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秋展开信笺,继续看了起来。
自考中了庶吉士,周子旭就到翰林院里当值了。平时要做的,就是帮着修撰和编修他们查找修史的资料。因着同僚中有不少同年,每日倒也不会觉着无聊。
在信的末尾,周子旭写了自己和老师在得知他竟然歼灭三千多山戎人后,既惊讶又十分高兴的事,虽是末尾,可洋洋洒洒地有着压轴之感。
最后周子旭感叹,可惜未曾亲历,遗憾至极啊。
林远秋把信收起,他也正在想着这件事呢,虽按规定外任官员每三年考评一次,可自己歼灭山戎人怎么也算是大功绩一件吧,可如今呢,马上就要四个月过去,怎么也没见圣上有嘉奖下来啊。
难道这是准备存着,等三年任期满了再说?
虽这样猜想,可林远秋心里还是有期盼的,结果日子一天天过去,就连宝儿的周岁宴都过了,京城那边还未见有动静传来。
很快又到了柿子成熟的时候,这次周氏作坊依旧跟去年一样,早早贴出了收柿果的告示。
可出乎意料的,今年送柿果过来的人比去年要少上了一些。
……
第209章 圣旨来
去年这个时候,林三柱因着出门卖货并没参与收柿饼的事,所以他并不知道去年收柿饼的盛况。
因而在看到时不时有百姓背了柿子过来,心想着今年肯定也能收上不少。
见三弟一副喜滋滋的模样,林大柱忍不住开口,“去年我跟二弟,还有远枫远柏,可是忙得连坐下来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呢。”
林大柱清楚记得,那时好多百姓都排队等着称重,队伍常常能从门口一直排到作坊的围墙外边。而远枫,一整日忙下来,那数铜钱的手都有些发僵了。
“有这么忙吗?”想像一下那样的场景,林三柱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不过真要是差别这么大的话,那肯定是哪里出问题了,要知道今日可是收柿果的第一天呢,按正常来说,应该最忙碌才对。
想到这里,林三柱很快站起了身,“大哥,我出去看看。”
说着,他就快步出了作坊。
等到了街上,林三柱就特地留意起背着柿果的人,今日最不缺的就是摘柿果的。
很快林三柱就看到,有几个背着竹篓结伴而行的百姓,在经过昌文街后,就直接进到了一旁的巷子里,而这些巷子的方向,与周记作坊可是毫不相干的。
林三柱心里已有了猜测。
等他跟着人走进巷子,眼前的场景正如林三柱心里猜想的一样,只见那一间间开着的院门内,有好多人正围着筐子热热闹闹削着柿子皮。
果然,这是都在家自己做柿饼了。
随后林三柱又走了几条巷子,情况与刚才他看到的一样,也有好几家在削皮做柿饼。
看到这些人边削着柿子皮边喜笑颜开的模样,林三柱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虽知道迟早会有这么一天,可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
心情低落的回到作坊,林三柱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告诉了大哥和二哥还有侄子。
林大柱一直都是个忠厚的性子,压根就没往这上头想过,这会儿听三弟这么一说,他才如梦初醒,难怪今年过来削皮的人手全是生面孔,看来去年过来削柿子皮的那帮人,都留在家里自己做柿饼了吧。
林远枫叹气,“这吉祥如意饼简单易学,咱们早该想到会有这么一天。”
林远槐却不这样认为,“大哥,虽柿饼简单易学,可其中的工序可有好几道呢,不说旁的,单把果核揉出来这一样,可不是看一眼就能学会的,你还记得不,咱们刚开始学着做的时候,不是还挤破了不少柿饼吗。再说去年招人过来时,咱们还特地给大家分了工,哪能这么快就学会啊。”
听林远槐这么一分析,包括林三柱在内,都觉得挺有道理的,这下心情莫名好了许多,再想到届时一个个把柿饼做的乱七八糟的,一点卖相都没有,到时看他们怎么办。
可让林大柱几人想不到的是,等他们收工回到家,把这事说给林远秋听时,却被直接派了任务。
林三柱以为自己耳朵听错了,忙问,“让爹跟你大伯他们去给百姓们教做柿饼的法子去?”
