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中,黄尚书提了一句,安州知府江庆祥不久便要升任巡抚的话。

  都说听话听音,黄尚书这是告诉他,若无意外,远秋将会外放到安州任知府吧。

  安州靠近江南,虽谈不上富庶,可地块以平原为主,且土壤肥沃,最合适栽种谷物,是以要想做出政绩并不难。

  只要有了政绩,等时局平稳之时,再调回京城就不存在难度。

  林远秋自然也是希望几年后能够回京的,毕竟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大宅子,自己的资产都在京城。

  对了,还有钰柔的爹娘和哥哥也在京城呢。

  虽得了基本可以确定的准信,可林远秋并未与家里人说这事,他觉得还是应该等到最后圣上敲定下来再说。

  别到时有了变动,害家里人白高兴一场。

  还有,经过林远秋几个月的劝说,吴氏和老林头已改了先前准备跟着去外放的想法。就像小孙子说的,这么一个大摊子摆着,怎么走得成。

  还有庄子里的柿子,接下来的几年,正是卖柿饼挣银子的好时候,家里总要有个掌舵的人才行。

  至于林三柱和冯氏,林远秋表示,自己只差口水说干了。

  可每次,爹和娘都是头摇成了拨浪鼓。

  特别是林三柱。

  说实话,并不是林远秋特地夸大自己爹对这个家的作用,而是有些事情,还真的只有他爹有这个能力。

  大伯二伯,还有大堂哥和二堂哥,都是偏向老实本分型的。

  而三堂哥和四堂哥,虽然机灵,可在处理事情上,都不如他爹来得老道。就比如面对家中的下人,他爹不知从哪里总结出来的心得,还知道恩威并施。这让家里的仆人打心里对他尊敬。

  所以林远秋是很想他爹留在家里的。

  只是每次与他爹说起家中的情况,以及绣品的生意,还有家里没他不行时。他爹不是掉头就走,就是直接来一句,大不了爹两地跑就是。

  这让林远秋一时竟无话以对。

  林远秋不知道的是,在他爹心里,啥啥都不如他家狗子来得重要。

  ……

  刚进入腊月,林记就开始了吉祥如意饼的买卖。

  用林三柱的话说,今年咱们家可有将近三千斤的柿饼呢,不早点开卖的话,届时办年货的时候一过,剩下来咋办。

  正因为气氛被弄得紧张兮兮,所以等林三柱报出卖价时,吴氏恨不得一巴掌拍了过去,“方才还说不加紧些怕卖不完呢,可你这卖价,不是摆明了赶客人吗?”

  “是啊,三弟,六十文一斤会不会太贵了些,你看,猪肉才十来文呢,咱们这一斤柿饼就将近六斤猪肉了,怕是没人会买吧。”

  老林头点头,觉得老大说得很有道理。显然林二柱还有林远枫兄弟几个,也觉得价格有些高了。

  而周氏冯氏还有刘氏,以及高翠她们,都飞快做着手里的绣活,表示不参与。

  因着做柿饼,铺子里的绣品已有好几样缺货了,她们得赶快补上。

  这马上就要过年了,今年她们依旧盼着婆婆(祖母)的大红包呢。

  林三柱可没乱开价格,“爹,娘,你们难道忘了,咱家的柿饼,先前给县城点心铺子的价格就要三十多文一斤呢,这还只是拿货价,想来那掌柜卖四十文一斤是最少的,这几日儿子去城里好些糕饼铺子转过了,发现稍微新奇一些的点心,卖价就得五十文往上,咱家这柿饼可是独一份,所以这价格还真心不贵,那随处可买到的猪肉更是与它比不了。还有,六十文一斤听着贵,可咱们家这些柿饼全卖光了,也才一百八九十两银子,连两百两都不到,你们想想看,做这些柿饼,咱们一家人可是忙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呢。还耽搁了做绣品,这些可也得算上去的。”

