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说看,这远秋小子的脑袋到底是咋长的啊,这也太厉害了吧!”

  有林氏族人一听,立马不乐意了,“啥小子小子的,官差大人都喊远秋老爷呢,难道你张枇杷比官府还威风!”

  那个叫张枇杷的中年汉子一听,忙捂住了嘴,他哪里敢跟官府比威风啊,自己这不是叫顺嘴了嘛。

  再说老林头这边,一家人还是决定到院外头瞧瞧去,别到时真是送喜报的官差过来,自家可就怠慢了。

  只是几人才走到前院,就听院门处有“笃笃笃”的敲门声传来。

  没等院内人开口询问,一道洪亮的嗓音就在院墙外头响起,“恭贺贵府林远秋林老爷喜中乡试桂榜第一十六名!”

  ……

  这一日的小高山村,自是前所未有的热闹。

  等报喜官差离开后,上门道贺的村民就没停歇过。

  听人说,当上了举人老爷,就可以做官了。真要是这样,那可就了不得了,乖乖,他们小高山村竟然也出官老爷了。

  所以,此时还不好好巴结,要待何时。

  几个头发花白的族老更是激动的老泪纵横,没想到有生之年,他们还能看到林氏有如此风光的时候,这会儿就算让他们马上闭眼,也心甘情愿了。

  而林族长,已在安排明日开祠堂祭祖的事了,除了告知列祖列宗远秋考中了举人,还得把这样的大喜事记到族谱上去。

  吴氏给林大柱拿了银钱,让他快些去镇上买了好酒好菜回来,如此大的喜事,家里肯定要摆上几桌庆贺庆贺。

  还有糕饼果子,也得去多买些回来。照先前考中秀才那会儿的情形,明日肯定有不少道喜的客人过来。

  一听要去镇上买东西,林远柏动作迅速,很快就去马厩把马儿牵了出来。

  而林远槐和林远枫,则非常熟练的帮忙把车厢架上。

  家里的马车还是上个月买来的,这才一个月功夫,几个人已把马车驾的很顺手了。

  老林头亲自去了大房一趟,既然晚饭请了族长和族老他们,总不好不带上他大哥。

  照如今这情况,远秋日后走仕途的可能性很大。

  虽不知叔伯不睦的名声对远秋的前程有没有影响,可该防备的还是得防备起来才是。

  至于喊了之后,愿不愿意来是他们的事,自家只要不落人话柄就行。

  林金财怎么可能会不来呢,早在听到林远秋中举的那一刻,他就突然想通了。

  怎么说远秋都是他的侄孙,侄孙是举人老爷,他这个当大爷爷的走出去面上也有光不是。

  还有,考中了举人就有了当官的资格。等远秋做了官老爷,身边肯定需要亲信当帮手,比起远枫他们,自家的三个孙子可都是识文断字的,自然更适合跟在远秋身边。

  如此,文延他们也不必非得考出个名堂来,才算有出息了。

  相比起林金财的兴奋,金氏和张氏,还有许氏就要沮丧了许多。

  原本昨日二房错把竹节当成爆竹的事,让婆媳三人偷偷乐了一整天,心说二房的人可真会做白日梦,也不想想,那举人老爷随便是个人就能考上了的吗。

  可没想到,这才过了一晚,事情就来了个大变样,那送喜报的官差还真的来了。

  看到吴氏如今的风光,再想想两家越来越大的差距,金氏心里不是滋味。

  唉,自家啥时候也能有这样的风光啊。

  ……

  第二日。

  正如老林头和吴氏事先预料的那样,才至辰时,就开始有陆陆续续的客人过来了。

  高家是第一个过来道贺的,除了高翠爹娘,一起过来的还有高掌柜。

  书肆就开在几家私塾对面,高掌柜只要稍微一留心,就可以比旁人更早知晓横溪镇有谁中了桂榜的事。

  等听到林远秋中了榜,且名次还在靠前的位置后,高掌柜激动的心久久难以平静,为侄女,也为十年前自己的好眼力。

  吕家和沈家是一起过来的。

  春梅已是两个男娃儿的娘,许是生活如意的缘故,整个人看着面色红润,似乎比未嫁人之前还要好看一些。

  而春秀,已有了六个月的身孕,担心马车颠簸,原本沈仲想让她留在家里的。可娘家这样的大喜事,春秀哪里能忍住不往这边来。

  再说,她又不是娇养着长大的,身子骨皮实着呢。

  等王夫子一家过来没多久,城里的好些富户又派管家过来送礼了。许是得了上回的经验,众管家们也没多作停留,全都是把礼单一递,然后放下礼物就走的,这让林大柱他们根本来不及推辞。

