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几日,码头上来来往往的全是货物,吃的,用的,玩的,趁着大雪落下来之前,众客商们,把年前该预备的货物都预备了起来。

  自然,这几日码头的搬运工们也是不愁找不到活计的。

  只是,如果你是生面孔的话,那么,轻松一些的搬运活计就轮不到你了。

  这不,林三柱在码头上走了一圈,发现除了搬运米粮可以随时上工外,其他像布料,箱笼,瓷器什么的,早就被各路小把头给包圆了。

  按他们的意思,要想加入的话,必须先交五十文的入伙费,且五十文也只能保证一个月的活计。

  林三柱只是临时过来挣买毛笔的银钱的,那入伙费什么的,自然不会去交了。

  也不知道林石他们在哪里,林三柱来回找了好几遍,结果人影都没瞧见一个。

  抬头看了看天,马上就未时了,自己还要赶着回去呢,等下天黑了路可不好走。

  这样想着,林三柱便没再犹豫,咬咬牙,快步往粮船走去。

  来都来了,自己总不能空手而归吧。

  粮船上全是稻谷,都用麻袋装着,有一百斤的,一百五十斤的,还有两百斤的,林三柱挑了一百五十斤的那种,搬两袋能得一文钱。

  林三柱算了算,发现自己只要搬十四袋,就能挣到七文钱了。

  十四袋,好像并不难嘛。

  可是,预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这不,当一百五十斤的麻袋压到背上时,林三柱根本直不起腰来,他只能使劲向前躬着身子,双手用力抓住麻袋两角,尽量不让它滑到地上,然后进一步,退半步,踉踉跄跄如同喝醉了酒的人,步履艰难的往前走去。

  等终于把一袋粮食扛下船时,林三柱整个人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每搬一袋粮食,管事的就会发一根竹片给你,到时凭竹片结算工钱。

  林三柱看了看自己手里的,还相差十三片,他咬咬牙,又往粮船走去。

  ……

  等夕阳西斜时,林三柱迈着疲惫的脚步出现在高掌柜面前。

  手心里握着的,是已捂的发烫的七文钱。

  “掌柜,相差的七文给你!”

  林三柱满脸是笑,他儿子终于不用再去羡慕旁人了。

  高掌柜有些触动,他怎么也没想到,为了七文钱,这人居然跑到码头做苦力去了。

  唉,早知道,自己就免了这七文钱了。

  可转念,高掌柜又觉得,其实这样也挺好的,因为只有努力付出了,才会珍视所得。

  但愿这家的孩子,能好好珍惜父亲的给予吧。

  临走时,高掌柜去库房捧了一卷白纸出来,虽有些受潮发霉,可并不影响给孩子练字。

  林三柱再三谢过,原本无力的步伐也变得轻快了许多,哈哈,有了这些纸,他家狗子终于啥都不缺了。

  ……

第9章 白面馒头

  锅里的野菜汤已经热过好几遍了,可婆婆没说开饭,周氏也不敢往桌上端。

  不过周氏并不生气,孩子多了,爹娘偏爱哪个也正常,自己不也更偏喜大儿子远枫一些吗。

  周氏觉得,当爹娘的,只要在大事上,能把住方向,做到不偏不倚就不算过分。

  再说,婆婆虽疼爱小叔子,可自己嫁过来这么多年,也没见婆婆为了小叔子,做出不讲理的事。

  就像这次狗子去念书,起先自己和二弟妹还担心来着,担心婆婆会不会偷偷塞银钱给小叔子,结果这么多天过去了,婆婆手头上的银钱没松出去一文,这让她和二弟妹心安了不少。

  说起念书,周氏立马想起了这几日的林远秋,周氏是真没想到,才五岁的小娃儿,居然就有如此的心性,你说这样大冷的天,每天都得起这么早,多辛苦啊。

  原本她以为,狗子能坚持下三两天就不错了,哪知,这都过去十来天了,人家依旧雷打不动,天天早起,念书的事,可是一日都没落下过。

  周氏觉得,这要是换成远槐,说不定早就赖在被窝里,不愿动弹了。

  这可不是周氏小瞧自己儿子,实在是今儿个她去河边洗衣服时,就听林石媳妇说,族里已有两家的孩子,吵着嚷着不愿去族学念书了。

  这几日周氏常常会想,狗子要是出生在殷实人家,照他这几日的用功劲儿,说不定还真能读出个童生来。

  至于为何不是秀才亦或者举人,周氏摇头,怎么可能,都说龙生龙,凤生凤,就凭三房夫妻俩的懒样,狗子能考上个童生,怕已是下了吃奶的劲了。

  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周氏探头往门外瞧,外头的天已经黑下来了,也不知小叔子什么时候回来。