吴氏和老林头也难以理解,明明这些人跟自家抢生意呢,怎么他们反过来还要担心人家没把柿饼做好啊。
嗯,林远秋点头,表示自己正是这个意思。
说实话,林远秋也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自立门户”的人,此时要说心里没有不舒服那肯定是假的,本来依着他的想法,是准备两年后再组织百姓们开始自己做柿饼的。这样他家可以多挣些银钱的同时,百姓们也能多熟悉做柿饼的法子。
至于为何这般在意多挣点银子,废话,这可是他们家的柿饼方子,他们又不是富得流油的人家,想多挣些银子不是正常吗。
想到这里,林远秋心下感叹,果然人都有一颗利己的心,自己与这些百姓也是一样的,也期望着家里能挣银子,家人有个好的生活。
只是,身为一方父母的林远秋,知道自己肩膀上还有造福于民的责任。既然官任一地,就必须多为此处的百姓们着想。
既然自己献出柿饼方子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永宁州和定胡县的百姓有个稳定的经济来源,不用再过着苦巴巴的日子,那他就必须把这件事给做圆满了。
林远秋很快解释了为何要这样做的原因,“爷,奶,若咱家不想法把控好柿饼的好坏,那么今年买了柿饼的商客往后说不定就不原再来了。原本咱们家拿出这柿饼方子,就是想让百姓们多了进项,能过上好日子。塞北多柿果树,孙儿本还打算把吉祥如意饼做成永宁城与定胡县的专门产出,可若没了商贾上门,那么咱家的柿饼方子以及咱们先前所花的精力都将白费。”
一听到柿饼方子要白费,老林头很快就想到了小孙子的政绩上,对啊,当初他们家用柿饼方子开作坊,除了想挣银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想让永宁州和定胡县的百姓把日子过好了,百姓们有好日子,那就代表小孙子治理有功,自然好政绩就出来了,有了政绩就能升官,而升了大官他们林家的门楣肯定更为荣耀。至于他们一家,更是不用再在塞北待了啊。
显然,林远秋的一番话,反应过来的可不止老林头一人。林三柱和林大柱林二柱,还有林远枫他们,听后都是连连点头,当即表示明日就教城里百姓做柿饼去。
此时大家的想法都一样,挣银钱再是重要,也比不过林家有个好门楣。都是为家里后辈着想的人,自然都希望孩子们有个好的出身。
拿定主意后,林家人很快商量起接下来的安排。
最后拿出的主意是,明日就在永宁城和定胡县设了问询处,而家里的男人们,除两处的周记作坊各需留下一人看着外,其余人都守在问询处,但凡百姓们对做吉祥如意饼有不懂的地方,都手把手的教会他们。且一定要有耐心,别到时做了好事还被人家埋怨,吃力不讨好。
原本安排的人手里面并没包括老林头,可他哪在家里待的住啊,非让林三柱把他也排进去。用老林头自己的话说,他又不是七老八十了,身子还硬朗着呢。
……
第二日,往周記作坊送柿果过来的百姓更加少了。
原来,在看到有邻居竟然在自家做吉祥如意饼后,好些人也跟着有样学样了起来。
到了正午时分,就有衙役敲着锣四处告知,若对做吉祥如意饼有不明之处,尽可以去衙门口询问,知州大人可是专门安排了为你们解答的人呢。
一听竟然有这样的大好事,这下不管已经在做吉祥如意饼的,还是暂没有这个打算的,都纷纷往衙门口来了。
林大柱和林远柏待在永宁城这边的问询处,除了他俩,现场还有十几个维护秩序的衙役。
为了让大家能听的更明白,林大柱和林远柏还从作坊里抬了一筐刚收的柿果过来,直接现场给大家做着示范。
起先自然是削柿子皮了,只是这样的活计就连六七岁的小孩子都会干,所以在场百姓并不认为做吉祥如意饼有多难。
可到了第三日的给吉祥如意饼去核,就有些难度了,因为得把控着力道,揉捏时一定要在不揉破果肉的前提下,才把柿果内的核给捏出来。
好多去年在作坊里只做着削皮活计的百姓,一看吉祥如意饼居然还要去果核,立马飞奔回家做补救去了。
虽城里做柿饼的人越来越多,可摘果子卖的百姓也不少,按照他们自己算的账,三文钱一斤,他们全家出动,一天也能挣上不少。
如此,林家今年也做了一万多斤柿饼出来,虽比去年足足少了七成,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有这么多,也算出乎意料了。
有一点林远秋可以确定,明年周记作坊肯定不用再收柿果了。
做好了柿饼,接下来自然是怎样销售的问题。为了不扰乱市场,在柿饼的定价上,林远秋直接给大家做了统一,并且规定,任何人都不许抬价和贱卖,否则直接拉到衙门打五十大板。
一听要挨板子,众人忍不住都缩了缩脖子。
只是知州大人定下的价钱会不会太高了点啊,六十文一斤,到时会有人买吗?
