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王夫子又一一与他们举例说明。
如某某读书人,在答卷上用错了称谓,其试卷被主考官摒斥。
又如某某某读书人,因不知避讳当今圣讳,不但被主考官落了卷,还被戴枷示众三日。
在现代,林远秋也曾听过古代科举考试的避讳制度,当时觉得跟自己无关,所以并没什么带入感。
可现在,自己将是日后科举大军中的一员,自然得小心注意了。
且鉴于自己曾经是民主社会中自由散漫惯了的,就更加得时时留心才行,等这些避讳渐渐成为了习惯,那么,在往后的科考中,就很难再会出错了。
听林远秋说王师母就是王夫子的媳妇后,包括老林头在内,大家的眼睛都亮了起来,心说王夫子可是童生老爷,若是能请了王师母帮着说媒,那可是倍有面子的事,就是女方那边也会觉得体面了不少。
只是自家和王师母并不熟啊,怎好随随便便上门去麻烦人家。
吴氏说出了心中的顾虑,“咱们和那王师母平常没来往,哪好厚着脸皮去麻烦人家啊。”
一听这话,林远秋笑着朝自己的小鼻头指了指,“奶,孙儿和王师母相熟啊!”
对哦,狗子可与人相熟呢,反应过来后的周氏,心情激动,一把揽过小侄子,满脸是笑道,“哎呦,还是咱家狗子聪明,狗子,明日大伯娘还炖香香的红烧肉给你吃。”
还炖?!
吴氏咳咳咳,正想说今日割下煮的那半块猪肉可有两斤多呢。
可一想到这是宝贝大孙子的喜事,算了,吃就吃吧,就当连着庆贺两天好了。
还有,吴氏看了看几个儿媳瘦瘦的身板。再想到先前三打一时,被张媒婆打输的惨样,那留着猪肉慢慢吃的心思就更加没有了。
老辈都说,吃肉长肉,自家儿媳再不多长点肉,回头打架还得输。
吴氏又想起当年自己跟瘦猴妯娌掐过的几回架,哪回不是以自己把对方摁倒地上而告的终。
哼,咋没一个随她的呢。
吴氏肯定不会知道,这掐架啥的也得讲究经验,像她家几个儿媳,妯娌之间好的就跟三姐妹似的,哪有相互练习的机会啊,与旁人打起架来自然只有输的份了。
这不,大热天的,妯娌三人又挤在一张条凳上聊天了。
而所聊的内容,正是关于到女方家该拎点啥东西的话题。
一个说买几包上好的点心外加两壶酒。另一个点头说二嫂你说的对,要不咱们再买几斤猪肉去。
周氏一听,忙连连点头,对对对,觉得两个弟媳给的主意都很好,心里想着要不要再加两条鱼。
吴氏觉得自己要是再不把人往外赶的话,这帮人说不定还得聊到明天去。
那自己跟老头子今晚就甭睡觉了。
吴氏抓起笤帚往炕上拍了拍,“去去去,一个个还杵在这里干啥,灯油都快废了两盏了,当不要银子买的啊,还有你们三,明日尽够你们说的,还不快些回房睡觉去!”
