸这娃儿定是个有福气的。

  好话谁都爱听,吴氏自然也不能免俗,何况这可是自己重孙辈里头的头一个娃。

  吴氏满脸是笑,“待会儿还有炒肉片和红烧鱼呢,你们大家都慢慢吃,我先回去看看去。”

  说着,她又叮嘱了冯氏刘氏,还有大妮和二妮,让她们多照看着些,随后就急冲冲的跟着春梅回家去了。

  王张村就在小高山村的隔壁,速度快的话,差不多半个时辰就可以走上一个来回。

  林远枫回来的很快,接生婆自然也一起过来了。

  洗净了手后,崔婆子很快进了屋。原本想着到底是第一胎,产道定没这么快打开的,可等她一检查,发现开了已差不多五指了。

  崔婆子马上让人烧水,“这个娃儿是个心疼娘的,说不得很快就能出来。”

  高翠的娘和她奶一直都守在屋里呢,听到崔婆子的话,两人忍不住合手念佛,菩萨保佑菩萨保佑,生得快就好,这样她们翠儿就能少遭些罪。

  吴氏和周氏也是同样的想法,女人生娃犹如一只脚踏进鬼门关,她俩自然希望孙媳(儿媳)能顺顺利利把孩子给生下来。

  林远枫赶紧去烧水,许是第一次当爹太过紧张的缘故,拿着火镰的手都是抖的,他一连擦了好几下,才把干草引燃。

  塞了几根粗些的木柴到灶膛里后,林远枫又起身往院子里去。

  等快到房门口时,就听到屋里传来接生婆喊着“用力”,以及高翠的痛呼声。

  林远枫顿时腿有些软,这这这是要生了吗?

  ……

  祠堂这边,除了上首的两桌,其他吃好酒席的人大多都已散了去。

  而以茶代酒的林远秋,正挨个敬过王夫子、周夫子,还有林有志后,就看见林远柏兴奋的跑了进来。

  “爷爷爷爷,大嫂生了,大嫂生了,生了一个小侄女,哈哈哈哈,奶说小侄女可要喊我四叔哩!”

  想到自己当上了叔叔,林远柏甭说有多开心了。

  生啦?

  林远秋有些惊讶,早上他还看见大嫂把过了水的绣布一块块晾到竹竿上呢,没想到这会儿已经生了,可真快啊。

  老林头也有些惊讶,都没听到响动呢,自己居然就当上曾祖父了。

  虽然生得是一个女娃儿,可不都说先开花后结果嘛,男娃儿以后肯定会有的。

  今日的桌子板凳都是从各家借来的,等收拾干净桌上的碗筷后,族里的壮小伙子们,就开始抬着桌子一家家挨个去还了。

  去的时候,冯氏和刘氏都会让带上一包芙蓉糕和一包油麻花,算是答谢邻里借桌子之意。

  这送糕饼的主意还是吴氏给拿的,当时让包括老林头在内的家里人都吃惊不小。

  芙蓉糕和油麻花虽然合起来才十六文,可挡不住要买的量大啊。

  再加上二十来个帮忙的妇人,以及十来个走堂的小伙子,全部算下来的话,那就得一两多银子了。

  是以,周氏刘氏和冯氏,妯娌三人都很诧异,要知道,以前婆婆可是连灯油都是计划着用的。

  而林三柱,则促狭的摸了摸老娘的脑门,“好像也没发烧啊。”

  结果就被自家老娘一笤帚甩了过来。

  吴氏自然有自己的想法,在她看来,家里难得办一次这么大场面的酒席,肯定要办得体体面面,让人没有可指摘的地方才行。

  何况这可是小孙子的秀才宴,办得体面了,她家小孙子也有面子不是。

  吴氏不知道的是,因着她送糕饼点心的举动。让那些因为眼红,而不愿出借家里的桌子板凳,以及不愿帮忙的人家,顿时后悔了不少。

  特别在看到凡是帮忙做活的妇人,每人还装了一碗肉回家时,更是悔的肠子都青了。

  ……

  一回到家,林远秋就看到大哥房门口蹲着好几个人,除了刚荣升三叔四叔的林远槐和林远柏外,还有就是春秀、春草和春燕了。

  看到哥哥回来,春草忙跑了过来,嘴里是忍不住的笑,“哥哥哥哥,我跟姐姐们都当上姑姑了呢!”

  春草肯定高兴,可以说,没有小孩子不急切盼着自己快快长大的。有了小侄女,家里最小的娃儿可就不是她了。

  林远秋摸了摸比自己矮不了多少的妹妹,这两年因着家里的伙食改善了,两个妹妹的头发有营养了不少,不再似他刚穿过来的那会儿,看着干枯发黄了。

  “瞧到小侄女没有?”

