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每次大船经过河流交汇处时,江水都湍急的厉害,老林头是真的担心人站在甲板上,会不小心掉到河里去。

  所以有些时候不但孩子们被管束在船仓,就连几个大人,老林头也是时时提醒。

  大柱几兄弟也是极为孝顺的,常常是老爹说啥就是啥,不但自己尽量少往甲板上去,也盯紧家里的其他人。特别在亲眼看到真有人不小心掉到水里后,更是时刻提着心了。

  好在那名落水的很快被船工捞了上来,不然哪还有命在啊。

  而周氏刘氏和冯氏,以及高翠几个,对了,还有春草,她们压根就没有在船上闲逛的念头,这四周都是江水,有啥好看的,有这个时间,她们还不如多做点绣活,也好给家里多挣些银钱。

  在出门前,吴氏就说了等到了京城后,家里也开始像其他大户人家一样按月给发月银的事,大人小孩都有。

  至于每人发多少,到时就看绣品的收入,要是还不错的话,那咱们就定的高一点,比如大人每月一两,小娃儿每人给发二百文。

  吴氏的话,可把三个儿媳、四个孙媳激动的不行,不是激动每个月有多少月银可拿,而是对京城生活的向往和充满了信心。

  所以在船上这几日,周氏她们的心思都花在了针线上,几人都想着多做一些绣品出来,这样等到了京城后,家里马上就能经营起绣品的买卖来了。

  不说周氏几个,就是林大柱他们也是这样的想法。要不是现下还在船上,没场地没木材的,否则他们早拿出刨子和锯子,开工做起书签木片了。

  说到书签木片,幸好这次出门时,把家里做好的那些都带上了,这样等绣好了花样,就可以把木片包在绣布里,直接做出书签的成品了。

  也不知是人参的功效,还是上船之前吃了防晕船药的缘故,在船上的这几日,吴氏并没有不适应的地方。

  看到儿媳孙媳忙着手上的针线,吴氏也没干坐着,而是在一旁帮着分起了绣线来。且在看到儿子孙子都空闲着后,吴氏也让他们一起帮着分起了绣线。

  反正待在船舱里也没旁人瞧见,再说分绣线的活儿又没规定单是女人家做的。

  大人们在忙碌,小孩子们也没闲着。

  虽只有八岁,可林婉清已很有大姐姐的样儿了。

  为了能让弟弟妹妹们在船舱里待的住,小姑娘从自己的樟木箱里拿出纸笔,然后开始教弟弟妹妹们画鱼、画鸡、还有画小兔子,只要能想到的,全被林婉清教了个遍,虽然画的兔子看着就跟老鼠差不多,却半点没影响小姑娘越来越高涨的热情。

  而林墨宣几个,对大姐姐的话自是听的,学起画来更是特别的认真。他们可都记得太祖母房里那张画着许多房子的图画呢,那可是小叔叔画的。

  在几个孩子的眼里,再没有比小叔叔更厉害的人了。

  看到侄子侄女们一笔一划的十分投入,林远秋心下便有了决定,他准备以后凡有空闲的时候,就多教教家里几个孩子画画。

  时下好多大户人家,都会专门请了画师教家中子弟学画,自己正好有作画的本事,大可以也给孩子们教上一教。

  官船不用一路停靠,速度自然要比普通客船快上不少。等船儿转舵进入涿州,再行了半日,就到了通州码头。

  下了船后,林远秋并未急着雇车马让大家往京城赶。

  现下已快酉时,这会儿就算到了京城,肯定城门都关了,在林远秋看来,与其临时在城门外找住的地方,还不如直接先在这边找客栈住下,等好好休整上一晚后,明早再雇马车回京,岂不更加顺当。

  对于小孙子的安排,老林头自然没有异议,只让林远秋就近找家客栈就成。

  这样,明早他们雇马车也能方便一些,因为码头这边,就有好几家车行开着呢。

  林远秋点头应下,最后找了离码头不远的云来客栈住下,这家客栈先前他和周子旭住过,在安全上肯定是没问题的。

  出门在外,自身安全自然是首先要考虑的,码头这边虽然出行方便,可鱼龙混杂,自己多注意着些,肯定是不会错的。

  说到安全,其实住在驿站才是最好的选择,只不过这边离驿站还有不少的路程,还有就是自己这么一大家子,若去了驿站,怕是没有这么多房间安排给他。

  想到明日还要早起,吃过晚饭后,大家就各自回了房准备休息。在船上一连这么多天,总感觉都没好好睡上一回,所以这会儿众人的想法就是,今晚一定得在大床上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觉。