见老娘发飙了,大伙儿自然一欢而散,包括林远秋在内,全都回房去了。
不过虽都被赶回了房,可大家哪里睡得着啊,不说周氏抱着自家相公痛痛快快哭了一顿,就是林远秋,也是兴奋的不行,总有一种心中郁气全部散尽的轻松之感。
对,就是郁气。
自从张媒婆针对他们家的流言四起,家里就没再传出畅快的笑声,哪怕每月都有五两多银子的进账,可依旧难让大家开怀。
而如今,大堂哥的亲事有了眉目,且女方还是个不错的人家,可想而知,搬开心中大石的家人们,会有多开心了。
已学会观月断时的林远秋,知道这会儿月儿高挂代表已临近亥时,所以他得快些睡觉才行,不然明日怕要上学迟到。
只是,自己还是有些兴奋怎么办,就算闭着眼睛,依旧一点睡意都没。
林远秋心想,要不自己就试着背背书吧,说不定也会跟数羊一样,马上就能睡着呢。
于是,闭上眼后,林远秋便轻声背起课文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
第二日,林三柱早早就出了门。
等他到了书肆时,高掌柜也才刚到店里。
看到林三柱后,心里自然高兴,男方家一早就过来了,这是看重他家呢。
这样想着,高掌柜越发肯定起自己的好眼光来。
既然双方都有意,自然说话也敞快,想到马上就是农忙了,高掌柜就把相亲的日子定在两天后,这样不会耽误割稻子。
得了准信后的林三柱也没有耽搁,自己老娘还在家中期盼着呢,于是和高掌柜告辞后就飞快往家里赶。
而家里的一众人还真如林三柱想的那样,都在着急等着。
这不,原本这个点应该在田里看稻子的老林头,还有林大柱和林二柱,此刻全都坐在堂屋里,就像林大柱说的,不确定下来,他哪静得下心做旁的事啊。
好在他的好三弟没让他多等,林三柱一到家后,就把约好的相亲日子告诉了大家。
哎呦,心情激动的吴氏哪里还坐的住啊,忙要帮大孙子去炕柜翻一翻,想看看哪身衣衫适合穿着去相亲。
而此时的周氏,已经在磕着手指,数着拎上门的东西了,两壶酒,六斤猪肉,上好的点心两包,还有鱼两条,对了对了,还有婆婆说的一篮子鸡蛋。
还该拿点啥呢……吴氏是绞尽了脑汁想了又想。
这样的后果就是,准备去镇上相亲的那日,吴氏和老林头,一大早就被大儿子两口子挑回来的一担子菜给惊呆了。
只见箩筐里有茄子,有丝瓜,有空心菜和豆角,还有黄瓜蒲瓜等等等等。
可以说,凡是地里有的,大儿子夫妻俩都摘了回来。
“老大,你摘这么多菜做啥?咱家一天哪里能吃得了这么多啊。”吴氏忍不住问道。
林大柱放下挑着的箩筐,笑道,“娘,这些菜,待会儿是要给远枫老丈人家送去的。”
周氏也跟着说道,“儿媳想着亲家住在城里,每日吃的菜都得花银子买,咱们送些过去,亲家也能省下些银子。”
远枫老丈人家?亲家?
吴氏扶额,这两货怕是忘了两家才准备相看呢,这就左一句老丈人,右一句亲家的叫上了?
再说哪有相亲,挑着一担子菜上门去的。
林三柱到时不觉得有啥,正好人家要买菜吃,咱们家种着又有,顺带捎点过去,不是挺好的吗,不过整担子挑过去就不必了。
最后,冯氏和刘氏帮着找来了竹篮,然后专挑长相好的,每样菜都装上一点,把两只竹篮子装的满满的。
眼见时间不早,他们还得去村口坐牛车,当下也不耽搁,提着准备好的糕饼点心,还有两壶酒就往村口而去。
而猪肉和鱼,周氏准备到镇上后再临时去买,大热天的,买早了肯定会不新鲜。
今日他们这边过去四人,分别是吴氏,周氏,还有林三柱和林远枫。
林远枫穿了身新衣,还是周氏连夜帮着赶出来的,都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穿上新衣衫的林远枫越发显得朝气蓬勃了。
只是他心里实在紧张怎么办。
林远枫看了看提着两壶酒,不紧不慢的走在最前头的三叔,再想想在书肆,高掌柜与自己说话时,那和蔼的口气,突然觉得,其实相亲也没啥可怕的。
今日去镇上的人有不少,一行四人到了村口时,已有好几个人坐在牛车上等着了。
林三柱先扶自己老娘上了车,再把两壶酒放到车上,然后提脚爬了上去,接着周氏和林远枫,一人提着一篮子菜紧随其后。
吴氏抱着点心往里挪了挪,好让周氏坐到自己边上。而林远枫则和自家三叔坐在了一起。
看到这样的组合,再加上四人手里拎着的东西,车上的婶子大娘们,很快发挥起自己的想象力来。
大房的张氏也在其中,与吴氏周氏打过招呼后,就在心里琢磨开了,二婶他们到底去镇上做啥呢?