  见几人都蹲在门口等着的样子,应该还没看到小宝宝才对。

  果然,就听春草摇头道,“还没呢,大伯娘说小侄女还在睡觉,等睡醒了就可以抱出来给我们看了。”

  按这里的风俗,月子房是不能随便进去的,以免冲撞了屋里的床头婆婆。

  在这边的百姓看来,床头婆婆就是护着小婴孩的神仙。不但能替小婴儿开心智,还时常会进入小娃儿的睡梦中,教他们怎么笑,怎么哭,怎么喜,怎么乐。

  所以这么重要的床头婆婆,是万万不能被冲撞的。

  几个小的一等就等到了酉时,可小侄女还美美的睡着呢,看来只能明日再看了。

  第二日差不多到了中午,林远秋终于看到了被一床小薄被包成了一个蜡烛包的小婴儿。

  小小的脸蛋,皮肤红红的,两条淡淡的眉毛就像两轮弯弯的月芽。

  林远秋记得前世常听人说,说小孩子生下来时若皮肤发红,那么将来的皮肤肯定是特别白的。

  林远秋没有实践过,自然不知道他们说得是真是假,不过大哥和大嫂的皮肤都还可以,想来小侄女肯定黑不到哪里去。

  除了看小娃儿,今日林远秋还有一个任务呢,那就是给小侄女起个好听的名字来着。

  用老林头和吴氏的话说,没有什么比秀才小叔亲自起名更体面的事了。

  有这种想法的人,可不止老林头跟吴氏。

  这不,林大柱和周氏,还有林远枫夫妻俩,以及孩子的姥姥,也就是高翠的娘,几人都是这样认为的。

  昨日高家人回去时,高翠娘并没跟着一起。

  女儿刚生产完,她这个当娘的自然要多待上几日才能放心。

  对于让秀才公给自家外孙女起名的想法,高翠娘可是第一个点头说好的。

  原本她还担心闺女生了女儿会遭婆家嫌弃。

  现下看来,完全是自己多想了,亲家祖父、祖母能想到让秀才公给起名字,可见对她的外孙女,还是挺看中的。

  见众人一副往后家中小辈的名字全都交给他的模样,林远秋顿觉肩膀上的担子重了不少。

  想到诗经中“有美一人,婉如清扬”的诗句。

  林远秋提笔写下“婉清”两个字,笑道,“不如就叫婉清吧。”

  婉清,林婉清,众人试着念了念,觉得还挺顺口的,这个名字好。

  于是,等再见到小婴孩时,几个小叔叔和小姑姑们,都开始清儿、清儿的喊上了。

  ……

  几天假期很快过去,明日就得到私塾去了。

  林远秋开始收拾起书箱,以及换洗的衣衫来。

  在家待了这么多天,让林远秋有种暑假结束,马上要开学的感觉。

  昨日林三柱和冯氏特地问了林远秋往后的打算,比如有没有去县学念书的想法。

  林远秋摇头,把自己暂时不去县学念书,以及接下来的几年不准备考试的事都跟爹娘说了。

  得知儿子暂时没有去县学念书的想法,林三柱和冯氏都松了一口气。

  虽知道县里的教学肯定比镇上好,可他家狗子岁数还小呢,让他一个人跑到这么远,他们当爹娘的怎么可能放心。

  所以,还是等狗子大一点再说吧。

  林远秋打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一卷卷画作。

  这几日,趁着有空闲的时候,林远秋把剩下的几张宣纸全都给画了。

  对于能挣银子的事,林远秋向来都是很积极的。

  翻开书箱盖子,林远秋把卷好的几幅画作全都放了进去。自己已经有好几个月没去过书画铺子了,林远秋准备明日到镇上后,就去河溪街一趟。

  ……

第74章 安心

  等把要带去私塾的东西全都收拾好后,林远秋就拿起桌上装水的竹筒,准备去水缸舀些水磨墨。

  这会儿离吃晚饭还有一些时候,林远秋想练一练自己好久未写的隶书。

  这时,就听有敲门声传来,开门一看,是大姐来着。

  自打冯氏妯娌几个都忙于绣品生意后,家里弟妹的衣服,大多都是春梅在帮着做。所以这会儿她是送新做的衣裳过来的。

  这是一件月白的长衫,用的布料正是林远秋最喜欢的细棉布。

  虽如今有了秀才身份,可以穿规制的澜衫,可那种上下通裁的样式,林远秋实在喜欢不了。加之又是宽袖随身,穿上后,不论是写字,还是吃饭,都是极为不方便的。

  最最主要的还是,自己时常会去书画铺子,若那胡掌柜观衣识人,知道他就是那个横溪镇的九岁小秀才后,以后自己肯定会多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那襕衫啥的,还是暂时不穿了吧。

  林远秋把新衣套到身上试了试,见大小正合适,且袖子的长短也刚刚好,一看就是替自己做惯衣服的。

  “多谢大姐!”

