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这么多年,远秋的脾性周兴自然知晓。在他看来,远秋就是你对他好,他会对你更好的好小伙儿。

  这会儿钟锦安和钟锦华并没在家。

  林远秋知道是怎么回事,因着临近年关,京城各处都加强了巡逻,城门那边也一样。

  所以这几天,钟锦安与钟锦华守岗的时间要比平时多上了一倍。

  这样滴水成冰的大寒天,守在城楼上可不是一般的冷,何况还是一连好几个时辰。

  其实,对于岳父的为人处世,林远秋还是挺欣赏的。

  按理说,当初从伯府的分家所得,只要经营好了,维护一家人的生计是肯定没问题的。可岳父却为了给家里孩子搏一个好的未来,毅然决然奔赴了边塞。

  而如今,两个舅兄居然去当了小小的城楼守卫,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忠勇伯的孙子,而抹不开脸面。

  可以说,单是岳父和舅兄们这份坦然自若的心性,就让林远秋佩服不已了。

  确实,人生在世,哪能把自己的日子放在旁人的眼里过呢。只要无愧于心,想怎么做,该怎么做,那都是自己的事情。

  厨娘的做菜手艺很拿的出,鱼块先用油一块块煎了,再爆香姜蒜,然后加水,再盖上锅盖焖上一会儿,待汤汁收干,就可以起锅装碗了。

  就着这香气扑鼻的红烧鱼块,林远秋吃了两碗饭,直把钟荣乐的眯了眼。

  钟荣心想,待会儿得让妻子拿了赏钱给厨娘。

  因还没拿定主意,外放的事林远秋并未和家里人提起。只是在夜里上床睡觉时,他问了妻子,“钰柔,等三年期满后,相公去外放怎样?”

  外放?

  钟钰柔一愣,怎么好好的提起外放的事了。

  不过,钟钰柔也知道,相公这样说肯定有他的道理,遂答道,“官场上的事柔儿也不懂,反正自嫁给相公的那日,柔儿就已经想好了,都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所以不管相公去到哪里,柔儿都一定会跟着的。”

  一听自己成了鸡狗,林远秋伸手就去挠身边人的痒痒,“那柔儿说说看,你相公到底是鸡还是狗。”

  钟钰柔最是怕痒,顿时被挠的笑成了一团,忙连连求饶道,“柔儿错了柔儿错了,相公是马,是千里马……”

  ……

  原以为要不要外放的事,自己最起码得到年后才能考虑清楚。

  可等林远秋第二日去上值时,就看到几个同年围在一起,都在说着外放的事。原来丁德进和张清远,已在昨日,把请求外放的折子送到了方掌院那里。

  林远秋之所以惊讶,那是因为先前这两人,可没露出一丁点想外放的苗头。

  想起昨日老师与自己说的那些话,再想到丁德进祖父和父亲在朝中的任职,以及张清远那个担着太常寺少卿的岳父。

  林远秋心道,这两人的突然请求外放,十有八九就是想远离是非之地。

  所以,自己该做下决定了。

  等下值回到家,林远秋先去找了林三柱,对自己的爹,自然没啥好隐瞒的,林远秋很快把最近朝中发生的事说了,包括昨日老师与自己说的那些话,就连他因时常进宫,惹来同僚心生嫉妒的事,林远秋也没落下。

  林三柱听后半天没回过神,他看自家狗子每日脚步轻快,眉目放松的样子,一直都以为这个差事当的很舒心呢。

  没想到那些人,自己没本事居然还眼红他家狗子。

  呸,真是太不要脸了。

  林三柱很快做了决定,自己虽不懂政务,可皇子们抢皇位有多凶,他还是听说过的,“狗子,听你老师的,咱就外放好了,秦大人当官多年,知晓的事肯定比咱们多,听他的一准没错,别到时神仙打架,小鬼跟着遭殃。”

  阿呸,阿呸呸呸!林三柱伸手朝自己嘴巴“啪”地就是一巴掌,“呸,我家狗子才不是小鬼哩!”