……
去年在吉祥如意饼上大挣了一笔的几个掌柜,这个月再过来的马车,就要比前几次多了十几辆出来。
特别是田掌柜,此次过来,除了继续拿画框和抽绳布袋这些畅销货外,剩下的二十几辆马车他准备全都装上吉祥如意饼。
其实要不是上个月周记掌柜已提前跟他打过招呼,说每家掌柜买的吉祥如意饼不能超过五千斤,田掌柜肯定还要多加上几辆马车。
规定每位掌柜的拿货数量,也是林远秋定下的规矩。
如今吉祥如意饼正是起步的阶段,若不规定着数量,很可能会出现一家掌柜拿走所有吉祥如意饼的情况。而其他白跑一趟的商家心中届时肯定会有抱怨,久而久之,自是不愿再往这边过来了。
如此自绝销路的做法,自是万万要不得的。
……
等到了卖吉祥如意饼的这日,得了告知的百姓们,早早提着布袋在衙门口排起了长队。
此时的他们,可以说既兴奋又忐忑,兴奋是因为知州大人说的六十文一斤的价钱,而忐忑,自然是银钱没到手前的不确定了。
各家掌柜都带有自己的人手,检查货品的、打称的、结算银钱的、还有打包装袋的。
等收货摊子,衙门口很快忙碌了起来。
百姓们依着次序往前,排在最前面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农,等他把布袋小心递过去后,很快就听那称称之人报出四十二斤的重量。
老农点点头,是这个斤两没错,他在家里称的也是这个数。
“四十二斤,结算银子二两五钱!”
随着算盘珠子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很快便有人把二两多银子递给了老农。
接过银钱后,老农的手有些微颤,这是高兴的。
而队伍后面伸长脖子的众人,在看到果真按六十文一斤的价钱结算的,嘴角早已不知不觉咧到了耳朵根。
特别是队伍中那个挑着扁担,一边挂了一只布袋的中年汉子,自己这一担吉祥如意饼可有一百二十多斤呢,六十文一斤,那就是七两二钱银子了,先前在家里算银钱时倒不觉得,可这会中年汉子感觉自己的心都快蹦出嗓子眼了。
收货的事一连忙碌了三日,而后众掌柜在第四日离开了永宁城。
林远秋派了兵卫,让他们把商队护送到磐壁地界。
临近腊月,凌冽的寒风多了起来。
还跟去年一样,林远秋给村民们下了腊月之前必须搬进城里的规定。虽已歼灭了山戎人,可为了保险起见,林远秋觉得今年大家还是继续都住进城里吧,
若是今冬再没状况发生,那么明年冬天村民们想住在哪儿,就由他们自己看着办了。
虽还未进入腊月,可浓浓的年味却已开始了。
手头有了宽裕的银钱,百姓们置办起年货来,就要舍得了许多。
这几日街面上人来人往,热热闹闹的气氛可谓前所未有。
有了货品交易,自然就多了税银,包括前些时候百姓们卖吉祥如意饼交的十税一的税赋,这让永宁州和定胡县的库银立刻充盈了起来。
这日,林远秋正与严同知以及贺通判商议如何浇铸上缴国库的税银,就看到守门衙役匆匆跑了进来:“大人大人,传旨官宣读圣旨来了。”
……
第210章 知府
守门衙役的通报让林远秋有了一时的愣怔,等反应过来后,心里突然生出一句“终于来了”的话,在他已差不多快把这件事抛到脑后的时候。
见圣旨如见圣上,该有的礼仪规矩必不能少。
林远秋正了正衣冠,再吩咐六房书吏快些把香案摆上,自己便快步迎了出去。
严同知与贺通判紧随其后。
此次过来传旨的人林远秋是见过的,先前他为圣上进讲经史时,常出入御书房,对御书房的几位公公虽谈不上全都熟悉,却也是照过面的。
“胡天使一路辛苦。”林远秋拱手与胡公公打着招呼。
大寒冬的,路上急驶了十来天,虽乘着马车,可一路的颠簸,骨头都快散了架,怎可能不辛苦。
只是,替圣上办差,哪能提辛苦两个字。
“林大人客气了。”
胡公公边说边随着林远秋走进衙门大堂,此时堂上香案都已摆上,见状,胡公公也没耽搁,说了声林大人咱们开始吧,就展开了捧在怀中的圣旨。
彩色锦缎,黑牛角轴?