去走亲戚肯定不可能,这牛车可是直接去镇上的,二叔一家可没有镇上的亲戚。若说去镇上拜夫子念书那就更不可能了,不说就二叔那点家底根本供不起,就是林远枫这个岁数也不适合了啊,十五岁的年纪,现下还大字不识一个,镇上的私塾哪里会收啊。
想到这里,张氏立马想起自家在镇上念书的大儿子,虽文延比林远枫小上两岁,可再过两年,文延就要下场考试了。
这样想着,张氏不免有些得意,想着儿子要是考中童生的话,那她可就要多风光就有多风光了。
至于到时给儿子说亲的事,自然更不用愁了,有了童生的功名,怕是相个举人家的闺女都使得。
张氏正越想越美滋滋,就听坐在自己身边的林石媳妇笑着问道,“大柱家的,你们这又是点心又是酒的,是不是领着远枫去镇上拜师傅学手艺啊?”
吴氏正和族里几位大娘说自己是去镇上卖菜呢,听到林石媳妇的问话后,忙下意识用手肘碰了碰一旁的儿媳,大孙子的亲事还没说定呢,可别老老实实把底都抖给人家了。
周氏又不傻,不说今日出门前相公再三叮嘱,让她儿子亲事没说成之前,千万不要往外说,免得节外生枝。
就是她自己,也早已经想好了,在亲事没定下来前,打死都不会和别人说的。
于是,吴氏就听到自己的大儿媳与人说道,“是啊,带孩子去镇上学些手艺。”
林石媳妇实在好奇,“去学啥手艺啊?”
“学木匠呢。”
“哎哟,那感情好,”林石媳妇边说边朝林远枫笑道,“等远枫学成了,到时婶子央你打家具哈。”
林远枫:“……”
等到了镇上,林三柱先领人去了书肆,高掌柜早在店里候着了。
见人过来后,也没耽搁,吩咐店伙计守好店之后,就请吴氏几人去了家里。
原先吴氏还担心自己一个乡下婆子与人聊不到一块儿,哪知高掌柜的娘是个爽快性子,直说自己也是个乡下婆子,可别您了您的,听着怪不好意思的,咱俩还是随意聊吧。
又指着竹篮里的菜笑道,今日托了妹子的福,倒是能吃上这许多的新鲜菜了,真是想想都开心,接着便与吴氏说起先前在村上时,自己可也常种了好些菜蔬的事来。
话匣子一打开,两人可就有的聊了,这不,从在娘家做姑娘的时候说到成亲生娃,再然后说到嫁闺女、娶儿媳,最后又聊到孙子孙女,这一见如故的模样,直把一旁的周氏佩服的不行。
高掌柜的侄女名叫高翠,长得白白净净的,笑起来脸上还有两个小酒窝,周氏一看就非常喜欢。
期间,林远枫由高掌柜领着去了正房一趟,当时高翠也在,两个年轻人在长辈们的见证下算是正式见了一面。
众人瞧着两人都红透了的耳朵,想来相互都满意的。
……
既然两家都合意,接下来便是提亲了,回到家后,周氏便准备起提亲事宜来。
在此之前,自然要先请说媒的人了,吴氏提着点心和小孙子一起去了王师母那里。
听到是来请她帮着说媒的,王师母先是一愣,再看到一旁笑容满面的小脸,就知道定是这小家伙出的主意。
虽自己从未做过保媒说合的事,可王师母还是当场应承了下来,前段时间村里的流言她也听到过,后来听林远秋解释了事情的原委,当时王师母就气得不行,直说那媒婆实在太缺德。
这话王夫子也是认同的,不就是缺德嘛,说媒人本该行着牵线搭桥的助人之事,结果此人却无中生有,恶语中伤他人,属实不该啊。
得知王师母应允了,周氏总算切切实实的安了心,接下来便一门心思扑到了各种准备中。
……
第31章 定下亲事
王师母虽从未做过说媒之事,可她身边不是还有个军师王夫子吗。
诗经中有云:“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中的伐柯就是提亲之意,而“执柯”正是说媒的意思。