  ……

  林家还跟先前一样,凡是家里的大事,一家人都会坐在一起商量。

  是以等父子俩很快去了老林头房里后,过了一会儿,林大柱林二柱,还有林远枫他们,以及聚在一起做绣活的家中女眷,都被喊了过来。

  就连周子旭和王文昌也没落下。

  见人都到齐,吴氏便让婆子丫鬟们都退了下去。

  此时的吴氏和老林头,心还怦怦直跳呢。

  方才林远秋并没隐瞒,直接把与林三柱说的话也同样说给了爷奶听。

  老林头立马明白了这些话的意思,是以他和林三柱一样的想法,也是十分赞成外放的,“远秋啊,咱家一无权势二无背景,真要是出了啥事,届时你连个帮手都没有,所以咱们还是听秦大人的,外放好了,等这波风头过去,到时咱们再回京也是一样的。”

  “你爷说得对!”吴氏连连点头。

  随后她又开口道,“远秋,秦大人说的那些话,咱们几个知道就成了,其他家里人就不与他们说了。”

  “对对对!”

  老林头忙也说道,“秦大人是为了咱家好,才说了这番掏心窝子的话,咱们可不能害了人家。”

  虽然相信自家孩子,可老林头也知道人多口杂,小心无大错的道理。

  林远秋点头,对于爷奶的明智,他一直都是有认知的。在大事上,自家爷奶从来没有糊涂的时候。

  突然而来的外放打算,让大家都摸不着头脑。

  这里面只有钟钰柔没有惊讶,因为昨夜相公就与他说了此事。

  虽老师的话不能说与大家听,可把当前的朝中局势给家里人分析一遍,自是没问题的。

  林远秋把最近发生的事说了,包括何尚书与李御史两家被流放的事。

  这番话,直把林大柱和林二柱,还有林远枫他们,以及家里的一众女眷,都听的紧张了起来。

  林远柏忍不住说道,“流放罪臣的那日,我和三哥也过去看了,老的老小的小,全用麻绳绑成一长串,看着有一两百人呢。”

  林远槐点头,“那些押解的差役,手里还有鞭子拿着,想来那些犯人怕是日子不好过吧。”

  路上若是走不快的话,说不得那细鞭子就落到身上了。

  一听这话,周氏头一个表态,“远秋啊,大伯娘还是那句话,你让做啥大伯娘就做啥,全听你的!”

  “对,远秋,大伯也是这个意思,都听你的。”

  林二柱和刘氏异口同声,“我们二房也都听远秋的。”

  随后,林远枫林远松,林远槐和林远柏,还有高翠、秦荷花,以及王云香和丁菊,都纷纷说了自己的意思,那就是“远秋你看着办就成!”

  而这一幕幕,落在钟钰柔的眼里,脑袋里突然蹦出一句她爹常说的“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不对,这应该是“全家同心其利断金”了吧。

  见家里人一副立马就跟自己外放的模样,林远秋笑道,“爷,奶,孙儿已经打算好了,若是外放,只孙儿和钰柔离京赴任就成,其他人依旧待在京城。”

  林三柱一听不干了,“不成,爹肯定要跟着狗子的!”

  好嘛,一着急,居然把“狗子”给喊出来了。

  冯氏也一样,“娘也要跟着狗子的。”

  狗子?

  钟钰柔呆愣,很快她就想起,昨晚自己因为说了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而被相公“收拾”的事。

  小孙子外放,老林头和吴氏自然也是担心的。这当官与先前在外念书可不一样,总觉得自己跟在身边才能放心。

  林远秋无法,想着离外放还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到时再说这些也不迟。

  不过,请求外放的折子,林远秋准备今晚就写好,然后明日一早就送到掌院那里去。

  听老师的意思,按正常流程,外放的官缺安排,得按先来后到。

  至于不正常的流程,那就得拼实力、看背景,若是这些都具备,想谋一份肥缺自然不是问题。

  ……

第176章 四宝斋攒画

  等林远秋把请外放的折子交给方掌院时,方掌院呆愣半响后才回过了神。

  外放,林修撰居然请外放,他没听错吧。

  说来,翰林院里哪个不羡慕林修撰能得了圣上的青睐啊。

  在方掌院看来,若林修撰能保持住这样的好势头,那么等三年期满,往上升一级甚至两级的可能性都是有的。

  如此大好的前景,没想到林修撰竟然请了外放。

  所以,这人是不是傻啊。

  方掌院看着眼前虽衣着臃肿,却依旧高挺俊秀的年轻人,表示自己实在想不通。

  林远秋自然不知方掌院的心中所想,此时的他,从把折子递出去的那一刻起,心中的纠结就全然消失了。

  既然已成了定局,那么接下来自己该做的,就是好好筹备了。

  不管哪个朝代,都有重京官轻外官的风气。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不单单是京官接近中枢,容易得到提升的缘故。

