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林远秋回房后把布包打开,才发现里头除了两身衣衫,还有一只荷包,他把里面的碎银倒出来数了数,一共有三两银子来着。

  ……

  院试的开考时间比乡试要晚上十来天,如此,放榜时间自然也要迟上一些。

  所以,等周子旭乐滋滋的过来告知林远秋他考上秀才时,已快九月中旬了。

  “原本爹不让我来的,嘿嘿,林兄你不是小气之人吧?”

  看到周子旭一副洋洋得意的拽模样,林远秋恨不得朝他屁股上踹上几脚。

  显摆完了之后,周子旭便说起下个月就准备去府学念书的事,“林兄,等到了十月,你我就能同在府学念学了,届时咱俩一起练骑射,一起去吃先前吃过的红烧鱼,就是加了豆皮和香菇的那一家。”

  周子旭没说的是,如果可以,他还想和林兄一样,快快长起身高来。

  ……

  很快又到了做柿饼的时候。

  今年自家山上的那些柿子树也开始结果子了,因着是头一年,是以产量并不高,有几颗树上甚至只稀稀拉拉的结了十来颗。最后依着老林头的意思,今年自家山上的柿子直接留着卖鲜果好了。

  所以今年做柿饼的主要果子来源,依旧得靠山里的那些野柿子。

  看到爹和大伯二伯,还有堂哥们,每次都是天蒙蒙亮就背着竹筐往山里去,林远秋也很想跟着一起去摘。

  只是几人都没让,这上山的路可不好走。再则他们回来时,为了掩人耳目,还得在竹筐上头盖上一层柴禾,虽没多少,可背着分量也是不轻的,远秋可从未做过这种累活呢,哪里吃得消。

  所以还是留在家里帮着削柿子皮吧。

  这几日,冯氏她们暂歇了手里的绣活,都帮着做起了柿饼来。其实手脚利索的话,每日也就小半天的活儿。

  春燕春草虽年纪不大,可两人削皮的速度一点都不慢。

  此时,两个小姑娘头上戴着的,正是林远秋给买的粉色头花,粉莹莹的花色,把两人的小脸衬得愈发白皙红润了。

  林远秋发现,削皮的这些人当中,速度最快的就数二嫂了,基本上一只柿子到她手中,只需十来下,就可以把皮给削得干干净净。

  一看平时就是个做事利落的。

  秦荷花把木盆往自己面前挪了挪,而后把一个个已经削了皮的柿子全捡到笸箩里。这样等待会儿婆婆她们晾晒时,直接捧着过去就行了。

  自从生了闺女被自家爹娘嫌弃后,秦荷花想了很多,她是真没想到,她的莹儿,亲爷亲奶都没说嫌弃呢。

  可孩子的姥姥,却说了不少伤人心的话。当时她还在月子里呢,就说什么快快养好身子,争取早些生个大胖小子出来。还说没生出儿子是咱家理亏,日后女婿有啥不满的地方,你也只能忍着,谁让你自己的肚子不争气呢。不过,等往后生个带把的出来,那就可以翻身了。到时远松还不都由着你说了算啊,就是房里的银钱说不定都归你管了。

  听了这么一番话,当时秦荷花心里要说不难受,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也明白,自己的日子还得靠自己好好经营,娘家人肯定是帮不上一点忙的。

  也正因为如此,秦荷花并没告诉她娘,哪怕现下她还未生出儿子,房里的银钱都已经是她在管着了。

  ……

  等第一批柿饼晒干之后,林远秋收拾了行囊,一个月的假期很快就要结束,他又得去府学念书了。

  这次收拾行李时,林远秋特地把抽屉里的那些颜料全都带上了。这东西若是放得太久,会变成硬邦邦的,再用水就很难化开,所以还是快些用完才好,否则就浪费了。

  吴氏又拿了十两银子给林远秋,出门在外,袋里没有银钱可不行。除去这个,还把新做的柿饼也给包了一些带去,就当甜口的零嘴好了。

  ……

第88章 回府学

  每次吴氏给银票时,都是当着几个儿子儿媳的面的,这次也是如此。

  林大柱和林二柱,还有周氏刘氏,几人自然没有二话。

  他们可都是知道的,虽府学给免了束脩,且吃住都不要银钱,可平时那些笔墨书册才是真正的大头,加上同窗之间还需人情往来,所以这一年十两银子的花销是肯定不够的,想来相差的那部分,定又是小侄子靠抄书贴补了。

