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这每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风里来雨里去的,多累的慌啊。

  还有,再过一段时日,说不得就要刮风下雪了。

  到时冰天雪地的,自己挑着担子行走于乡间,那还不冻死个人。

  一想到自己被冻得瑟瑟发抖的样子,林三柱头摇成了拨浪鼓,不去不去,这货郎生意可千万做不得。

  于是,在这样不行,那样做不得的自我否决下,事情很快又回到没银钱买书的原点上。

  林三柱叹气,想挣银子可真难啊。

  正当林三柱拍着脑门,准备再好好想想其他法子时,眼睛却不经意瞟到了炕上的那件新棉袄上。

  灰棕色的布料,里头用的全是新棉花,且因着今年柿子多卖了几百文钱,是以,大嫂她们去买布料时,他娘特地让选了棉布来做面。

  再加上冯氏细腻的针脚,所以,这件棉袄怎么也能值个几十文吧。

  林三柱心想,有了好几十文,到时自己就去书肆问问,看有没有便宜些的《三字经》,只要不短了章页,哪怕旧点也没关系。

  越想越觉得这法子可行,林三柱有些得意,自己可真是聪明,难怪他家狗子这么机灵,准是随他这个爹了。

  想到就做,林三柱找了块包袱布,摊开,然后把棉衣叠巴叠巴,就打起包袱来。

  等林远秋吃好晚饭回到房间时,瞧到的正是便宜老爹把新棉袄包成一个大包裹的一幕。

  “爹,您把新棉袄装到包袱里做啥啊?”

  林远秋纳闷,便宜老爹又不出门,打包裹干嘛?

  “去去去,小孩子家家的,问这么多做啥,快找你堂哥玩去。”

  林三柱自然不会跟儿子说实话,他总不能说自己嫌挣银子太辛苦,所以想了个直接卖棉袄的法子给他买书吧。

  这样多丢人啊。

  还有,可千万不能被老娘知道了,不然卖不了棉袄不说,肯定还要被数落上半天。

  至于卖了之后,怕啥,大不了再吃老娘一顿擀面杖。

  ……

  一夜无梦。

  林远秋醒过来时,就见他爹林三柱正坐在炕边,以为是自己的错觉,林远秋赶忙揉了揉眼睛,再瞧,没错啊,的确是林三柱来着,奇怪,便宜老爹今日怎么这么早就起来了?

  看到自家儿子的呆萌样,林三柱心软的一塌糊涂,他摸了摸林远秋的脑袋道:“狗子快起床,今儿爹送你上学去。”

  哦,林远秋迷迷糊糊坐起身,不明白便宜老爹怎么突然想起来送他上学了。

  趁着林远秋穿衣洗漱的空档,林三柱拎着包袱出了房门,他得先把包袱拿到院门外去,可不能被爹娘给瞧见了。

  吴氏和老林头已经醒了,听到院门打开的声音后,都有些纳闷,正想起身瞧瞧今日狗子怎么够得着门闩了。

  结果就听“啪”的一声,院门又关上了,接着是老三的声音,“爹,娘,待会儿我来送狗子上学,你俩再躺会儿吧。”

  老林头支起窗,就看到自家老三站在院子里,朝他一个劲的笑。

  事出反常必有妖。

  吴氏凑到窗前瞧了又瞧,见三儿子身上穿着原先那件打满补丁的旧棉袄,想不通今天怎么不穿新袄子了。

  “你起这么早做啥?”

  都是从自己肠子里爬出来的,哪怕一个转身,吴氏都能知道他先迈哪条腿,她可不信老三起这么早,只是为了送狗子去学堂。

  “还能做啥。”林三柱摸了摸鼻子,“待会儿我还想去镇上一趟,看看有没有能做的活计。”

  “啥?做活计!”吴氏瞪大双眼,她没听错吧。

  “嗯嗯,挣了银子好给我家狗子买书啊。”林三柱脸不红心不跳,可不就是买书嘛,所以自己这么说,也不算是说谎。

  老林头抬头看了看天,想着今日会不会要下红雨来着。

  不一会儿,林远秋就背着书袋出来了。

  见状,林三柱顿时松了口气,忙上前拉过儿子的手,转身朝吴氏和老林头道,“爹,娘,我这就送狗子上学去。”

  “老三你等等!”

  老林头喊住正要往外走的父子俩,说道:“让你娘拿两文钱给你,待会也好买饭吃。”

  虽然不知道老三的话是真是假,可万一是真的呢,总不能饿着肚子干活吧。

  林三柱一拍脑袋,自己怎么把吃饭的事给忘了,嘿嘿,他爹虽然平时没个好脸色给他,关键时刻,还是记着他的。

  看着朝院门口走去的父子俩,吴氏忍不住问道,“老头子,三儿的话你信不信?”