  可只要一想到,明日就能住进已想像了几百遍的宽敞大宅院,今晚能睡着觉的恐怕没有几个,只除了身旁的小娃儿,打着小呼噜睡得正香。

  于是,等第二日大家下楼吃早饭时,差不多都是顶着黑眼圈的。

  林三柱先领着大哥二哥,还有林远枫几个去车行把马车雇上,省得待会儿雇车的人多了起来,自家一时雇不上这么多车马。

  客栈门口早有靠替人扛行李讨生活的人蹲着,只需喊上一声,就立马有七八个跑了过来,许是先前自己也做过这样的活儿,是以每到这个时候,只要他们不乱开工钱,林三柱都不会有与这些苦力讨价还价的时候。

  等一只只箱笼装上了车,一家人就坐上了去往京城的马车。

  比起婉清他们,墨晟,墨晨,还有婉瑜总归要小上不少,这会儿他们三个,还趴在娘亲怀里睡的迷糊呢。

  通州离京城只四十多里地,是以辰时刚过,一行人就到了京城。

  待马车进了城,各种叫卖声便不绝于耳,再看吴氏她们,早已掀开车帘,忍不住打量起城中的热闹景象了。

  显然这些马车夫都是来惯了京城的,对这边并不陌生,听到雇主报出的具体位置,就驾着马车很快来到了南锣鼓巷。

  等一众人下了马车,当下就被近在眼前的朱漆大门,以及雕刻精美的门楣和门框所吸引。

  这这这也太好看了吧。

  门房老张头这几日都留意着院门外呢,是以在听到墙外有马蹄声后,立马打开角门探出头来,见门外有这么多人站着,老张头先是一愣,很快他便看到公子就在其中,所以这是老太爷他们过来了。

  老张头忙快步迎上前,躬身道,“小的给老太爷老太太,还有老爷太太们请安了!”

  头一次被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人恭敬行礼,老林头和吴氏多少有些不习惯,林大柱几个亦是如此。

  不过大家都知道这是规矩,所以也没摆着手说不必了云云。

  几个车夫帮着把行李卸下了车,然后收了林三柱给结算的车钱后,就驾车离开了。

  很想进宅子一看究竟的林远枫几人也没耽搁,卷起衣袖后就抬起箱笼往院子里搬。

  老张头忙跑去把中门打开,这可是老太爷老太太头一回进宅院呢,开了大门迎接是必须的。

  林三柱见了暗自点头,对老张头的做法表示了认同。

  而这边,抬着箱笼快步跨进院子的林远柏和林远槐,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刻着如意花纹的大影壁墙。两人没停下脚步,待转过影壁墙后,就觉得眼睛有些看不过来了,回想了脑中的那幅宅院图,所以这里应该就是前院没错了,只见正房三间,两旁耳房,然后是东西两间厢房。

  再看那些雕花门窗、檐下屋廊,还有紧挨着檐廊的小花圃,花圃里则种着好些不知名的花,红的粉的,紫的白的,煞是好看。

  “三哥,咱俩抬快些。”眼前的美景,让林远柏迫不及待想去看看自己的小院长啥样了。

  至于小院的位置,林远柏已看过无数遍五弟画的宅院图,自然清楚记得自己的小院就事第三进院子的西跨院。

  两人不愧是打小一起长大的,林远槐很快明白了四弟的意思,他也很想去看看自己的东跨院呢,于是堂兄弟两个一拍即合,很快抬着大箱笼跑出了飞一样的速度。

  紧随其后的林远枫和林远松,还没明白怎么好好的三弟和四弟就跑起来了,却听身后传来小孩子们连连的惊喜声:

  “哇,大姐,咱们的新家好漂亮啊!”

  这是林墨宣的声音。

  然后是林婉莹的,“大姐,这些花可真好看!”

  还有林墨昊的,“你们快看,这只水缸里还有红色的小鱼哩!”

  而踮起脚尖还没水缸高的林婉雪有些着急,“雪儿要看,雪儿要看小鱼。”

  周氏和两个妯娌正目不暇接呢,听到小孙女的叫喊声后,忙三步并作两步跑过来安慰,“来来来,奶抱着乖囡囡看鱼!”