  看到大房二房都这般通晓事理,老林头自然倍感欣慰,一个家最忌讳的就是人心不齐,这样哪怕再是富裕鼎实,也经不起折腾。

  现下看来,自家几个孩子都是好的。

  这次依旧提前一日去镇上雇了马车,是以第二日一早,车夫就驾车过来了。

  林远秋叮嘱爷奶多顾着身子,干活时别太累着了。

  老林头和吴氏一个劲的点头,让林远秋尽管放心就是,如今他俩可都知晓该如何照顾好自己呢。

  老夫妻俩说得可是实话,不说现下的好日子他们俩还没过够,就是为了小孙子,他俩都得好好保重身体。不然他们若是过世了,远秋还得像先前周小子那般守孝,这不是耽搁了小孙子的举业嘛。

  所以他俩可得好好活着。

  林远秋自是不知爷奶心里的想法,在他看来,五十多岁的年纪在现代还谈不上老呢,只要保养得当,再活个二、三十年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见堂哥们已把行李搬上了车,林远秋便没再耽搁,他们还得在关城门之前赶到府城呢。见客人已上车坐好,车夫一甩鞭子,马儿慢慢跑了起来。

  林远秋正准备拉上车帘坐好,就听得马车外传来“哇”的一声啼哭,等他掀开帘子望去,就见小清儿正拉着她爹的裤腿要过来追马车。

  经过这些时日的相处,小丫头对这个最小的叔叔又熟悉了起来。

  特别是这两日,清儿与小叔叔可有话聊了,这不,光是弟弟这个话题,就能说上一大堆。什么宣儿不乖,又把尿片子尿湿了,什么宣儿还不会说话只知晓哭鼻子,那叭叭不停的小嘴简直能说上小半天。

  所以,这会儿看到爱听自己说话的亲亲小叔坐马车走了,小丫头自然哭得稀里哗啦。

  林远枫无法,只得抱起女儿哄,高翠也在边上安慰,她手里抱着的,正是清儿每日念叨的弟弟,一个叫林墨宣的小胖娃儿。

  “宣”寓意着明理、积极、快乐。正是林远秋给小侄儿起这个名字时的期许。

  ……

  林三柱只在府城住了一晚就回家去了,家里柿饼才做了一小半,余下的还得快些做好,这样等到了时候,就可以拉到县城去卖了。

  还有儿子新画的书签花样也要做起来,除去柿饼,家里最大的营生就是卖绣品了,不亲自张罗好,林三柱实在不太放心。

  另外,前几日他爹提出想在自家山上盖两间小屋的事。说是冬日草棚子挡不住寒风,远秋又是个爱去山上看书的,不如咱们直接盖上两间小屋,到时再往屋里盘个炕,如此,哪怕大雪天,都不用再担心会冻着了人。

  何况家里还有去年盖房子时多下的砖瓦呢,再盖两间小屋的话想来也费不了多少银钱。

  这可是为儿子好的事,林三柱哪会有意见啊,再说山上有了房子后,家里人也多了一个歇脚的地方。何况山里凉快,到了大夏日时,还可以让爹娘去住上一住,这样咱娘就不怕苦夏了。