  最主要还是因为地方官要担的责任重,日常事务又多,且若有失误,那么考评不过关的你,想要再有往上升的机会,就有些难度了。

  这就是很多京官都不愿到地方任职的原因,哪怕外放就等于升官,吸引力还是不大。

  可眼下情况却是不同。

  昨日林远秋特地去藏书楼借了相关的资料翻看,发现景瑞三十五年和景盛二十四年,就有不少京官请求外放,而这两个时期,正是诸王夺适最为激烈的时候。

  所以,林远秋能够确定,接下来请外放的官员肯定还有不少。

  人多了,自然竞争也多。

  是以到时自己会被安排到哪里,还真说不准。

  不过,有一点林远秋是可以肯定的,自己一个从六品的京官,加之又是一甲的状元,且在翰林院已待够了三年,所以,无论如何都不会外放成一名七品知县的。

  至于届时到底是知府,还是一个直隶州的知州,那就要看自己的运气了。

  与林远秋的淡定从容不同,杨砚几人一听林修撰递交了请外放的折子,简直不敢相信,他们没听错吧,居然会有这么好的事情?

  等跑到方掌院那儿确认过后,一个个脸上虽看不出什么,可心里却早已乐开了花。

  这实在是太好了。

  这样,他们就又有在圣上面前露脸的机会了。

  于是,神清气爽的杨砚几个,再见到林远秋时,一改先前的冷眉以对,都会友善的打招呼了,那满脸带笑的热情模样,就跟他乡遇了故知一般。

  ……

  与去年一样,官员的年假从年三十这日开始,等再开印,就得是正月初七了。

  而秦遇这边,除夕一早就乘着马车去了一趟吏部尚书家。秦遇与黄大人是当年的同榜进士,算是老同年了。

  不出意外的话,这会儿自己弟子的外放折子已到了吏部那里。所以这辈子还从未走过人情的秦遇,准备厚脸皮一回。

  看了看一旁装着吉祥如意饼的食盒,再想想那香糯甜口的滋味,秦遇觉得,此行定然会有收获才是。

  ……

  小娃儿就是这样,只要是好玩的事物,他们可以记上一整年。

  这不,好不容易盼到了除夕,那心心念念的灯笼终于又可以制做起来了。

  至于捆扎灯笼骨架的细竹条,早在半个月前,林大柱就去铺子里买了来。一起买回来的还有糊灯笼的大红宣纸。

  于是,才吃了年夜饭,聚在一起守岁的林家人,就没有一个是空闲着的。

  除冯氏为首的十来个女眷依旧做着绣活,以及吴氏在一旁帮着分丝线外。其他人都加入到了做灯笼中来。林大柱林二柱,和林远枫林远松,四人拿着细竹条和细铁丝搭着灯笼架子。

  老林头与去年一样,用米汤把一张张大红宣纸糊到了灯笼上。

  一起糊灯笼的除了林三柱,还有林远槐和林远柏。

  而家里的孩子们,在他们小叔叔的带领下,一个个手握毛笔,正兴致勃勃地往糊了纸的灯笼上画着画儿呢。

  未免画的一团糟,林远秋只让婉雪墨俊他们挑简单一些的画。

  至于几个还没到拿毛笔岁数的小娃儿,则围着哥哥姐姐画好的灯笼,左瞅瞅右看看,嘴里不时来上一句,“好看!”“真好看。”“太好看了。”