  而这边,林三柱领着满脸喜色的吴氏和老林头往抄手游廊走去。

  “爹,娘,儿子这就带您俩看看住处去。”

  朝晖堂就在第二进院落,有正房三间,两边还有紧挨着的耳房。而且朝晖堂三个字,还是林远秋特地起的,朝晖有功德兼隆之意,有着非常好的寓意在里面呢。

  王文昌还是前不久才听媳妇说了大宅子的事,原本他以为顶多是间三进院落,真没想到居然有这么大。

  ……

第156章 新家

  听到小叔叔说这漂亮的鱼叫金鱼后,原本围着花儿打转的林婉清和林婉莹,忙围到了鱼缸边上。

  包括走路还不太稳当的三个小的,也都迈着小短腿,晃晃悠悠往鱼缸这边来。

  见状,高翠和秦荷花,还有周氏,忙分别把他们抱起,然后走至鱼缸前,好让他们能看到缸里的鱼儿。

  而刘氏和冯氏,在听到“金鱼”两个字后,忍不住往大陶缸里看了又看,只见那游动的几天小鱼,身上金黄色的鳞片闪闪发亮,果真就如金子一般。还有身后那一摇一摆的大尾巴,仿佛一把展开的折扇,好看极了。

  养这几尾金鱼,其实还是几个泥瓦匠给提的建议,也就是帮着修缮宅子的那几个。

  这几人常帮大户人家修缮或建造屋宅,见过的世面也多,是以看到前院有个大瓷缸后,当下就给出了养金鱼的建议。

  几个泥瓦匠,还把他们从风水师那儿听来的话,也学给了林远秋听,“金鱼寓意金玉满堂,有年年有余之意,公子偌大的院宅,合该养上几尾才是。”

  其实,对《易经》早已滚瓜烂熟的林远秋,自然也是懂一些风水的。

  都说鱼生财,水镇宅,有鱼有水福自来。

  原本看到这只大瓷缸,林远秋就有在前院种上一缸荷花的打算,若是再往荷缸里再养上几条金鱼,也算相得益彰了。

  这样想着,林远秋就采纳了泥瓦匠的建议。

  不过这个时候的金鱼可不便宜,等林远秋过去一问过价格,居然要四十两银子一条后,就立马改了主意,那三百文一条的草金鱼不是也挺好看,且比起娇贵的金鱼,草金鱼可要好养了许多,于是林远秋一口气买了六条回来。

  别看只是草金鱼,因着旁的地方难得有卖,是以见到过的人也不多。

  就比如王文昌,先前他只在画中看到过,像这种活的,他也是今日头一回见到。

  至于周氏她们,就更加没有看到的可能了。

  所以这会儿大家围着鱼缸,一时都没能挪开步去。

  不过,这样的观鱼场面,很快就被后院传来的几声高呼给打断了。

  就连带着爹娘正走在抄手游廊上的林三柱,也被惊的停下了脚步。

  众人诧异,这是咋回事?

  没等这边诧异完,就听有“嗒嗒嗒”的脚步声,由远而近从抄手游廊传了过来。

  大家忙走过去想看个究竟,然后就看到,游廊上一前一后跑了两个人过来,而这两人,正是先前抬行李去后院的林远柏和林远槐。

  林远槐是跑在前头的那个,虽离着还有些距离,可他边跑边嘴角上扬的模样,大家都看的一清二楚。

  同在游廊上的老林头和吴氏,还有林三柱,正想询问啥事这么开心呢,就听林远槐满脸是笑道,“爷,奶,三叔,我的小院子可真好看,嘿嘿。”

  一听是因为院子好看才乐成这副傻样的,老林头和吴氏心下好笑,这孩子,害他们以为在后院看到啥了呢。

  不过,这院子到底是有多好看,才能把人开心成这样啊。

  想到这里,老林头和吴氏也没耽搁,提脚继续往前走,心里对他们的朝晖堂有了更多的期盼。

  而跑出游廊的林远槐,在看到围着鱼缸的一群小娃儿后,突然就想起方才自己看到的秋千,便兴奋道,“婉清婉莹,墨宣墨昊,三叔院子里可有一挂大秋千呢,你们要不要过去玩?”

  大秋千?

  大秋千!!!