  看着桌上放着的田契、房契,还有银两,以及布匹绸缎啥的,老林头只觉的头疼。想了想,还是让吴氏先收了起来,再过几日远秋就该回来了,到时看他怎么安排吧。

  ……

  按照帖子上的注明,凡参加鹿鸣宴的举子,须得统一着服,也就是青色圆领袍,这是举人的规制。

  时间太过仓促,临时做肯定不太可能。好在郡城就有好几家卖举人袍的衣坊,直接去那儿买就成。

  除了林远秋和周子旭,这次府学还有两名学子中了榜,一个是陈玉堂,另一个叫刘青安。

  同窗加上同年,相互之间自然多了走动。这两日,几人时常会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买衣服也是四人结伴一起去的。

  原本以为举人袍只有一种,可等林远秋几人到了衣坊,发现虽都是青色圆领长袍,可单在布料上,就分了七、八种。

  布料不同价格自然也不同,等问清价格后,林远秋直接挑了件最“实惠”的细棉布料子。

  说是实惠,其实也只是相对而言,因为这件不起眼的细棉布圆领长袍,也花了林远秋三两银子,而稍微贵一些的料子做的,那就得五两银子往上了。

  不是舍不得买贵的,而是压根没有必要。钱太难挣,他还是省着点花的好。

  何况林远秋又不是傻子,像这种明显趁机抬价的行为,他还是知道的。

  林远秋心想,这些衣坊跟衙门肯定有着联系吧,不然衙门也不会在帖子上,特地注明要穿着举人袍去赴鹿鸣宴了。

  见林远秋挑了细棉布的料子,周子旭也跟着选了件同样的。

  而陈玉堂和刘青安,也毫不犹豫买了细棉布的,他俩这次来郡城,身上带的银子本就不多,自然能省则省了。

  何况三两银子一件的衣衫,可一点都不便宜。

  ……

  作为本次乡试的解元,今日开席的鹿鸣诗,自然由丁德进领着几十位新科举子唱了。

  而林远秋和周子旭,也总算看到了这位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解元郎了。

  看着岁数要比他和周子旭略大上一些,中等身量,身上穿着的,正是与他们一样的青色圆领长袍,可林远秋知道,对方的这件,可比他们身上的要贵多了。

  除了这些,留给林远秋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对方眼中的疏离了。

  ……

第99章 鹿鸣宴(二)

  见此情形,原本也想与人攀谈几句的林远秋,就歇了上前的心思。

  对于解元不愿意多搭理人的举动,林远秋并没觉得有可指摘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子,特别像这种成绩优异之人,有自己的孤傲也很正常。

  林远秋记得前世读高中时,班里的学霸就是这样的,每天独来独往,平时话也不多,一门心思全都用在了学习上。

  所以等碰了壁的周子旭,还有陈玉堂他们回来时,林远秋正想说大约人家的性子就是如此,却听一旁的刘青安轻声说道,“许是以为咱们因着他的家世才特意逢迎与他吧。”

  家世?

  林远秋不解,难道丁解元家世不俗?

  周子旭也是一脸的纳闷,他和林兄也还是前不久才得知丁德进是乌静先生学生的事,至于其他的,就不清楚了。

  刘青安和陈玉堂也没隐瞒,等宴席结束回到客栈后,两人就把丁德进祖父是大理寺卿,父亲是庆州知府的事说了。

  还有,丁家祖籍就在郡府,因朝中有明文,即便祖父或父亲在京中为官,其子弟也必须返回原籍参加科考,这也是丁德进家住在京城,却要来这边考乡试的缘故。

  而周子旭,在听到对方的家世后,忍不住吐了吐舌头。

  凡举试之人,对官员的品阶和职务自是一清二楚的。

  大理寺卿,正三品京官,掌刑狱案件审理。而庆州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正四品官员。

  所以,人家丁德进可是妥妥的官家子弟,并且他祖父和父亲的官职还不低。

  林远秋终于明白,今晚席宴上,为何会有不少围着丁德进套近乎的举子了。

  官宦之家,且还是大儒乌静先生的学生,这么好的结交对象,对有志仕途的举子们来说,自然不愿错过了。

  说完了丁德进,陈玉堂和刘青安,顺带又说了乌静先生其他几个学生的情况。

  两人之所以会知道的这么清楚,还是这些年对乌静先生一直都有关注的缘故。

  至于为何关注,虽陈玉堂和刘青安没说,可想到三年前乌静先生来府学时众学子的“疯狂”,林远秋多少也能猜出些原因来,想来除了对乌静先生的仰慕,大概率还是对名师的渴望吧。