《士昏礼》中又提到:“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为挚者,取其顺阴阳往来。”
另《梦梁录》中也有嫁娶条载,曰:“其伐柯人两家通报,择日过帖。”
所以,王夫子的依据大多来自书上,再结合当地的风俗人情,很快罗列出一份纳采的详单来。
知道林家人不识字,王夫子还特地喊来了林远秋,把单子上头的需备物什都一一指给了他听。
两壶喜酒,两包喜饼,一对喜烛,两匣茶叶,两斤红枣,鱼两条,还有猪肉两斤,最吸引林远秋眼球的,要属其中的活雁一对了。
这让林远秋想起了前世在电视上看到的纳采场景,大红担子上,一对大雁系着红绸,红彤彤的,看着喜庆极了。
不过电视里说得可是男方亲自去捕的大雁,所以,他的大堂哥能抓到吗?
林远秋表示有些怀疑。
林三柱摸摸儿子的小脑袋,笑道,“镇上西市常有猎户捉了大雁来卖呢。”
原来镇上有买大雁的地方啊,这下林远秋安心了。
除了纳采详单,王夫子还提笔写了提亲书一份,表达了结两姓之好之意。
这一做法倒是区别了寻常媒婆,显得更为隆重和周全了一些。
那提亲书林远秋也打开看过,只见上头写着:闻高家有女,温柔娴淑,知书达理,秀外慧中,今有林家大郎,敦厚温良,沉熟稳重,人才一表,今略备薄礼,望求娶之,愿喜结秦晋之好,情深愈久弥香……
此书,字字表真心,句句显诚意。
可想而知,提亲当日高掌柜一家有多满意了,也当即应下了亲事。
定下亲事后,吴氏也没对外声张,一家人马上忙碌到了农忙中。
而王夫子夫妻俩本就不是多嘴之人,自然不会与人说起这事了。
是以,等村里人知晓林远枫已定下亲事时,稻田里的谷子早就收下来晾干,就连田税都已经交上了。
农忙过后,村民们又空闲了下来,这不,妇人们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时,又有人聊起了吴氏家的事。
说上个月瞧见吴氏与大儿媳提着好些东西去镇上,说是想替大孙子寻一门吃饭的手艺,可现下老多天过去了,那林远枫依旧日日待在村上,咋一点出门学手艺的迹象都没有啊。
八成是拜师没成,被人给拒了吧。
众人听后,连连点头,心说八九不离十,应该就是没被木匠师傅相中。
话头打开,几个妇人就有话题聊了,有说林远枫也不知是啥糟心的命,咋事事都不顺呢,也有说先前闹出张媒婆说亲的那档子乱事,本就耽搁了说亲,这会儿若是再加上学手艺被拒这条,日后想娶媳妇岂不更难。
哎呦,这下吴氏又有的头痛了。
这样想着,便有平日里与吴氏要好的妇人秦氏找上了门来,想着宽慰吴氏几句,让她不要心急云云,老辈都说,好饭不怕晚,良缘不嫌迟,你家远枫肯定能说上好亲事的。
人家好心好意过来,吴氏自然也不想对她隐瞒,再说远枫的亲事已经定下,就算这会儿让村里人知晓了,也不打紧。
于是,吴氏便把大孙子已说了亲事,且孙媳妇家住镇上的事,告知了秦氏。
这话着实让人惊喜,可惊喜过后,秦氏又气得骂起吴氏来,“你可真傻啊,这样的大好事做啥藏着捂着,换了是我,就好好去打打她们的脸,你不知那些人的嘴有多损,那缺德冒烟的话张嘴就来,也不怕折了寿数去,我同你说哈,这样的大喜事我可要替你扬一扬的,也好出出先前的郁气。”
听秦氏这样说,吴氏也没开口阻拦,她确实也想打打那些长舌妇的脸呢。
于是,等再有人拿此事说笑时,秦氏当下就啐了过去,“少在这里扯鬼片了,人家远枫早就定下了媳妇,还是镇上的,那姑娘不但长得好,还贤惠呢!”