  “哇,我要去我要去!”反应迅速的林墨宣头一个跳了出来。

  再之后是五岁的林墨昊,小家伙一听有秋千玩,只差乐的一蹦三尺高了,“我也要去我也要去!”

  林婉清和林婉莹齐齐走上前,异口同声道,“三叔,我们也要玩秋千!”

  看到哥哥姐姐们都说要去玩秋千,这下周氏怀里的林婉雪有些急了,左摇右晃的想要下地。

  周氏忙把她放到地上,小姑娘才站稳呢,就小炮弹似的往林远槐那边冲,“爹爹爹爹,雪儿也要玩秋千!”

  林远槐蹲身一把把闺女抱起,宠溺道,“都去都去,雪儿和哥哥姐姐们一起玩,不过,得等爹爹和四叔先把外头的行李搬进来,咱们再去玩好不好?”

  “好!”小姑娘点头如捣蒜。

  其他几个也是连连点头,表示三叔四叔你们快些去搬行李吧。

  想起刚刚几个小家伙听到秋千时的两眼放光,林远柏清了清嗓子,然后装作无意道,“对,先去抬行李,四叔院子里还有一架滑梯呢。”

  啥?滑梯!!!

  一听这话,几个小的哪里还等得了行李搬好之后再去,忙都转身把各自的娘亲一拖,就迫不及待地往后院去了。

  林远柏和林远槐:“……”

  与此同时,老林头和吴氏也在小儿子的带领下,到了他们的朝晖堂。

  这是第二进院子的正房,共有三间,一头一尾还有两间耳房。

  正房东头这间是卧房,中间则是厅堂,看到厅堂里的三张大圆桌,老林头便明白,这里应该是以后全家人吃饭的地方。

  而西头这间,还跟先前在小高山村一样,里面摆着不少凳椅。还有吃茶的桌子,这是家里人聊天说话,商量事情的地儿。

  林三柱打开卧室里的两只大箱笼,指给吴氏看,“娘,被褥枕头都在箱子里。”

  “对了,娘,儿子帮您把被褥抱出去晒晒。”

  说着,林三柱就把被子和枕头从木箱里抱了出来,然后晾到檐廊的扶手上,两只枕头也一样,先搬出凳子,然后把枕头放在凳子上。

  虽这些被褥都是全新的,可放在箱子里已有三、四个月,难免会有些潮气,总要晒过之后盖着才放心一些。

  看到三儿子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吴氏心里犹如喝下一大碗蜜水,舒服又舒心,他家三娃可真真贴心啊。

  因着在家时,大家就对着“宅院图”看了无数遍,对自己的住处自然早就了如指掌,所以这会儿,他们只要把行李搬到自己的住处,就可以很愉快的开始收拾了。

  可不就是很愉快嘛,宽大明亮的房间,漂亮结实的家具,再打开箱子一看,乖乖,连被褥都是现成的。

  再看屋外,各式各样的花,地上铺着带花纹的方砖,院里还有雕刻精美的石桌石凳摆着,到时坐在上头做绣活,肯定舒适又惬意。

  周氏几个心想,这样的好日子,就是拿个神仙给她们当当,她们肯定都不乐意换。

  而看到府里终于热闹起来的张妈,走路都带着节奏,方才公子说了,时间仓促,今日的中午饭,就让酒楼送了席面过来,她只要把饭给闷上就成。

  还有,方才自己已拜见过老太爷老太太、老爷太太们了,张妈觉得,往后只要自己好好做活,日子过得肯定不会差,因为自家这些主子,看着都不是难相处的。

  林远秋的住房在第三进院子的西厢房里,与爹娘的东厢房正好面对面。三间房,一间睡觉,一间当书房,还有一间是厅堂,一个人住得这么大,实在惬意。

  至于王文昌和春草小夫妻俩,林三柱安排他们住到了客房,那边临着花园,是个读书习文的好地方。

  原本林三柱是想让女儿女婿和自己住在东厢的,可一想,这样住着先不说方不方便,怕是女婿也会觉得不自在。

  林三柱准备过几日就去牙行寻一寻房子,要是有合适的就先替女婿买下。这样的话,若哪天小两口想搬出去单住了,也方便。

  ……

  离假期结束还有十来天。

  林远秋并没有提早销假,去翰林院报到的打算。以后有的是当值的时候,不相差这一时半会儿。

  他准备趁着这几日有空,先把家里的事安排妥当了,不然等自己上了值,早出晚归的,怕是除了休沐,就没什么空闲的时间了。

  ……

第157章 婆媳相处

  在船上的十几天时间里,冯氏她们就做了不少书签出来,加之定下要搬到京城后,还有一批绣活就没再送到高掌柜那里了,所以到目前为止,成品书签已有二百多支。也所以,林远秋就想着,要不要把做好的书签拿到墨林轩去试卖看看。