见到眼前圣旨的规格,林远秋竟有些纳闷,他没想到居然会是升职的圣旨。
地方官三年为一任期,满三年后,才会视政绩好坏决定是否晋升还是暂待原职。所以在听到来了圣旨后,林远秋只往嘉奖上去想了,以为是以资勉励,至于升官的事肯定放到自己三年任满述职之后。
要说林远秋为何知道这道是升职的圣旨,当然是从圣旨的规格上分辨出来的。
原来,本朝的圣旨在锦缎的用料上有着规制。一般来说,官职越大,锦缎的色彩越是多样。其中多彩圣旨颁发的都是五品以上的官员,至于五品以下的,圣旨颜色要单一一些,一般为纯白色锦缎。而最高等级的是七彩圣旨,不过这样的规格都是颁给皇室宗亲的。
除了色彩上的区别,圣旨轴柄的质地也按官员品阶的大小做了区分,如一品官为玉轴,二、三品官为贴金轴,而四、五品官就是此刻林远秋所看到的黑牛角轴了。
来不及多想,在听到永宁知州接旨后,林远秋忙双膝跪地,很快恭听起圣意来。
身后的严同知与贺通判,以及六房书吏,还有众衙役们,也都俯身跪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惟治世以文,戡乱以武。然永宁知州林远秋,文武兼全,以武威震山戎,视民如伤,以文安民济物,燃薪达旦。朕心甚慰,兹特敕尔石洲知府,另赐黄金百两,永锡天宠。”
石洲知府?竟是直接升到了四品。
林远秋恭声,“微臣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待接过圣旨,趁着起身的空档,林远秋已取下腰间的钱袋,而后以袖遮掩,很快塞到了胡公公的手里。
人家千里迢迢跑一趟,自己的答谢是应该的。
胡公公捏了捏,好像是银票,脸上的笑容顿时更亲切了些。
要说林远秋的这只钱袋,还是前些时候作坊里新做的样式,钱袋上头用绿色丝线绣了一个翠竹状的“进”字。
“进”有富裕、上进、势如破竹之意。因着寓意极好,所以田掌柜他们过来进货时,一次就拿走了好多,而林远秋也看着喜欢,于是就拿了一只佩戴了起来。
胡公公并没久待,只在永宁城吃了顿中饭,就很快离开了。
这天看着阴沉沉的,眼见就有大雪要下来,自然是早点回京的好,别到时被大雪困在半道,那可就麻烦了。
朝廷来了圣旨以及公子升官的事,平安早跑到后衙禀报给了老林头和吴氏。兴奋的夫妻俩,忙让家丁快快去作坊把老爷夫人、少爷少奶奶们都喊回来。
相公升了官,钟钰柔自然也非常高兴,她很快和吴氏安排起今晚的全家宴来,
林大柱兄弟三人,以及周氏、冯氏还有刘氏,这几日都在永宁城这边的作坊。离得近自然回来就快,不到两刻钟,就全都到了家。
而在定胡县的林远枫和林远松,还有高翠、秦荷花,以及王云香和丁菊,速度也不慢,几人乘着林远槐和林远柏拉货的马车,不消一个时辰就都回到了家里。
……
“爹!”
