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在这里回顾一下高野的个人简历:
高野出生于1964年。初中时期开始制作8毫米胶片自主电影,16岁时拍摄了可被称之为《消失的13级台阶》原型的刑警电影,是个相当早熟的电影少年。
冈本喜八(Okamoto Kihachi,1923—2005):本名冈本喜八郎,电影导演。主要导演作品有《大诱拐》《普通人的优雅生活》等。 制作进行:日本动漫业工种之一,又称制作担当。主要负责检查原画、动画、背景等具体工作进度,并对所分配到的制作工程的整体计划、工作人员的分配及制作进程进行规划、控制和监督协调。 在大学复读的过程中,高野写了《幽灵》的剧本并应征城户奖,进入了最终选拔却遗憾落选。但在身为制片人的选拔委员的介绍下,高野和冈本喜八 导演见面,当时冈本导演正在准备《爵士大名》(1986年),高野便担任制作进行 ,初次体验到了专业的电影现场。
在那之后,高野一边在各种电影现场以工作人员的身份行动,一边把自己写的剧本交给冈本导演读,反倒因出席日数不足,被当年就读的大学开除了。
在此期间,高野注意到美国电影导演和摄影师在接受采访时经常谈到“讲故事”,为了抓住日本电影中很少提到的“讲故事”的秘密,他下定决心前往美国留学。1989年,高野前往洛杉矶城市学院,在潜入电视剧现场帮忙之后,又在洛杉矶城市学院学习电影制作,1991年回国。
1992年,高野向制作公司提出的原创企划被“火曜悬疑剧场”(周二悬疑剧场)采用。这些情节原本是为了他自己做导演而创作的,却突然被告知不能做导演,最终以编剧身份出道。
之后,高野继续自己的编剧工作。在实际感受到原创企划会被导演、制片人随意改写,编剧立场微弱的现实情况,以及直接面对在日本电视、电影界,只要不是原创作品,原创企划很难通过的现状之后,高野开始一边接受剧本创作的委托,一边练习写小说。
江户川乱步奖:从1955年为第一届,之后每年一届。自1957年(第三届)开始成为专门鼓励新人作家的奖项,是日本推理小说的最高荣誉。 随后,高野创作了自称“编剧时代集大成之作”的网剧《格劳恩的鸟笼》(グラウエンの鳥籠,1999年),并在征集截止前两个月下定决心,一口气创作了《消失的13级台阶》,并于2001年荣获第47届江户川乱步奖 。其后,他又创作了《恶徒的救赎》《K和N的悲剧》《幽灵救命急先锋》等,在小说方面的才能持续开花。
秋元康(Akimoto Yasushi,1958— ):日本作词家、编剧、导演、作家、制作人。创立少女团体AKB48等,主要导演作品《再见了,妈妈》等,主要策划作品《轮到你了》等。 《6小时后你会死》是在《消失的13级台阶》获江户川乱步奖后,获奖作家按照惯例被讲谈社定下的短篇作品,原型据说是继《格劳恩的鸟笼》之后,高野所考虑创作的第二弹网剧企划。企划制片人秋元康 提出“用6小时的节目将6小时所发生的事连续剧化”这种“真实时间连续剧”的创意,是接受建议的高野所联想到的,真实预告了女性将死于6小时后的男性预言家的故事。最终,连续剧没能实现结局,《6小时后你会死》则成为高野获江户川乱步奖后创作的第一部小说。
尽管高野是出身电影界的小说家,其想要写的并不是电影改编的小说,而是创作没被拍成电影的小说。《消失的13级台阶》被电影化的时候,感觉有点复杂;但《6小时后你会死》原本就是从考虑影视化的企划发展而来的,所以很容易就被接受了。
小说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和知识欲,电影则是使用情感作为推动。这是高野所认为的两种媒体之间的差异,但通过《6小时后你会死》的影视化,这种考虑似乎更加深刻。
高野在这部小说中描写得最让人刻骨铭心的场景,应该是圭史看见美绪的遥远的未来异象的片段。然而,小说无法将这一幕充分描写下来,这让他焦躁不安。而在影像中,画面完全描绘出了自己想象的画面。高野对此表示,无论看几遍,都会因为这场镜头而胸口发热。虽说小说和影像所描绘的是同样的场面,但在影像中,照明效果、演员微妙的表情等信息量很多,再加上音乐要素,在情绪方面的表现确实比小说更为有利。
反过来说,影像化吃力的地方,在于“解开谜题”这一核心推理要素。高野曾说过“希区柯克不是推理,而是悬疑方面的巨匠”,用以证明将推理影像化的难度。解谜能够刺激读者的求知好奇心,悬疑则是更直接地诉诸观众的生理和情感,从这点来说,悬疑确实更适合影像化。
《6小时后你会死》最为吸引我的,莫过于为了避免预知到的死亡,美绪和圭史在共同行动中逐步加深两人之间的关系的过程。意识到自己即将死去的美绪,开始重新审视在都市中孤独生活的自己,而守护着她的圭史的悲哀过往也逐渐明朗。在夜晚的东京街头彷徨的两人,分别走上了“探寻自我的旅途”。
电视剧版则强调了“伤感之旅”的一面,这样做或许也让“想杀害美绪的真凶到底是谁”的推理要素变得比原作薄弱。然而,这样做的理由正如前文所述,是出于高野“电影是使用情感作为推动”的看法。
通过“6小时后”和“3小时后”,美绪和圭史被质问:人类真的只能接受被注定的命运吗?还是能够以自身的意志改变未来?这个问题既是悬疑剧所设的机关,归根结底,还是质问个人生活方式的问题。在欣赏了命运时刻逼近的悬疑和美绪、圭史“思想”的纠葛并迎来高潮的剧情之后,人们或许会回过头去想:换作是我的话会怎么做?而在我看来,这也是欣赏这部小说的乐趣之一。
从影像领域跨越到成为小说家的高野表示,“通过制作电影所学的东西,全部应用到了创作小说之中”。此处有了解部分“高野流小说术”的基础,所以想要记录一下。
比方说,编辑。某个场面该连接什么样的场面才能产生效果,这样以场景为单位的编辑在小说中也是一样的。此外,在同一场景内以剪辑为单位的编辑,也可以应用于先写哪个信息的文章构成。举个例子,比起直接写“房间里有一具男人的尸体,女人进入房间后发出惨叫”,“进入房间的女人发出惨叫,她的视线前端有一具男人的尸体”的写法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可以说,这是对“同样的镜头通过排列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印象”这种蒙太奇理论的应用。
比方说,摄影。美国电影的摄影导演喜欢用“look”这个词,意思是:每部作品都有不同的画面氛围,也就是“视觉风格”。如果是严肃的悬疑片,就用阴影浓郁的硬核“look”;假如是暖心的戏剧,就用略高调些的柔焦“look”。对“look”的考量也能应用到文章中。具体说来,阴影浓郁的硬核“look”就写汉字很多的硬朗文章;想写柔软的“look”就少用汉字,让文章整体变得柔和。
以文章解析来说,汉字从多到少的顺序是“报刊社论”“杂志记事”和“学校教科书”这三种类型。用高野的作品来说,“报刊社论”就是《消失的13级台阶》,“杂志记事”是《恶徒的救赎》,“教科书”则是《幽灵救命急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