  有了灯笼自然离不开灯谜。

  此时的周子旭和王文昌,正笔翰如流,用簪花小楷把一则则谜语写到了纸笺上,为不久的上元节做着猜灯谜活动的准备。

  除夕夜,正是阖家团聚的日子,除小红小菊,还有平安各自都回了爹娘那里吃团圆饭以外,吴氏还给家里的一众婆子赏了一桌席面,好让她们在后罩房开开心心过个年。

  窗外传来沙沙声,这是又开始下雪了吧。

  吴氏放下手里的线团,抬头朝屋里忙碌的家人们看去,只见个个脸上带笑,都如吃了蜜一般。

  可不就是吃了蜜嘛,今年墨林轩可是挣了不少银子呢。

  吴氏是怎么都想不明白,就这么简简单单的花样,居然会有这么多人喜欢。

  还有林记,单是这个腊月,就卖了一百多两银子。

  想不到铺子里的腌鸡肉比腌兔肉还要畅销。

  说起来,还多亏了小孙子的好秘方,他们家加了甘草的腌鸡肉和腌兔肉,旁人再怎样学着做,都出不了咸中带甜的好味道来。

  对了,吴氏一拍脑袋,自己差点把给每房发银子的事忘了。

  想到就做,吴氏也不耽搁,起身就去了自己房里,而后,捧了一只木匣子就过来了。

  一年才给上一回,吴氏也不小气,何况这些银子本就是大家辛苦挣来的。

  于是,等头一个打开红封的周氏,看到里头居然是一张六十两的银票后,嘴角立马咧到了耳朵根。

  刘氏和冯氏的红封里面,也是六十两银票一张。而像高翠几个,正好是她们婆婆的一半,每人三十两。对于常帮着做绣品的春燕和春草,吴氏也没落下,一人给了十两。

  看到太祖母给祖母还有娘亲发了红包,小娃儿们哪里还管灯笼不灯笼的,都一窝蜂的往吴氏身边挤,嘴里更是“太祖母太祖母”的叫个不停。

  吴氏乐得见牙不见眼,当即豪气的一把打开木匣子,然后给曾孙、曾孙女发起压岁钱来。

  这一回,吴氏可是打了十两银子的银花生、银如意呢,给娃儿们当压岁钱尽够了。

  ……

  日子如流水,感觉才过了上元节,就很快来到了三月。

  等到了月底的时候,王文昌和春草就收拾了行李,他俩准备带着元儿回周善县去了。

  虽离着乡试还有五个来月的时间,可京城与周善县相隔千里,早一些启程,届时才不会仓促。

  王文昌拱手,朝林远秋躬身道,“多谢舅兄悉心教导。”

  这句谢,王文昌是发自内心的。且在他的心里,舅兄于他,已与师生无异了。

  钟钰柔往春草手里塞了一个荷包,“这是你哥给你的。”

  “多谢哥哥嫂嫂。”春草眼里滚着泪花,一副马上就要开哭的模样。

  钟钰柔知道小姑子这是舍不得与家人分开呢,忙笑着安抚,“有啥可哭的,等姑爷中了举,不是马上又能过来京城了,明年还要参加春闱呢。”

  原本心里不舍的冯氏,在听到儿媳妇的话后,忍不住连连点头,“对对对,等文昌考过了乡试,你们三个可不又得回京城来了吗。”

  春草一听,发觉确实如此,于是心里的难过便少了许多。

  只不过等她上了船,看到嫂子给的荷包里居然是一张一百两的银票后,春草忍不住捂嘴哭了起来。

  打小哥哥就宠着自己跟姐姐,而如今她已是当娘的人了,可哥哥的宠爱并未减弱半分。

  春草心想,自己上辈子定是修了大德,才会让老天爷派了一个这么好的哥哥给她。

  ……

  虽已递交了外放折子,可林远秋并未像其他

  人那样,心思已不在当值上了。

  有始有终,切记不可东山望着南山高,便是林远秋对自己的做事时的态度要求。

  林远秋已经想好了,他准备在外放之前,一定得把自己手头上的这套纪传史修编完成。

  与此同时,林远秋也增加了每月卖画的数量。为了避免被人钻了空子,等到了地方上后,林远秋就准备暂停了卖画的事。

  是以,在此之前,他得尽量多卖些画作,好多存一些银子在口袋。

  反正林远秋还是那句话,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林三柱自然明白儿子的意思,对于多攒银子的事,他肯定是举双手支持的。

  都说穷家富路,在林三柱看来,出门在外,若没银子傍身,那么就会束手束脚的耽误了事儿。

  ……

  四宝斋里。

  待朱掌柜看到此次拿过来的画作,居然比先前要多上好几倍后,一时还有些呆愣。他记得之前两家可是特地定了每个月的数量的,怎么这会儿却送了这么多过来?

  只是没等朱掌柜问出心中的疑惑,林三柱接下来的一句话,就让朱掌柜仿佛掉到了冰窟窿里。

  啥叫等到了明年就不再送画过来了,这这这话也太吓人了吧。

  这几年,因着桃源山人的这些画作,他们四宝斋说是挣得盆满钵满都不为过。要是突然没了这宗生意,哎呦,朱掌柜简直都不敢去多想。

  对方的失落,看在林三柱眼里,就等于是自家狗子的非常吃香了。

  所以当事人的爹,林三柱此刻心中的自豪,好比那护城河水,满满当当的从来不会有干涸的时候。

  不过对方再是不舍也没用,狗子明年就要离开京城了,肯定是供不了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