送走胡公公后,林远秋就快步回了后衙,才进到后院,隔着琉璃窗的小宝儿就在屋里喊上了。
“诶!”林远秋笑着应答。
看到儿子小脸蛋贴着琉璃窗,嘴里哈出的热气很快在琉璃上起了一层白雾,这是又在对着琉璃吹泡泡了,林远秋忙加快了脚步。
等他掀开门帘,就看到已被人抱下炕的宝儿,正迈着小短腿晃晃悠悠的朝他跑了过来,而钟钰柔则紧跟在一旁。
自打会走路后,林墨逸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往爹爹怀里扑。
墨逸是宝儿的大名,是林三柱给小孙子挑的,当时林远秋臻选出来的字有彦、琛、逸,还有衍,等听到“逸”寓意着平安喜乐、茁壮成长时,林三柱当场就把林墨逸的名字给定下来了。
见儿子冲过来后就抱着自己的腿,林远秋忙把手上的圣旨递给了林三柱,然后蹲下身把人抱起。
“宝儿今天乖不乖啊?”林远秋掏出帕子擦了擦儿子的小嘴。
小宝儿想了想,很快用小胖手指自己的小鼻子,“乖,宝儿乖。”
这萌萌的小模样,顿时惹得在场众人哈哈大笑起来。
“远秋啊,今日爷实在太高兴了,你可真替咱们家争气啊。”
老林头才一开口,声音就有些哽咽,眼睛也跟着湿润了起来。
吴氏自是知道老头子的心中所想,此时她的眼里也裹着泪,苦过来的人,心中的感慨总要比旁人多一些,担心小辈们见了不自在,吴氏一抹眼泪,笑道,“你这老头,今日是咱们家的大喜日子呢,可不兴把人给惹哭了。”
林三柱适时开口,“爹,咱们把圣旨摆在哪儿啊?对了,还有圣上奖给远秋的一百两黄金呢。”
说着,他指了指平安怀里抱着的檀木箱,一百两黄金虽个数不多,可重量却是有的。
对哦,他们还得供圣旨呢,老林头立马收回心思,当即安排了起来,“老大老二,你俩去把香案摆起来,咱们快把圣旨供上。”
至于一百两黄金,老林头对平安吩咐道,“把箱子抱到你家公子屋里去。”
既然圣上嘉奖给远秋的,当然就是远秋的。
婆子们很快传菜上来,厅堂里共摆了三桌酒席,男人一桌,女人一桌,还有就是小孩子们一桌。
林墨宣和林墨昊,把秦秀才也接了过来。这一举动,看的林远秋忍不住点头,尊师重道乃为人为学之本,可见林家的这些孩子都是不错的。
……
等吃过晚饭,一家人就商量起接下来的安排。
如今已是腊月,林远秋自然没有即刻去赴任的打算。他看了那任书的到任日期,在正月二十五日之前,算着时间还有一个多月呢,所以还是等过了年再说。
不过该准备的,要提早准备起来。
还有就是开着的作坊,肯定不能丢下不管。
现在林远秋倒是有些庆幸百姓们提早学会了吉祥如意饼的做法,否则等新知州接任,自己再插手永宁州的事,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了。
最后一家人商议的结果就是,和当初小高山搬去京城一样,先把行李收拾起来。
两边的作坊,也有了盘算。永宁城这边的周记和冯记交给大房打理,定胡县那边的则交给二房。
既然留下来打理生意,那么大房和二房暂时就不搬去石洲府了。至于住的地方,林大柱和林二柱准备明日就去作坊周边找找,看看有没有可租赁的宅子。
关于家里孩子们的安排,除了小一些的跟着他们爹娘,其他像婉清、婉莹、婉雪,还有墨宣和墨昊,以及墨晟他们,自然是要跟着他们三叔一起搬去石洲府城的。
……
等过了上元节,林家人就开启了搬家事宜。先是大房二房把各自的行李搬到租来的宅子,然后便是搬去石洲府的事。
在离开之前,林远秋把自己手头上的事给严同知和贺通判做了分配。
再有就是军营那儿,也与李金山和王永清交代了具体事项。在新知州没过来接任之前,这边的担子林远秋自然不会放下。现在想来,好在两地离得近,这样过来一趟,也不会觉得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