  林远秋忍不住在心里给他爹翘着大拇指,这脑袋瓜子,十足做生意的材料啊。

  老林头和林大柱几个顿时没话说了,听老三(三弟、三叔)这么一分析,确实该卖这个价才合理。

  而吴氏,她咋觉得还得再加几文上去才合算呢。

  ……

  开卖的这日,林三柱特地带了几个瓷盘到铺子里。然后用剪子剪了十几块柿饼,好放在盘子里供进店的客人们试吃。

  第一日,卖出去不多,基本都是来买腌兔肉腌鸡肉的客人顺带称上一些的。

  第二日,还和昨日一样,林三柱又剪了十几块柿饼放在盘子里给客人试吃。

  这天共卖出去十二斤。

  吴氏有些着急了起来,照着这样的生意,家里的柿饼肯定卖不完了。

  林三柱却是不急,他已经想好了,再过几天若还是如此的话,那么就和以前那样,把柿饼批货给其他点心铺子。

  显然,第三天上门的客人,让林三柱觉得或许不用往外批货了,因为今日上门来的这些客人,都是直接冲着吉祥如意饼过来的。

  第五日,担心还会出现昨日客人排队的事,林远枫和林远松准备去林记帮忙,结果被林三柱拒绝了。

  有队伍排到门口,不正是吸引其他客人上店里来的好时候吗,傻子才会让人快快散去呢。

  第十日,除了老林头和几个男娃儿,家里的男丁全到林记帮忙去了。

  到了腊月二十二,林远柏和林远槐开了店门后,第一时间就把木牌挂了出来,上头写着“吉祥如意饼售罄,明年腊月请早”。

  ……

  年三十这日依旧非常热闹,而做花灯仿佛成了孩子们除夕夜的固有节目,这不,才吃了年夜饭,做灯笼的摊子就摆开来了。

  有搭灯笼骨架的,有糊灯笼纸的。

  林远秋还跟以往一样,依旧教小娃儿们画灯笼。

  不过也有与往年不同的地方。

  就比如孩子们的两个小姑父。

  再有一个多月就到了会试,是以,此时的周子旭和王文昌,正在各自的房里忙着写文章呢。

  ……

  二月初九,戊午年春闱开考。

  不过,忙碌的林远秋并未顾得上这些。

  因为外放名单已到了最后的确认阶段,也就是已经呈到圣上那儿,只等他的批复了。

  而到了此时,大家也已经清楚了自己的外放之地。

  就比如他们翰林府的三个人,丁德进外放到南直隶,任正五品知州。而张清远,因着如今还是庶吉士身份,是以按着散馆后的官阶,外放了七品知县。

  至于林远秋,确实如先前老师告知的那样,是安州知府来着。

  其实,他们三人当中,虽林远秋的知府品阶最高,可谁都知道南直隶的富庶。想来丁德进会被外放到这么好的地方,应该与他那个当着吏部侍郎的爹有着联系。

  林远秋没去多听同僚们的分析,说实话,能外放到安州当知府,他已经很满足了。

  所以,这几日,林远秋除了等待圣上最后的拍板,还有就是查阅安州府的具体资料了。包括气候如何,适应种植哪些农作物,民风如何等等等等,也算为新官上任做着准备了。

  只是,人生在世,总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发生,让人措不及防。

  ……

  御书房里。

  见有新折子呈上来,景康帝便把手中的名册放置一旁,等他接过奏折一看,发现居然是石洲知府的奏报。

  景康帝有些纳闷,罗文庆任石洲知府已快四年,先前还从未有过上奏报的时候,这次怎么突然就有奏折过来了呢。

  带着疑问,景康帝很快打开了折子,只是没等他细看,就被开头的那句“定胡知县杜卫击匪身亡”,看的皱起了眉。

  ……

第179章 定胡县

  等把整道奏报看完,景康帝算是知晓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每年快出了正月时,杜知县都有祭拜城隍的习惯。

  说到祭拜城隍,其实不单是杜知县,大景朝的大部分外官都有这样的习俗,特别是各地的知县。

  原因还是城隍神有着御守城池、保境安民之说。《礼记·郊特牲》中有云:“天子大蜡八”,此句是说,周天子祭祀的神有八位,分别是为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和昆虫。其中的水庸,正是城隍的前身,因为水庸中的“水”字,指的是河沟,“庸”字则指的是城,连起来便是城河之意。而城隍的“隍”,即是护城河的意思。

  所以世人都认为,城隍就是由水庸神演变而来,是护着一城百姓的神。

  而在众仕官心中,城隍更是官神的存在。

  好些官员新任一方父母官时,都会在上任的前一天,去城隍庙祭拜当地的城隍爷。

  这意思是说,小弟初来乍到,望您老人家多多关照,日后咱们一起佑护这方水土,一同造福此地百姓吧。除此之外,有好多官员,还会在离任的时候,特地去城隍跟前告知一声自己要离开的事,及多谢这几年的照顾。并向城隍总结这些年自己在此地做官时,为老百姓做了些什么,有何得失感悟,以求心安。