后头两句,是秦氏自己加上去的,她觉得这样才更能气死这些嚼舌根的。
啥?!
远枫说上亲事啦?!
一听这话,妇人们都围了上来,包括那个刚刚被秦氏啐过的人。
不出半日,林远枫已说成亲事,且女方还家住镇上的消息,如插上了翅膀,很快传遍了小高山村的每个角落。
这让先前一直看笑话的人,都有些猝不及防,不过更多的是不相信,就这点家底,还想娶镇上的姑娘,做梦去吧。
只是,管人家相不相信呢,反正老林头他们已经不会去在意,也没空搭理这些人了,因为,后院的柿子已经开始发黄,接下来他们家又有事情要忙了。
早在前几日,林三柱就依着儿子说的,把树上那几只向阳的黄柿子摘了下来,而后用陶罐装着,放到了热乎乎的灶台上。
原想着,肯定要多过上几日才能捂出效果。
可今日吃过中饭,林三柱忍不住想打开罐子看看时,结果就发现,几个原本硬邦邦的柿子,已经开始变红发软了。
这是捂熟了?
林三柱万分激动,忙抱着陶罐找爹娘去了。
林大柱刚从镇上回来,这会儿正在屋里与爹娘说着话呢。
自打大儿子的亲事定下后,隔三差五,林大柱就会去镇上一趟,好给亲家送些菜过去,南瓜,韭菜,青菜,萝卜,还有崧菜和毛豆,这些菜地里都种了好多,给亲家拿些过去,也省得他们老花银子买。
高家这边也时常有回礼让林大柱带回来,有时两包点心,有时几块布头,两家人你来我往,关系自是越走越亲了。
见三弟满脸是笑的抱着陶罐过来,林大柱有些惊喜,“三弟,柿子捂熟了?”
“还不知道呢,我见它已经有些红了,就想拿过来给爹娘瞧瞧。”
说着,林三柱把陶罐轻轻放到炕上,揭开上头的盖子后,就从里头拿出一颗柿子来。
“爹您看,柿子颜色红了好多,摸着也不似先前那般硬邦邦的了。”
老林头接过柿子仔细瞧了瞧,的确比前几日红了许多,他轻轻捏了捏,已经有些软了,想来再过上一两日,就跟熟的时候差不多了。
“快掰一个尝尝,看看里头甜了没有。”
吴氏在一旁催道,虽柿子外头看着没问题,可她还有些不放心,担心里头的果肉还是涩口的。
诶诶,林三柱把陶罐里的柿子全拿了出来,挑出其中一个最红最软的,掰开,红嫩嫩的果肉就露了出来,还带着温润的甜香。
这样的柿子哪里还需要尝啊,只一眼,就知道肯定熟了。
把掰开的柿子一人分上一块后,林三柱就把自己的那份塞进了嘴里。
嗯,柔嫩爽滑,甜味也出来了,若是再捂上一天,应该还能再甜一些。
到时保证跟熟的果子一点区别都没有。
老林头和吴氏,还有林大柱也是这么认为的。
“我去喊了二弟过来!”说着,心情激动的林大柱就飞快出了房门。
不一会儿,林二柱就过来了,一起过来的还有林远枫和林远松。
方才堂兄弟两人正在院子里劈柴,中午日头大,劈开的柴火正好可以晒上一晒。
刚刚听到爹(大伯)说柿子捂熟了,所以林远枫和林远松放下斧子就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