  听婆婆说,小叔子是到镇上挣银子去了,周氏摇头,觉得小叔子跑去镇上晃荡的可能性大一些,毕竟这样的事,小叔子又不是没做过。

  也只有婆婆会被小叔子一次又一次的忽悠,总觉得自己小儿子还有长进的希望。

  锅里的汤再次咕噜咕噜的翻滚开了,周氏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木屑,而后往堂屋走去。

  ……

  远处传来几声狗吠,林远秋第十二次伸长脖子往村口方向瞧,想看看便宜爹到底回来没有。

  他也是下学之后才知道,原来今日便宜爹这么早去镇上,是给他挣买书的银子去了。

  也终于明白,便宜爹为何要带上新袄子了,这是准备拿去卖银子的吧。

  林远秋心里有些难受,他想起前几日新棉袄刚做好时,林三柱那乐滋滋的模样,还说自己身上的旧棉袄已穿了六年,这下终于能换上新的了。

  结果,这么宝贝着的新袄子,就为了给他买书,居然说卖就卖了。

  如此舐犊情深的父爱,让林远秋怎能不感动。

  有时林远秋会想,自己是不是太自私了,明明知道这个家一贫如洗,却还要执拗去念耗费银钱的书。

  可是,怎么办呢?

  这里不是二十一世纪,不是三百六十行,行行能出状元的现代,封建社会,平民百姓想要脱离泥潭,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科举。

  所以,他真的别无选择。

  就当他林远秋自私好了。

  为了将来不吃苦也好,为了这个家能摆脱穷境也罢,反正如今自己要做的,就是不辜负身边亲人的付出。

  犬吠声再次响起,林远秋踮起脚尖,这回应该是爹爹回来了吧。

  果然,过了没一会儿,他就看到有个人影正往这边挪动,林远秋忙丢掉手里练字的小树枝,快步往村道上跑了过去。

  离着大概还有二十米的距离,林远秋就停下了脚步,再往近,他可不敢了,别到时是个陌生的。

  “爹爹!”林远秋试着朝前头喊了一声。

  对面的林三柱早就留意到这边的动静了,等听清是自己的儿子后,立马快步跑了过来。

  “哎呦,我家狗子来接爹爹啦!”

  说着,他弯下身,一把抱起儿子,要不是肩上还有东西背着,林三柱恨不得给儿子来几个抛高高。

  “狗子,爹爹今日可把三字经给你买回来了,还有那笔和墨,也都买来了,对了,那书肆掌柜可送了好些纸给爹爹呢!”

  憋了一路的喜悦,这会儿见到儿子,林三柱哪里还能忍得住,他拍了拍后背的袋子,笑道,“狗子,你摸摸布袋,书和笔墨就装在里头呢,哈哈,这下咱们可就啥都不缺了!”

  这袋子,也是高掌柜送给他的,不然这么多东西,路上肯定不好拿。

  林远秋一手搂着林三柱的脖子,一手伸长往布袋上探,触手之处是个圆筒状的东西,这应该就是卷着的白纸吧,很快三字经也给他摸到了,然后又摸到了一支毛笔。

  “谢谢爹爹,爹爹您真好!”林远秋心中雀跃,有了纸和笔,自己就可以开始写字了。

  听到儿子夸他是好爹爹,林三柱顿时乐得见牙不见眼。

  对了对了,自己还有白面馒头没显摆呢。

  “狗子,你猜这里头是啥?”林三柱取下包袱,在林远秋面前晃啊晃。

  林远秋伸手摸了摸,软软的,“是好吃的吗?”

  “对对对,就是好吃的,哈哈,我家狗子可真聪明,这里头可是白面馒头,全白面的,有好多好多个,待会儿爹爹就蒸了给狗子吃!”