  林大柱和林二柱一听,也是连连点头,心里想着,还是三弟孝顺,他俩咋就没想到呢。

  而吴氏,早就乐得合不拢嘴了,她就知道,自己没白疼三娃。

  既然有长期住人的打算,那么两间小屋肯定是不够的。

  老林头和三个儿子考虑了好几天,最后决定盖三间正房和东西两间厢房,外加一间厨房,另外还得把围墙打上。

  原来父子四人同时想到了做柿饼的事,眼看明年山上的几十棵柿子树就到了盛果期,到时肯定要一趟趟的往山下运柿子。

  与其让村里人瞧出不对劲的地方,还不如直接摘了柿子就在山上把柿饼做得了。

  再说若山上有了房子,那么他们再去后山摘野柿子时,就可以直接抄后山的近道转去自家山上。如此,就不用再担心会时不时遇到村里的人了。

  至于想多盖的几间厢房,还是吴氏开的口,因为她想起了清儿和莹儿大热天后背长满了痱子的事。

  另外,还有大孙媳妇这回生宣儿正是八月最热的时候,坐月子时连吃顿饭都是满头满脸的汗,可若是山上有了可住的屋子,那往后不管是小娃儿怕热,还是孙媳妇生孩子坐月子,都可以让她们去山上住一段时间了。

  当时林远秋也在场,对盖房子的主意,他也是相当认同的。

  因为摘野柿子方便了,那么柿饼的产量肯定会有所增加。

  说实话,若柿饼买卖做得好,不出一年,造房子的银钱就全挣回来了。

  不过,对于那间草棚子去留,林远秋还是让爷爷别给拆了。

  毕竟像这种茅室蓬户,庭草芜径,唯有书数卷的感觉,林远秋还是挺喜欢的。

  ……

  这次府学共有两名秀才中了举,分别是第三十二名和四十七名,另外还有一人列副榜第二。

  上了副榜就有去京城国子监念书的资格,是以,那名学子没过几日就离开府学前往京城去了。

  而中举的两位学子,比以往更用功了些,再过几个月就是春闱,都说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接下来的会试他俩自然要去参试的。

  对其他人来说,不管是那个去国子监的同窗,还是这两个马上就要参加春闱的同学,都是非常让人羡慕的。

  毕竟国子监中不乏大儒,若有幸能被收入门下,受益自然匪浅。

  而两位即将参加春闱的同窗,届时不管中榜与否,能迈至举人这步,已然超过他们太多了。

  林远秋没啥想法,心里羡慕是绝对的。不过他也知道,如若自己不在学习上多花上心思,那么国子监还有春闱啥的,这辈子都将与他无缘。

  说到花心思,这几日林远秋还真想了一个法子出来,那就是从自己所看到的闱墨和策文中,收集出有用的时政资料,然后分类记录下来,如经济与民事、军事与外邦、用人与职官。

  而后林远秋又把它们分为许多小类,比如防洪、排涝、通航、灌溉,屯田等等等等。

  最后林远秋准备把它们都一一背诵进脑海里,好让这些时政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虽不知这法子到底有没有用,可不试试怎么能知道呢。

  吃了中饭,林远秋去了一趟跑马场,给郑马夫送了一包柿饼的同时,顺便告诉他,从明早开始,自己又要开始练骑射了。

  在贡院的九天,林远秋看到有好多个考生因为体力不支,或是中暑晕厥,而放弃考试的事。

  所以科举考试,有个好的身体与有丰富的学识同样重要。

  等周子旭过来府学时,差不多十月中旬了。

  让林远秋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是,这次除了周兴陪着过来,一起跟来的还有一个小书童,名叫书砚。

  周子旭悄声告诉他,这书童是家里特地买来侍候他的,否则爹娘可不放心让他一人出门在外。

  说是小书童,其实今年已有十二,只是外表看着格外瘦小而已。且像这种瘦小,一看就是饥饿所致,想来正是因为家中艰难,吃不饱饭,才会被卖的吧。

  说实话,穿到这里后,林远秋才明白前世有多美好。

  不像现在,虽太平盛世没有战火侵扰,可这里的百姓们基本靠天吃饭,最怕的就是洪涝和干旱,若不幸遇上几回,等待他们的很可能就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了。