  林远秋拱手,朝春梅作揖道。

  见五弟举手投足间书生气十足,加之小脸上满是认真的表情,看得春梅忍不住想笑,“谢啥,又费不了多少事。”

  说着,春梅有些欲言又止。

  这副模样,一看就是还有话想说,林远秋给春梅搬了一张凳子,请她坐下后,便开口说道,“大姐有话但说无妨。”

  想到要问的话,春梅觉得有些难为情。可一想到,自己的几桩说亲还多亏了五弟才有的,所以有啥不好说的,何况这可是自家弟弟,肯定不会笑话她的。

  于是春梅一咬牙,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想让五弟帮她分析分析,就眼下的三户说亲人家,到底哪一家更适合她这个大姐。

  话一说完,春梅整张脸就通红了起来。要是可以的话,她也不想拿这样的事来麻烦五弟,可现在不是实在没主意了嘛。

  在今年之前,春梅从来没想过自己还有嫁到镇上的可能,且还是家境不错的人家。

  这让原本干脆利落的她,一时有些迷糊,不知到底该选那家好。

  于是,心烦了好几日的春梅,就想着干脆让五弟帮自己拿拿主意了。

  一听是让他帮着选大姐夫的,林远秋差点被自己的口水给呛到。

  可看到大姐有些迷惘的眼神,林远秋又觉得此事可以理解。

  毕竟这可是自己的终身大事,心里有诸多担心也属正常。

  何况这里不是现代,青年男女可以靠谈恋爱来促进了解。在这边,说亲前能让你见上一面,都算家中长辈开明了。

  想必大姐也是实在无法了,才会想着找他拿个主意的吧。

  不过有一点林远秋可以肯定,那就是在大姐心里,应该已有了自己的选择。之所以还没确定下来,想来是缺少一个能帮她梳理思路的人。

  所以自己得帮着从头到尾理一理。

  想了想,林远秋开口问道,“大姐,这几户人家,你中意的是哪个?”

  听五弟问得这么直白,春梅这下连耳朵都红了,不过她还是开口答道,“是吕家。”

  吕家?

  林远秋点头,跟他猜想的一样。

  至于为何会这般肯定,还是因为前几日周兴过来接周子旭时,林三柱特地找他打听了几家的情况。

  周兴在镇上多年,对这几户人家,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且那吕家的大孙子,先前还在子青馆读过几年书来着,虽没念出个啥名堂,可性子跟品行还是挺不错的。

  至于张地主家和周记布庄,周兴的原话就是,他在镇上待了这么些年,倒没听过有人说这两家不好的话语,想来应是可以的。

  只是对于这两家的后生,周兴摇头,表示并不清楚。

  之后林三柱便把打听来的这些,全都说与了周氏和林大柱听。

  所以,在知晓吕家孙子品行还不错的情况下,大姐会选择吕家就很正常了。

  毕竟选夫婿,念书好与不好是次要,性子和品行才是摆在第一位的。

  林远秋多少能知道此时大姐心中忐忑的原因,应该还是不自信的缘故。总觉得自己一个乡下丫头高攀了人家。

  另外就是担心自己与吕家大孙子相差悬殊,怕嫁过去后过得不适应吧。

  想清楚原由后,林远秋笑道,“大姐,你的字识得如何了?”

  林远秋是知道的,除了林远枫和他爹,家里识字最认真的,应该就是大姐了。

  听到五弟突然问自己识字的事,春梅当下一愣,等反应过来后,忙道,“如今正学着千字文呢。”

  话毕,春梅立马明白了林远秋的意思,五弟这是想告诉她,如今她是个识字的,比起旁人来,也并不差的意思是吧?

  林远秋的确是这个意思,在他看来,这里可不是每个女孩子都有书读的现代。自己大姐单识得字这一项,就超出旁的女孩好多。

  再则大姐性子好,女红啥的也都拿得出手,把日子过好肯定是没问题的。

  被五弟这么一分析,纠结了好多日的林春梅,终于安心了不少。

  ……

  第二日,吃过早饭的父子俩,又坐上了去往横溪镇的牛车。

  原本林远秋想跟他爹商量商量,好同意让他一个人坐牛车回私塾的事,结果才一开口,就被否决掉了。

  林三柱还是那番说辞,“人牙子最爱捉的,就是像你这般聪慧又伶俐的男娃儿,到时被卖去给人当小厮,连饭都吃不饱!”

  原本林三柱想说又白又嫩来着,可看到自家狗子被晒黑了不少的脸,立马改成聪慧伶俐了。

  林远秋:“……”

  比上次的被卖去挖煤好多了。

  ……

  父子俩很快就到了镇上,等到了子青馆时,就看见门口有好些人站在那里,无一例外,全是一个大人带着一个小孩。

  林远秋朝那几个小童看了看,发现都是面生的,并不是乙班的学生,想来应是新过来求学的吧。

  林三柱帮着林远秋把包袱和书箱提到了宿舍,便没再停留,嘱咐林远秋照顾好自己后,就离开了。

  至多再过半个月,家里就要摘柿子做柿饼了,到时一忙就得一连好多天。

  是以今日林三柱过来时,特地把月底要交的绣品提前拿了过来,这会儿他还得去书肆一趟。

  而林远秋心里还记挂着卖画的事呢,所以也没耽搁,和守门的忠叔说了之后,就背着书箱往河溪街而去。

  这段时日,胡掌柜心中的期盼用望眼欲穿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他就不明白了,原本隔上十天半个月就能过来一趟的那个小娃儿,咋就不过来了呢。

  担心是不是被别家抢了生意,为此胡掌柜还在街路口守了好几日,结果连人影都没瞧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