  她到现在还没回过神来呢。

  “有啥信不信的,等老三从镇上回来,咱们不就知道了。”

  ……

  而这边,才出了院门的林远秋,很快就瞧到门槛上有个大包裹放着,就是昨晚他看到的那个。

  见便宜老爹提起包袱往背后一甩的潇洒模样,再联想到对方今日早起的不寻常,林远秋心里顿时七上八下的不行,便宜老爹总不会离家出走吧?

  “爹,前几日我看到狗蛋又被他大伯揍了,鼻血流的满脸,他大伯娘还说要把狗蛋卖给人牙子哩!”

  林远秋觉得,自己有必要让便宜老爹知道没爹的孩子有多可怜。

  林三柱以为儿子被吓着了,忙摸摸儿子的头安慰道,“远秋不怕,日后有谁要是敢欺负你,爹保证揍得他们满地找牙!”

  只要有“日后”就行,林远秋松了口气,看来便宜老爹并不是离家出走,这样自己就放心了。

  至于到底拿着棉袄去镇上干嘛,既然想不明白,那就不要去想了,小孩子家家的,他还是把心思放在念书上吧。

  和老爹告别后,林远秋快步走进学堂。

  因为林文进的大嘴巴,这几日,班舍里的同窗,包括王夫子在内,全都知晓他家一时半会儿买不起书的事。

  林远秋觉得,要不是王夫子每次抽到他背书时,他都能一字不漏的背了出来,说不定这会儿他早就被王夫子劝退回家了。

  看来努力用功的学生,不管在哪里,都是让老师喜欢的。

  所以,他要更加把劲才行。

  ……

  小高山村离横溪镇并不是很远,步行的话,约摸一个时辰就能到了。是以,等林三柱背着包裹到了镇上时,正是辰时时分。

  走了这么多路,林三柱的肚子早就饿了,他摸了摸衣袋里的两枚铜板,准备先去一趟布庄,然后再忙填饱肚子的事。

  横溪镇最热闹的地方就在昌平街上,这边店铺林立,光是布庄就有五六家,林三柱挑了中等大小的一间走了进去,因为他看到这家布庄里有成衣卖。

  店掌柜看到有来客,忙抬头招呼,等看清林三柱身上旧的发白的棉袄后,脸上的笑略收了些,“客官想买些啥?”

  林三柱有些局促,活了三十多年,他还是头回干这种卖衣裳的事,总觉得脸上烧得慌。

  只是一想到自己儿子期盼的小脸,林三柱啥不好意思的想法都没有了,自己又不偷又不抢,没啥可丢人的。

  林三柱定了定心神,解下身上的包袱,打开,而后把新棉袄往掌柜面前一推,满脸堆笑道,“掌柜,我想卖这件新袄子。”

  一听到来人是来卖袄子的,布庄掌柜并没惊讶,他们店里除了卖时兴布料,也有不少成衣卖,所以周边乡村,时常会有妇人拿了自己的绣活来,只要手艺好,他们布庄自是收的。

  掌柜拿起棉袄仔细瞧了瞧,用的只是普通棉布,再看衣裳的走线,嗯,针脚还算细腻,可以收。

  掌柜点头,“算你三十文吧!”

  “三十文?”会不会太便宜了些,林三柱记得自己这件袄子,光买布料和棉花就用去二十多文,再加上冯氏的做工,怎么也不止三十文吧。

  “掌柜能不能再给加点?”

  林三柱觉得,就算再便宜的书,三十文也肯定买不来。

  布庄掌柜有些不耐烦,“三十文,一文都不加,卖不卖随你!”

  要不是看在做工还不错上,就这种料子的棉衣,他才不乐意要呢。

  卖卖卖,林三柱把包裹往前一推,“我卖我卖!”

  布庄掌柜数了三十文钱,林三柱双手接过,仔细数过一遍后,就把铜板用包袱布层层裹好后塞到怀里,最后再看了看柜台上的那件新袄子,转身出了店门。

  没事,身上的旧棉袄还能再穿几年。

  肚子开始咕咕的叫,林三柱从衣袋里摸出早上老娘给他的两枚铜板,快步往前头的包子铺走去。

  大肉包两文钱一个,稍微小一些的是一文,馒头也是一文一个,还有更便宜的粗面馒头,一文钱两个。

  林三柱花了一枚铜板买了两个粗面馒头,剩下的那枚又重新放回了衣袋,而后,边嚼馒头边往前走。

  他准备先去书肆看看。

  总要知道还差多少银钱才行。

  书肆在另一条街上,出了昌平街往南再走上一刻钟就到了。

  路过三亭门时,就听得前头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想来是谁家在办喜事吧。

  林三柱停下脚步,伸长脖子想一探究竟,结果就看见好多人,正往响着鞭炮的方向涌去。

  “快快快,何老爷喜得贵子,要撒喜钱了!”