  想到这里,林远秋不得不庆幸自己的好运,林家虽清苦,却还不至于卖儿卖女。

  若自己先前不小心穿到了一个被卖人的身上,那么这辈子哪怕他有再大的本事,恐怕都翻不了身了。

  周子旭果真如先前说的那样报了六艺中的“射”和“御”,且每天早晨也跟着林远秋学起了骑射。

  虽两人的骑马射箭很难有中靶的时候,可张弓搭箭的热情却未减少半分。

  这次新进府学的秀才有十来个,不过报射箭的人依旧没有多少。

  不过等林远秋……看到与自己一起练射箭的几名学子,都在二十上下的年纪时,才立马恍然,府学里的秀才大半数都是三十往上的年纪呢,人家哪里还会喜欢这种过于活跃的运动。

  ……

  教谕们每日依旧给学生们上半天的课,剩下的半日,还和先前一样,让大家自行安排。

  而林远秋,则一改先前只一个人待在房里画画或者看书的做法。

  如今的他,时常会往同窗们聚集聊天的凉亭里去,虽插不上话,可林远秋的目的就是为了听他们谈天说地去的。也的确从中听到了不少自己从未知晓的事,从而也证实了自己先前的认知,那就是有个好老师的重要性。

  就比如这次的解元何志成,正是大儒方之瑾的得意门生,还有亚元,也是师出名门。

  林远秋能看出同窗们说起此事时的眼里的羡慕和向往,他何尝不是如此,可拜名师哪是那么容易的事。

  就拿如今府学里的所有学子来说,除去七八个被府学教谕收到名下的外,其他人跟他一样,都是学无常师之人。

  ……

  这日,吃过中饭后,林远秋和周子旭又和前几日一样,与同窗们聚到了凉亭里。

  才坐下来没多久,两人就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那就是十日之后,乌静先生可能会来府学讲课。

  按照大家的猜测,此次乌静先生来讲学,若碰到合他心意的学子,说不定会当场收下做徒弟也不一定呢。

  ……

第89章 乌静先生

  林远秋也是听过乌静先生大名的,就在三年前考院试的那会儿,当时客栈里就有不少学子提起过他。

  最让林远秋印象深刻的事,恐怕就是乌静先生那三个同时赴考春闱的学生了。

  听说最后这三名学生,一人考中榜眼,一人为传胪,而另一个则名列二甲第六名,这样的成绩,足可见这三位举子的渊博学识了。

  而能教出如此优秀学生的老师,更可见是个学识不凡的。

  都说千里马易得,好伯乐难求,对读书人来说,最期盼的莫过于能遇到一位好的老师了。

  所以在得知乌静先生要过来讲学后,众学子自然积极准备,大家都想着能在乌静先生面前有个好的表现,更盼着能入他的眼。

  周子旭也是心情激动,心中万分庆幸自己此趟来府学正是时候。

  “林兄,我听叔爷说过,乌静先生在收学生时,最是喜欢以时事策论为题,且还喜切合实用的见解,咱俩若想成功拜入乌静先生门下,这几日须在时政上多下些功夫才行。”

  对于周子旭的不藏私,林远秋心中很是感动。像这种非常有用的信息,旁人哪会告知与人,没见那些同窗只说了乌静先生要来讲学,其他的事都三緘其口了吗。

  之所以会这样,还不是担心若被旁人知晓太多,自己就少了被乌静先生收为徒弟的机会。

  就比如此时,周子旭把这个重要信息告知了他,那自己就会专门往这方面准备,这样周子旭被乌静先生收入门下的几率就要少了许多。

  想到这里,林远秋忍不住拱手朝周子旭作揖道,“多谢周兄。”

  “谢啥,”周子旭浑不在意,“就凭我与林兄之间的交情,这些算不得什么,先前林兄不也常教我写诗作赋嘛。嘿嘿,再说我也是有私心的。”

  私心?林远秋看向周子旭,没反应过来这话里的意思。

  却见周子旭满眼希冀道,“林兄比我聪慧,被先生选中的可能性远超于我,不如咱们这样好了,若林兄有幸被乌静先生收入门下,那林兄不如就收我为徒如何?”