  如今家里有店铺两间,其中一间买下来后就赁了出去。

  之所以会想到把书签放在墨林轩去卖,也是因为那条街上不但有书肆,还有卖画纸的店铺,有这样的同类商品卖着,肯定会把书签的生意带动起来。

  听林远秋这就准备把绣活买卖做起来后,在场众人是既兴奋又担心。

  会兴奋,自然是因为要开始挣银子了,有了银钱才能保证全家人在这里衣食无忧。

  至于担心,当然是怕绣品会卖不出去。以前把绣品送到高掌柜那里就啥事不用管了,没有经营上的风险。

  可这次是直接在自家铺子出售的,就有了会砸在手里的忧心。

  再想到这里可是京城,总感觉啥啥都与镇上不同一些,有些担心自家这样的绣品,会入不了那些读书人的眼。

  冯氏把这样的担心说了,周氏和刘氏,还有高翠几个,也都频频点头,表示她们心里也有这样的顾虑。

  “这事有啥可忧心的,都说万事开头难,可咱们这些绣品在镇上和县城都一直卖的不错,有了这样的好头开着,京城书生哪怕再是挑剔,也总会有喜欢的人,咱们要求也别太高,只要有人买,慢慢的生意就一定能做起来。”

  对于书签买卖,林三柱是很有信心的。特别是整套的那种,先前在镇上时,好些人为了凑齐全套,差不多每天都会去高掌柜那儿转上一趟,生怕会错过上新货的时候。

  而这样的现象一持续就是好几年。

  这次因着要搬家京城,和高掌柜说了往后不再供货后,那高掌柜的东家还十分不舍呢。就像那东家说的,他家也不是找不到新的供货方,而是绣品花样决定着销路,这些年,其他书肆里的书签之所以都仿照着你们家的来,就是因为用他们自己花样绣出来的绣品,买的人并不多。

  听了林三柱的话,屋里众人,特别是周氏刘氏和冯氏,提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一些。

  家里绣活的生意最早就是小叔子(夫君)起的头,所以小叔子(夫君)的话肯定是不会错的。

  最后老林头总结,“咱们也别心急,做买卖哪有一口就能吃成一个大胖子的,还是慢慢来吧。”

  这样的谈话林远秋并没有参与,因为他觉得在做买卖上,自己父亲的脑袋瓜子绝对比他强。

  另外就是,既然大家一起生活,那么家庭责任就必须由大家承担起来,这样才会有参与感,同样也会有责任心。

  说好了生意上的事,接下来自然是家里的安排了。

  首先就是家务上的安排,比如洗衣做饭的事,原先就林远秋和林三柱两个主子,有张妈一个人就可以了。

  现如今多出几十口人,再让她一人洗衣做饭自然说不过去,也肯定忙不过来。

  听到小孙子说了要给家里添仆人的话,吴氏忙摇头:

  “这有啥,往后灶上的事依旧奶来做,如今多了张妈,再让你爷帮着烧火,烧饭的事肯定能忙的过来。至于洗衣裳啥的,还是各房洗自己的。先前在村上时,咱家不就这样安排的吗?”

  方才自己可是问过小孙子了,就刚刚他们吃的这顿席面,得要十六两银子呢。

  这么多银子,要是自己买菜煮的话,最起码能吃上十天半个月。

  不过吴氏也知道,今日也是太过临时,才会去酒楼叫菜,往后尽量自家做着吃。

  老娘的这番话,林三柱自然不认同,“娘,这哪能一样啊,先前远秋还念书,如今可不同,要是让旁人知晓林状元的爷奶做着一大家子的饭,说不定会被御史告到圣上那儿去,说咱远秋不孝呢。”

  吴氏一听不干了,“是娘自己乐意做的饭,关远秋啥事啊?”

  “娘,旁人哪里知晓是不是您自己乐意的,咱们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儿子觉着还是注意一些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