  撒喜钱?

  一听这话,林三柱哪里还顾得上啃手里的馒头,把它们胡乱往衣襟里一塞后,就跟着前面的人群,拼命往何老爷家冲去。

  ……

第8章 买书

  何老爷今年三十有五,在今日之前,家中只有闺女六个,添丁对他来说,早已成了心病一块。今年年初,家里夫人又把出了喜脉,听说这次怀相和前几次都不同,除了想吃酸的还是酸的,这下可把何老爷乐成了大傻子,当下在送子娘娘龛前许诺,“若喜得麟儿,必定撒钱三筐。”

  是以,等林三柱跑到何府门前时,看到的,就是那满满的三竹筐铜板,且竹筐外头还用红绸一圈圈缠了,看着喜气洋洋的。

  何管家也不废话,吉时一到,便大手一挥,顿时,众家丁齐动手,黄灿灿的铜钱如雨点般落了下来。

  这样的场面,林三柱还是头回遇到,一时还不太顺手,是以,每次起身蹲下,和撒钱的家丁正好来了个相反,这不,竹筐里的铜钱都下去一大半了,他也才抢了四枚铜板在手。

  好在,在银钱面前,人的潜力永远是无穷的,眼见家丁又抓了一把铜钱往这边撒,林三柱一改蹲地找寻的动作,而是直接往地上一趴,把落下来的铜板,压到了自己肚皮底下。

  一旁的人并不知道林三柱更换了抢钱策略,只以为这人因着抢铜板,一不小心摔了个狗啃泥,于是众人吓得都往两旁躲去,生怕被地上人赖上。

  如此一来,倒是便宜了林三柱行事,只见他把手伸到肚子底下,一寸寸搜寻起铜板来,一个、二个、三个,等摸到第九个铜板时,林三柱的嘴角,已忍不住咧到耳朵根了。

  最后,林三柱的这一趴,共趴出了二十三枚铜板,加上先前抢的四个,这次何府撒的喜钱,林三柱一共得了二十七枚。

  他拍了拍身上的灰尘,觉得同样是满身的泥土,可这活要比下地好上千倍。

  哈哈,今日可真是天降横财啊。

  见喜钱撒完,意犹未尽的人群逐渐散去,只留下一帮衣衫褴褛的乞丐还在等着,林三柱也在,方才他可是听得清清楚楚,那何府管家说了,待会儿还要布施白面馒头,他家狗子可从未吃过白面呢,更别说用白面做的大馒头了,今日自己一定要讨几个回去给儿子尝尝。

  对镇上的人来说,白面馒头只是日常,自然不会馋到与乞丐们抢食。

  很快,十几个热气腾腾的大蒸笼就捧了出来,再看里面的大白馒头,足有壮汉的拳头大,可见,喜得金疙瘩的何老爷,今日心情是多么的愉悦。

  乞丐们在家丁的指挥下排成了长队,他们当中,有人拿着碗,有人提着小竹篮,还有人干脆掀起衣摆,准备直接包着回去。

  而林三柱,早在等馒头的时候,就悄悄把包袱布腾了出来,所有的铜钱都被他贴身藏着了。

  何管家数了数乞丐的大致人数,然后对比了一下馒头的数量,最后决定先给每人分上四个。

  领到馒头的乞丐们个个笑嘻嘻,嘴里是说不完道谢的话。

  林三柱排在队伍中间,没过多久就轮到了他。

  何管家一手各抓两个馒头递了过来,林三柱忙抖开包袱接下,“多谢老爷,多谢老爷!”

  等看到四个白胖胖的大馒头时,激动的林三柱忍不住又加了一句,“何府小公子日后定能当大官。”

  在林三柱看来,这可是最好最好的话了,人家送给他这么多馒头,他总要好好感激才对。

  突如而来的讨彩话,让何管家一愣,紧接着便是满脸的喜色,他一家老小都在何府当差,自然希望老爷能越来越好,所以,这个乞丐说的话,实在太合他心意了。

  “你等等!”何管家叫住了林三柱,然后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又抓了八个馒头放到了林三柱的包袱里。

  看惯了脸色的乞丐,就没有不精的,自然知道,因为这个同行嘴抹了蜜,何府大管家才又多抓了馒头给他。

  于是,拎着包袱咧嘴傻笑的林三柱,很快就听到源源不断的讨彩话传来:

  “何小公子金榜题名!”

  “何小公子康康健健!”

  “何小公子喜结连理!”

  “何小公子洞房花烛!”

  “何小公子早生贵子!”