  哦,对了,馒头得藏几个起来。

  不然,待会到老娘手上,再想拿出来就难了。

  想到这里,林三柱快速蹲下身子,把儿子放到地上后,就开始解包袱,然后一个、两个、三个,很快从包袱里拿了三个大白馒头出来,接着不由分说往林远秋衣裳里塞,“狗子,待会你悄悄把这几个馒头放到咱们房里去。”

  三个馒头,正好狗子他们三兄妹,一人一个。

  被塞满怀的林远秋点头如捣蒜,这样的任务,他保证圆满完成。

  听到小儿子回来了,吴氏立马催着几个儿媳开饭,“快快快,天都黑透了,再不吃饭,肚子都要贴到后背去了!”

  “娘,你看我带啥回来了!”林三柱喜气洋洋,一进堂屋后就把包袱打开,摊到了桌上。

  油灯下,白面馒头格外显亮,看得屋里众人嘴巴张得老大,包括几个小的在内,眼珠子都快黏在馒头上了。

  吴氏吃惊,“哎呦,咋这么多馒头哩,老三,这是哪来的啊?”

  难道今日做活的东家,拿馒头抵的工钱?

  可这么大个头的馒头,少说也得两文钱一个吧。

  吴氏上前数了数,乖乖,这一包袱下来得有二十来文了吧,老三找得到底是啥活,居然值这么多工钱。

  见自家老娘一副看呆了的模样,林三柱有些得意,笑道,“今日儿子运气好,刚到镇上就碰到有家老爷生了儿子,又是撒喜钱,又是布施馒头的,可真是热闹。”

  一听这么多馒头居然都是白给的,吴氏忍不住拿起一个掂了掂,这得有四两多重吧,哎呦,这家老爷可真阔气。

  可不,那何府老爷还撒了足足三箩筐的铜钱呢。

  林三柱正准备好好说一说自己抢铜板的本事,却听得身后的冯氏惊呼,“相公,你的袄子咋破了!”

  破了吗,林三柱伸手往后背一摸,还真有一道口子开着,想来是今日搬货时被麻袋剐破的。

  林三柱不以为意,“没事,准是扛麻袋时划破的,待会补补就好了。”

  啥?扛麻袋!

  林大柱和林二柱,以及刘氏和周氏,几人都是一副不可置信,三弟(小叔子)居然去搬货了?

  这实在太让人意外了。

  吴氏也是满脸的不敢相信,围着林三柱,上上下下打量了好几圈,“老三,你扛麻袋去啦?”

  “是啊,儿子得挣银子给狗子买书啊。”

  说这话时,林三柱总觉得自己的腰板比以往挺直了许多。

  冯氏心疼的不行,她摸了摸林三柱衣服上的破口子,道:“相公,我这就去把新棉袄给你拿来。”

  咳咳咳,还有屁的新棉袄啊。

  这婆娘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林三柱忙转移话题,“娘,要不今晚咱们就把这些白面馒头吃了吧。”

  吃白面馒头?

  一听这话,冯氏立马停了脚步,觉得那新棉袄什么的,待会儿吃了晚饭再换也是一样的。

  担心吴氏不同意,几个小的包括林远秋在内,立马都围上前来,五六双眼睛都巴巴的看着吴氏。

  而远枫远松,还有春梅春秀,这几个大一些的,也是一副渴望的眼神。

  吴氏当然不同意了,老天,这可是纯白面做的馒头,一下子全霍霍了,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她正想开口阻拦,一旁的老林头开口了,“老大家的,你把馒头拿去蒸一蒸,今晚咱们全家吃白面馒头。”

  诶!周氏一听,忙把桌上的馒头归拢归拢,而后一提包袱,就大步往厨房跑。

  “大嫂,我给你烧火!”刘氏快步追了上去。

  见状,冯氏也没耽搁,“我也去帮忙!”

  说罢,就嗒嗒嗒地往灶房冲。

  妯娌三人是一点都没给婆婆开口阻拦的机会。

  吴氏:“……”

  见吃馒头已成定局,几个小的终于松了口气,接着便嗷嗷叫地在屋里跑了好多圈。

  人多速度快,周氏几人,很快就把热气腾腾的馒头端上了桌。

  九个馒头,全家十七个人,吴氏拿刀把馒头对半切开,正好一人半个。

  而第九个馒头,吴氏直接递给了林三柱,“老三,这个给你,今儿你最辛苦。”

  林三柱摇摇头,把馒头一掰两半,又拿起其中的半个一分为二,然后分别放进老林头和吴氏碗里,“爹,娘,你俩吃!”