  这样自己不管怎样也算乌静先生的徒孙了,想来爱屋及乌,之后自己也肯定能得到乌静先生的教导了。

  咳咳咳,林远秋险些被自己的口水呛到。

  别说,这人的脑子还真好用。

  林远秋忍俊不禁,“你怎知我就有这个可能了,依我看周兄可比我聪明多了,想来被乌静先生看入眼的可能性更大。”

  周子旭一拍胸脯,“这还不简单,若我被乌静先生收作徒,那林兄你就来我门下吧。”

  说罢,周子旭的眼睛亮了亮,越来越觉得这就是一个好主意来着,“哈哈,林兄,咱俩就这样说定了,届时到底谁做乌静先生的徒孙,就看他选谁当徒弟了。”

  说罢,周子旭朝门口的书砚吩咐道,“你快些帮我把书箱背来,从今日开始,我要和林兄一起悟学。”

  林远秋也没拒绝,两个人在一起边学边探讨,总比一个人闷头的强。

  于是,等书砚把书箱给周子旭拿过来后,两人就开始钻研起策论文章来。

  等用到水利上的学识时,林远秋便把自己摘抄的几本册子拿出来分享。

  周子旭随手翻开一本,等看清册子上头分别标注了屯田、灌溉、排涝,以及与它们对应的一条条内容后,忍不住惊叹,“林兄,你是怎么想到这般做的。”

  如此一整理,再背记起来可就简单多了。还有,这一条条实事时务也不知林兄是从哪里搜罗来的,居然这么多。

  对周子旭,林远秋也没啥可以隐瞒的,便直接与他说了这次考乡试的事,并把自己买来的几十篇策文也都拿了出来。

  看到一大叠策文,周子旭有些激动,“如这般的围墨,叔爷那儿就有好多,林兄,等下次我回去时,全给你拿了过来。对了,不如就让我和林兄一起做小录摘抄吧,可行?”

  看到对方满眼的期待,林远秋笑着点头。

  他怎么可能不同意呢,多一个人帮着收集,自然会让资料更齐全一些。

  不过目前对他们两个来说,如何能入乌静先生的眼才是头等大事。

  想明白后,两人便暂歇下方才的话题,继续制起策来。

  有了书童,行事就要方便了许多。这不,等到了饭点时,周子旭直接吩咐书砚去饭堂把饭打回来吃,还让书砚记得把林兄的那份也一起带过来。

  饭堂里备有食盒,用它装饭菜就成。

  ……

  一连数日,府学里的学子们,除了上教谕的课时,相互能照一回面,其他时候,基本都在各自房里忙碌。至于忙些什么,恐怕也只有自己知晓了。

  而原本座无虚席的守文亭,再一次空空如也了起来。

  有好几次,林远秋夜间上茅厕,都能看到好些同窗房里还亮着光,包括周子旭亦是,可见都还在挑灯夜读呢。

  此情此景,林远秋心中自是万千感慨。也感叹古人学习的不易,这不,就为了一个还不知道在哪里的拜师机会,大家已差不多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了。

  不说旁人,他自己也是如此,这会儿已是亥时末,自己不是照样还未睡觉。

  ……

  到了乌静先生讲学的这日,林远秋也和其他学子一样,带上了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策文。

  只不过,与旁人不同的是,林远秋带上文章的用意比其他人要多上一层。

  那就是,哪怕没被乌静先生看中,能得到他给自己的文章点评也是受益匪浅的。

  礼学堂里聚满了人,大家都伸长脖子翘首以盼,林远秋和周子旭来的迟了,只能坐到最后一排。其实也不能说他俩来得晚了,应该是其他人来得太早才对。

  林远秋和周子旭怎么也没想到,好些同窗居然早饭都没吃,就来这里占好位置等着了。

  唉,只能说他俩还是太嫩了点啊。

  约摸过了一刻钟,就见几个教谕陪同一位瘦小的老者走了进来。

  林远秋看到,那老者虽两鬓斑白,可整个人却是精神抖擞。从黄教谕几人对其的敬重程度,可见这人应该就是乌静先生了。

  众学子忙起身行礼,平日里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如今终于见到了真人,大家心里自是按捺不住的兴奋。

  乌静先生也没耽搁,抿上一口茶后,就开始了今日的讲学。

  到底是满腹经纶之人,哪怕只是一个最是寻常的《大学》开篇,也能让乌静先生引经据典,条理清晰的说出不一样的见解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