  林远秋摇头,对于拜名儒为师的事,他早就不存任何幻想了。

  特别在听到乌静先生其他几个学生也是家境不错后,林远秋更是觉得自己的不抱妄想,是件多么明智的事。

  俗话说,猫有猫道,狗有狗路,人只有找对适合自己的方向才不至于迷茫。

  所以,他还是跟先前一样,依旧全力以赴的靠着自己吧。

  ……

  在陈玉堂和刘青安离开后,林远秋与周子旭又在郡城待了三天,原因还是想等着去书肆买策文的缘故。

  这次乡试的策文,其中有一题为《安国强军之道》,想到自己制策时的思如泉涌,两人自然对旁人的各抒己见十分期待了起来。要知道,这些可都是值得他们好好去学的好资料呢。

  “林兄,这次的策文咱们就买装订成册的吧,虽贵上一些,可咱俩的文章可都在里头呢。”

  想到自己的策文也将会出现在书册里,周子旭心里是说不出的兴奋。

  这会儿他心里想的是,要不要多买上几本,这样等回去后,就可以给家里的兄弟每人都送上一本,也好让他们瞧瞧自己有多厉害。

  林远秋自然不知道周子旭想显摆的心思,不过买整本他也是赞成的,难得自己的文章第一次被制成了书册,他肯定要买上一本好好收藏。

  不得不说书肆掌柜还真神速,等林远秋和周子旭到了店里时,发现柜台上已摆上了装订成册的策文书,且书的封皮上还印着“试录”两个字。

  许是费心赶工的缘故,试录的价格可不便宜,一本得需四两银子。

  这让周子旭立马放弃了多买几本的念头,他还是老老实实买上一本就行了。

  周子旭发现,自打跟林兄“混”在一起后,自己整个人就变得抠搜了好多。这不,每次他想要爽快花银子的时候,脑袋瓜里立马就会浮现出林兄说过的话来。

  林兄说,挣银钱多不容易啊,咱俩可别乱花银子才行,若是实在忍不住,你就想想咱俩抄书挣银钱的时候,那厚厚的律法书多难抄啊,时不时还会出错。还有大冬天给人写信的时候,双手冻得通红,一封信才挣五文钱。不对,哪有五文这么多,那信纸和封套,还有墨汁的成本都未除去呢,对了,还有毛笔的耗损没算呢,这些可都是银子啊。

  每次只要周子旭一想起这些话,那掏银钱的手就会不由自主的收了回来,实在觉得林兄的话太有道理。

  林兄说了,适当“抠门”,并不丢人。林兄还说,该花则花,绝不犹豫。

  就像他们轮流请客去鱼香居吃鱼,每次都吃的爽快极了。

  ……

  第二日一早,收拾好了行李,一行人就乘上了回家的马车。

  与来时紧绷着弦不同,这会儿的几人,心里都是极为放松的。除了这个,林远秋和周子旭还隐隐有种衣锦还乡的感觉。

  心情好了,路程也不显得长了。因着出发的早,马车到了横溪镇时,申时还未开始呢。

  想到这个时候村里的牛车应该还在。林三柱就拒绝了周兴让车夫送他们回村的想法,而是直接在南城门这边下了车。

  等父子俩快步走到了停放牛车的地方,果真瞧见了林冬,此时的他正站在牛车旁,而车上已有不少村人坐着,看样子,这是马上要出发回村了。

  看到往这边越走越近的两人,林冬忍不住伸手揉了揉眼,他没看错吧,怎么看着对面两人好像三柱跟远秋的样子。

  没等林冬回过神,坐在牛车上的张枇杷已经看到林三柱和林远秋了,顿时激动的有些结巴,“举举举人老爷回来了!”

  这几日村里人都在谈论林远秋中举的事,自然对“举人”两个字特别耳尖,是以,一听张枇杷的话,大家“唰”的一下,立马朝他手指的方向看去。

  等看清果真是林远秋后,众人哪里还能坐得住,都纷纷下车和父子俩打着招呼。

  “远秋,快些把书箱放到牛车上去,这样背着多累啊,还有,三柱哥,你把考篮给我,我给拎到车上去。”

  终于回过神来的林冬,忙上前接过林三柱手里提着的考篮,而后让两人快些上车。

  从镇上到村子,牛车得走上一个多时辰呢,不动作快些,等到村里时,怕天都黑了。

  “三柱啊,你可真真是好福气,竟生了一个这么出息的娃。”

  说话的,正是张枇杷的老娘,老人边说,边忍不住看了看长相俊秀的林远秋,心中感叹,这娃儿不但读书厉害,长得也精神。

  说来,谁能想到当初吊儿郎当的林三柱,居然会有这样好的命。

  众人听后,忍不住连连点头,可不就是有福气嘛,今日他们去街上买东西时,就听那些店掌柜说了,说横溪镇的举人老爷,拢共就只有这次的两个呢。

  所以,远秋可真是替他们小高山村争气啊。

  一车人欢欢喜喜聊着天,感觉才过了没多久,牛车就回到了小高山村。

  此时天已暗了下来。

  林冬坚持把人送到家门口,而后才赶着牛车回去。

  这几日,家里众人都时刻留意着院外头的动静。所以,等听到院墙外有牛车铃铛的声响后,很快就有人跑出来开门了。

  林远柏探出脖子往门口一瞧,正好看到三叔跟五弟从牛车上下来,他忙转头朝院子大声嚷道,“爷,奶,我三叔跟五弟回家来了!”