  何管家:“……”

  众家丁:啥啥?洞房花烛早生贵子?拜托,他们家小公子还在吃奶呢。

  ……

  找了个干净处,林三柱把馒头一个个摆好,再把包袱系的紧紧的。

  这样就不怕馒头会掉出来了。

  出了三亭门,前头就到了长亭书院,长亭书院是横溪镇最大的书院,院内有近两百多名学子。书院的两侧,则是几个小一些的私塾。

  书香文气聚集的地方,自然带动了不少文化产业,这不,在书院的对面,就有十几家书肆开着,启蒙书册,四书五经,各种笔墨纸砚,真是应有尽有。

  林三柱不识字,自然不认识牌匾上的各种店名,他摸了摸身上的几十个铜板,选了间最不起眼的书肆走了进去。

  看到有人进门,高掌柜几步上前,笑脸相迎道,“客人想买些啥?”

  至于林三柱身上穿着的旧棉袄,并未让高掌柜脸上的表情减弱分毫。

  他们开书肆的与旁的营生不同,在高掌柜看来,凡是会往书肆来的,必是读书之人,或者家中必有读书之人存在。

  老话都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别看现下人家布衣蔬食、囊中羞涩,说不定啥时候,就突然来个鱼跃龙门,飞黄腾达了。

  所以,对高掌柜来说,上门都是客,他从不做轻视之事。

  见对方语气亲切,林三柱的不自在要好了许多,“掌柜,书肆有小娃儿开蒙的三字经吗?”

  “客人稍等。”

  一听是买《三字经》来的,高掌柜也没耽搁,转身就去书架把书取了过来,“这是刚到的一批,还带着油墨香呢。”

  林三柱双手在棉袄上擦了又擦,接过来后翻了翻,书本用纸白韧,印刷字体黑亮,一看就不便宜。

  果然,一问价格,两百二十文,乖乖,比族长说的还要贵上二十文。

  林三柱下意识摸了摸身上的铜板,“有没有便宜些的?”

  高掌柜又去拿了一本出来,“客人要的话,就算你一百文吧!”

  新拿出来的这本,看着六成新,该是放了好久的,林三柱翻开看了看,相比刚才那本,这本《三字经》虽旧上许多,可不缺页不少章的,正是自己需要的。

  可是,一百文,他也拿不出来啊。

  林三柱双耳发烫,“掌柜,还有没有更便宜的?”

  见对方满脸的窘迫,高掌柜心里有了数,喊过小伙计守着店铺后,自己就起身去了库房。

  约摸半盏茶功夫,高掌柜就捧了一叠书出来,“这些书忘了晾晒,前几日才发现遭了虫蛀,着实可惜,客人你挑挑看,若有能用的,就算你三十文一本好了。”

  一听才三十文,林三柱心中就是一喜,忙伸手把书接过,而后迫不及待的翻看了起来。

  结果,一连翻了好几本后,林三柱不免有些失望,这些书不但有蛀洞,且有几张书页都快掉下来了。

  唯一庆幸的是,蛀虫只吃了纸张的边沿部分,并没把上面的字给吃了。

  林三柱把十几本书都仔细翻看了一遍,最后矮子里头挑高个,终于挑出一本品相还算过得去的《三字经》,买了下来。

  “掌柜,店里有没有便宜的笔墨啊?”

  刚刚付了三十文,这会儿林三柱手上还有二十八文多余,要是可能的话,他想把笔墨也买了。

  知道客人说的便宜,绝对是最便宜的那种,于是,高掌柜直接从一旁的木框中,找了许多次品出来,其实也不能算是次品,比如这些墨块,都是不小心摔断的,还有这几只毛笔,基本都是书肆里的试用笔,有些也仅仅开过锋而已。

  饶是如此,价格也不便宜,这不,断墨条二十文一块,毛笔一支十五文,且这已经是最低价格了。

  高掌柜从断墨中给林三柱挑了最大的一块,毛笔也选了只开过锋的那种。

  林三柱在心里算着账,二十文加上十五文,一共三十五文,自己口袋里的铜钱全都掏出来后,还相差七文。

  没错,还差七文!

  怎么办?

  要不毛笔就暂时不买了吧,林三柱伸手想把毛笔拿出去,可脑海里,又浮现出昨日族学里的一幕。

  林三柱咬咬牙,解下包裹往柜台一放,道,“劳驾掌柜帮我看一下包裹,我去去就来!”

  说罢,便匆匆出了书肆,快步往城南码头而去。

  高掌柜只以为客人回家取银钱了,便没在多想,把书和包裹,还有方才挑好的墨条和毛笔,统统都收了起来。

  ……

  每年的十一二月,是码头最繁忙的时候,一则马上临近年关,再则,天越来越冷,说不得哪天江面就全冻上了,对买卖人来说,要是存货不足的话,那岂不是跑了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