  除了这两个时候,有些官员也会给自己特定了祭拜城隍的日子。

  而杜知县正是如此,每到正月二十八这日,他都会去城隍庙祭拜一番,并在城隍跟前陈述自己上一年做了何事,有啥心得体会等等。

  自来到定胡县这些年,杜知县认为自己虽没做出什么治绩,可在这穷山僻壤,他没做错事,就已算是不错的政绩了。

  至于升迁,杜知县从未去想过,反正再熬两年就到了致仕的年纪,往后就不用在这片穷山恶水待着了。

  说是穷山恶水,杜知县认为自己一点都没夸张。地偏僻,山贫瘠,好不容易有条清秀的河流,却是每逢雨季时,都会起了水患,周边村落就没有不被淹的时候。

  最最令人头痛的还是,每到凛冬时节,山戎人常会穿过秃子峡来抢粮。且这些人大多挑了夜半三更的时候过来,简直让人防不胜防。所到之处抢衣抢粮,百姓遭殃。

  定胡县与鸿虎营相隔六十多里地,这样的距离,只能用远水救不了近火来形容。常常是这边山戎人已满载而归了,那边营盘还未收到报过去的信,最后都是以兵卫们白跑一趟而告终。

  好多次杜知县发出吁请,想请千夫长派了兵士在这儿驻扎上一段时间,好等山戎人过来时,直接把他们捉了。

  可许是寒冬腊月太过冷的缘故,兵卫们只驻守了三、四日,见未有情况后,就离开了。

  之后杜知县再去吁请时,得到的答复是,“区区之众,何须驻守,届时让人报了信过来就是。”

  当时可把杜知县气得不行。

  的确,从秃子峡这边过来的山戎人只能算是一小撮,可再是人少,对方也是带着利器来的。

  要杜知县说,这样的恶人有一个都是要命的。

  只是他一个七品知县,哪有资格调派营盘上的兵卫。是以,面对山戎人一次又一次的作恶,杜知县除了无能为力,剩下的就是盼着早日致仕离开此地了。

  这日,杜知县在祭拜完城隍回县衙的路上,就有衙役来报,说是瑞水村又来了山戎人。

  杜知县听后有些疑惑,他来定胡县这么些年,还从未听过山戎人会在开春时节过来作乱的。

  是以杜知县只以为村民们闹了乌龙,错把毛贼当成了山戎人,于是没有多想的他,就领着二十多个衙役过去了。

  也就是这次的大意,让杜知县再没机会等到致仕的那日。

  最后,等鸿虎营兵卫得到消息赶过来时,杜知县已惨遭毙命。二十多名衙役也是死伤大半,而据活着的衙役口述,那些人的确是山戎人来着。

  可等兵卫们往北追过去时,山戎人早已过了秃子峡,没了踪迹。

  秃子峡过去便是北元地界,没有朝廷的旨意,兵卫们自然不敢跨入他国地界。

  朝廷命官丧命可不是件小事,再想到杜知县先前吁请的事。于是鸿虎营千夫长往石洲府衙告知此事时,只说杜知县是祭拜城隍途中遇劫匪身亡的。

  知府罗文庆得知此事后,自然也按遇劫匪身亡上了奏报。

  朝廷对因公死亡的官员会有抚恤,除加官、晋阶、赠谥号外,还有给其家眷赐物,以及发治丧银等等。

  着人去办此事后,景康帝便思忖起定胡知县的接替人选来。

  一县的正印官,肯定不能空缺太久,否则必会乱了套。

  景康帝算着翰林院庶吉士们的散馆时间,得到四月底了。而这次的春闱,还有两天才结束考试呢,之后还有阅卷和殿试,若是等这两批人的话,怕是有些晚了。

  对了,今日自己不正是批复官员外放的事吗。不妨就从这些人里面,看看有没有可调剂的人选吧。

  想到这里,景康帝便拿过桌案上的册子,仔细翻看了起来。

  先是知府这一列,曹青安,吴有仕,何庆魁,许枝涣,景康帝一个个名字看过去。

  等看到林远秋三个字时,景康帝便有了停顿,同时很快想起之前林修撰给出的流民安置法。还有就是常平仓借粮的法子,去年下半年朝廷就用此方法给受旱灾民借了粮。听祯儿说,自借了粮食后,百姓们少了怨声载道,多了积极应对,可见成效是非常显著的。

  所以,此时此刻,景康帝心中突然生出了何不让林修撰去治理定胡县的想法。

  景康帝会这么想,自然是有原因的。

  定胡县在石州府下辖几个县当中,算是垫底的存在了。

  其实不止是石州府,就是在大景朝众多县城里,定胡县也都是排在末几位的。

  之所以会这样,除了定胡县靠着最北边,景康帝认为,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也是主要原因。