  屋里众人正在吃晚饭呢,一听这话,哪还有吃饭的心思,立马放下碗筷全都跑了出来。

  看到小孙子回来,老林头心里是说不出的激动。而吴氏,自是拉着林远秋的手好一番的心疼,嘴里一个劲的说道:“瘦了瘦了,远秋瘦多了。”

  林三柱觉得自家老娘太不实在,这会儿天都黑了,哪里还能看出他家狗子的胖瘦来。

  “娘,这天都黑了呢,哪还能看出胖瘦啊!”

  林三柱一副娘您可真逗的口气,结果话音刚落,耳朵就毫无防备的被老娘给拎走了。

  “哎呦哎呦,痛痛痛,娘您轻点,您轻点!”

  ……

  知晓林远秋从郡城回来后,林族长和几个族老又上门来了一趟。

  看着比以往又沉着稳重了不少的林远秋,几个族老在心里暗暗高兴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期盼来。

  族老们心想,看来自己得好好保重身子,他们林氏有远秋这么个争气的娃儿摆在这里,往后说不定还有更风光的时候,那时可就真的光耀门楣了。

  ……

  山里的野柿子马上就能摘,自家山上的柿果也到了可以做柿饼的时候。

  是以,从昨日开始,家里除了老林头和吴氏,以及正带着小娃儿腾不出手的高翠和秦荷花,还有正怀着孕的王香云,其他人全都住到了山上的院子里。

  大家准备还跟前两年一样,等把所有柿饼都做好后,才下山来。

  林远秋也没闲着,柿子摘下来后,就抓紧时间帮着削皮。

  春燕和春草拿着刨子也一起削着柿子皮,自林远秋回来后,姐妹两个就喜欢待在哥哥的身边。

  在看清儿和莹儿,两个小丫头一个六岁,一个四岁,已能帮忙给晾晒着的柿饼翻个了。

  这两年,自家山上的几十棵柿子树已到了盛果期。果子多了,自然要忙上不少,可看到比往年多出好几倍的卖柿饼收入,就算再辛苦再累,一家人都是极为开心的。

  这日,刚给一筐柿子削好皮的林远秋,拿起一个看着就特别甜糯的柿饼,正准备咬上一口时,结果就被他爹突如而来的一句话,差点惊掉了下巴。

  因为他爹说,“狗子,你都十六了,该是相看媳妇的时候了。”

  ……

第100章 说亲事

  许是林远秋的惊诧表情太过明显,让一旁正作着收拾的吴氏吓了一跳,她忙丢开手里的柿子皮,急声问道,“远秋咋啦,是哪儿不舒服吗?”

  吴氏的声音可不低,这一嗓子下去,整个院子里的人都听见了。

  正和大嫂二嫂说着话的冯氏,一听这话,哪还有聊天的心思,几个快步就飞奔了过来。

  可等冯氏跑近一看,发现儿子面色如常,并没见有啥不对劲的地方。

  再看远秋的手上,正有一块柿饼拿着,便想着会不会柿饼吃太多,肚子有些不舒服了。这样一想,冯氏就有些焦急,“快跟娘说说,是不是肚子不舒服?”

  冯氏之所以会这样想,也是有先例的,昨日远柏就因为吃太多了柿饼,结果把肚子吃撑了,晚饭都没吃。

  看到大家把视线都转到了自己的肚子上,林远秋有些囧,他还没开始吃呢,哪里来的吃坏肚子啊。

  可林远秋总不好说,刚才是因为听爹提起自己的亲事,所以给惊吓到了吧。

  听到小祖母说的话,一旁的清儿不干了,清脆着嗓音道,“小祖母,小叔叔才没吃很多柿饼哩!”

  话一出口,觉得自己并没说对,明明小叔叔一个都没吃呢,于是小姑娘忙重新改口道,“小叔叔就拿了一个,还没开始咬呢,就被曾祖母给抓到了。”

  啥叫给抓到了,众人一听,都噗呲笑出了声。

  既然远秋没事,冯氏也没耽搁,回到大笸箩边上后,又拿起刨子削起柿子皮来。其他人也是一样,都各就各位,重新忙起了手上的活儿。

  见儿子拿起柿饼若无其事的吃了起来,林三柱知道,他家狗子这是又准备要耍赖的意思。

  想到他如今已是十六岁的年纪,这次林三柱便没再依着,直接朝吴氏说道:“娘,方才儿子正跟远秋商量相亲的事呢。”

  啥?商量相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