  为了他们兄弟几个,这些年爹娘可是吃了不少的苦,林三柱咬牙扛着麻袋时,才真正体会到了爹娘的不易。

  老林头和吴氏顿时眼眶湿润,他们家老三终于长进了。

  这顿晚饭吃的全家尽欢,觉得过年也差不多这样了。

  听到扛两麻袋稻谷就能得一文钱后,林大柱和林二柱有些心动,想着要不要明日也去码头上看看。

  老林头摆手,老大摘柿子时摔伤的腰才好全呢,这时候再去扛麻袋,怎么吃的消。

  他擦了擦烟袋锅子,道,“挣银钱的事,还是等年后再说吧。”

  林三柱把买来的书和笔墨,挨个展现给大家看,然后,又连比带划的说了今日自己抢了二十七枚喜钱的光辉事迹。

  一旁的吴氏边听边磕着手指头,计算着三儿子今天的花销,可左算算右算算,怎么也不能把银钱和买到的书本笔墨对上等号。

  所以,那另外三十文到底是哪来的啊?

  这时,回房准备拿新棉袄给相公穿的冯氏,双手空空的回来了,“相公,咱们的新棉袄找不到了。”

  一听这话,吴氏顿时醍醐灌顶,“蹭”的一下站起身,四处找寻着趁手的东西,老三这个败家的,居然把新做的袄子给卖了。

  于是堂屋里一阵鸡飞狗跳。

  最后,挨了两扫把的林三柱,揉着自己的屁股,哎呦哎呦回了房。

  他娘可真狠啊,才吃馒头时还乖娃乖娃的叫呢,结果,说翻脸就翻脸,哎呦,痛死他了。

  林远秋有些不好意思,要不是为了给他买书,他爹也不会卖了新做的棉衣,更不会挨奶的揍了。

  “爹,要不儿子给你揉揉吧!”林远秋袖口挽得高高的,一副准备好好替爹爹松松筋骨的模样。

  林三柱确实有些累,便没推辞,往炕上一趴后,就懒得动弹了。

  见状,一旁的春燕和春草,也小衣袖卷卷,然后一人一根抱着爹爹的腿,准备学着哥哥的样子,给爹爹按上一按。

  这样爹爹就能每天带香香的馒头回来吃了。

  脱下林三柱的外袄,脖子上磨破皮的地方就露了出来,上头的血已经凝固了。

  再掀开中衣,后背全是红痕,可见那装满谷子的麻袋有多重。

  林远秋心里不是滋味,也越发下了决心,那就是,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好好报答便宜爹的养育之恩。

  另外,在自己成才之前,小恩小惠也是可以有的嘛。

  于是,头脑一热的林远秋,三两下打开了炕柜,在一堆破衣烂衫下,把那只藏的深深的陶罐搬了出来。

  而后在林三柱和冯氏的惊诧目光中,掏出一个红红的柿子以及两个扁糯糯的柿饼来……

  “爹啊!”林三柱也顾不得自己还光着的脚丫,抱着缺了口的破陶罐,飞快往正房奔去。

  ……

第10章 柿饼

  看到便宜爹抱起罐子就走的欢快背影,林远秋顿时肠子都悔青了,他怎么就头脑一热了呢。

  这下偷藏果子的事,不就全曝光了吗,这让他的脸往哪儿搁啊。

  最最重要的是,他一个才五岁的娃,待会该怎么解释这些东西的由来。

  柿子还能说是掉到地上自己捡来的,可那些柿饼呢,这东西不经过加工可成不了这个样子。

  总不能从树上“吧唧”一下,就摔成了饼样吧。

  林远秋的脑细胞是转了又转,他得赶快想出个应对的法子才行。

  唉,林三柱啊林三柱,你可真是个坑娃的爹啊,你家儿子给你好吃的,那是孝敬你呢,哪知你却把儿子给卖了。

  果然,没过多久,光着脚丫的林三柱又异常兴奋的跑回来了,只见他三两下把布鞋套上后,就一把抱起发着呆的林远秋,而后又迫不及待的往正房去了。

  林远秋还抱着一丝幻想,“爹,我的柿子呢?”

  “都给你爷奶了啊!”

  林三柱回答的理所当然。

  林远秋磨牙,他和两个妹妹也只尝过一个呢,这就全充公了?

  看来以后他得记牢,遇事千万别得意忘形,这次要不是自己还夹杂着丁点想显摆的心思,也就不会被一锅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