  所以,这次自己不如就派了有能力的仕官前去,到时若是治理好了,也可让那群出不了政绩,却怨天尤人的官员们看看,是不是自己未尽全力。

  只是景康帝很快想到,知县是七品官阶,而林修撰如今已是从六品。所以,总不可能外放后品阶不升反降的吧,这又不是做了错事被贬出京的。

  如此一想,景康帝就有了迟疑。

  这时,有公公通传,三皇子殿下过来了。

  李祯今日是特地来上报石青县和长山县的进程的。

  都说有涝就有旱,继去年上半年的洪涝之后,下半年石青县和长山县又出现了连续两个多月的干旱。因灾情还在可控范围内,是以依照圣旨,常平仓给两地百姓借了粮食。

  此事当时是由三皇子督办的,所以接下来的半年,李祯都在关注着此事。

  这会儿他过来,正想说一说两地农人已准备撒谷种的事。

  只不过没等李祯说起,景康帝就先说了定胡知县遇匪身亡,以及自己有意让林修撰接替杜知县,可惜品阶不合适的事。

  “父皇,儿臣记得永宁知州一职不是还空着吗?”

  永宁知州?

  对哦,景康帝突然想起自汪又直告老后,永宁知州的位置一直都空着的事。如今永宁州的事务,都由通判及同知等属官兼顾,再想到永宁州正与定胡县相邻,是以景康帝当即有了决定。

  而三皇子,在离开御书房时,却听父皇说道,“若此人在地方上有卓越成就,日后倒可重用。”

  似自言自语,又似特地与他叮嘱一般。

  ……

  原本两日后便要贴出外放告示的吏部,却没有一点动静,这让等得心焦的人更加心焦了。

  像这种关系到日后仕途的事,不可能有不上心的人。林远秋也一样,只不过名单已到了圣上那儿,接下来大家除了等,怕也只能是等了。

  目送相公去上值后,钟钰柔就回到了房里,方才吃鱼片粥时她感觉还好,可这会儿不知怎地,竟有些反胃。

  经过这一年母亲的时常问询,钟钰柔自然明白,反胃很可能就是怀了孕。再想到自己这个月的癸水也未来,所以,她这是怀上了吧。

  想到这里,钟钰柔不禁有些激动。自己与相公成亲已有年余,可肚子却一直未有动静,要说不担心,那肯定是假的。

  不止是她自己,就连父亲母亲,也都替她操着心呢。

  钟钰柔心想,若此次自己真的怀上了,那么父母就能放下心里的大石头了。

  只是想到马上要外放的相公,钟钰柔准备怀孕这事暂时对谁都不说,否则自己说不定就要被留在京城养胎了。

  ……

  等到了第三日,吏部终于把外放告示贴了出来。

  而外放的官员们,这会儿也都拿到了各自的地方官员任职文书。

  林远秋接过,边打开边在心里默念“安州知府安州知府。”

  可等文书打开后,一眼扫去,只看到了“知”,并未看到有“府”字。

  然后林远秋又发现,安州府也没有了,有的则是“永宁州”三个字,还有就是“定胡县”。

  怎么会有两处地方?

  林远秋定睛细看,只见文书上头写着:景康三十五年,原翰林修撰林远秋外任永宁知州,另兼定胡知县一职,望尔勤勉政事,造福一方。

  永宁知州?兼定胡知县?

  林远秋纳闷,好好的自己怎么就被分到永宁州当知州去了呢,还有这兼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

第180章 其利断金

  任职文书上有赴任的日期,也就是官员到任的时间。若是没有写明,难保有些官员会磨磨蹭蹭的好久都不愿动身。

  之所以会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往年就有这样的官员,外放文书早已经下达了。可人家却以置办东西为由,几个月过去了,都还未启程呢。

  所以如今吏部在出具任职文书时,都会根据路途的远近,给出确切到任的时间。

  林远秋看了看自己的上任日子,四月二十六。现下已差不多二月底,也就是说,再接下来的两个月内,他必须到达上任的地方。

  虽对永宁州并不怎么熟悉,可大致在哪个方位,林远秋还是有数的。

  而一般像这种一路往北的地方,基本可以确定交通工具就是马车,所以提早一个多月出发,是必须的。

  由此可见,留给自己准备的时间,最多一个来月。

  不过,这会儿林远秋的心思并不在这些上。他还在纳闷为何自己会被突然换了地方呢。

  只是林远秋也知道,再是纳闷也无济于事,这儿可不是你心中有疑惑,就可以去质问领导的现代。

  在这边,除了无条件接受,要么就是提出辞官,否则别无他法。

  而林远秋,辞官是肯定不可能辞官的,否则当初他辛苦考入仕途做啥。

  所以,自己还是快做准备吧。

  毕竟先前他做的安州府功课,现在已是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