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了吃晚饭时,林远秋听到他爷对他爹说道,“老三,后日你送远秋去镇上时,顺带去一趟亲家大伯那儿,你让他帮咱们打听一下何家的情况。”
何家就是在西市开锅碗瓢盆铺子的那家,看来,家里是准备给大姐相看镇上的这一家了。
按理来说,家里这样的决定也属正常,可这种被动的感觉让林远秋心里实在舒服不起来。
想到恬静温柔时常帮他做衣裳的大姐,林远秋总觉得她值得更好的人家。
当天晚上,林远秋失眠了,在画了一幅又一幅的画后,他推开门走到了屋外。
而后望着满天星辰,想着两个多月后的院试来。
林远秋知道,这次府试自己能得第二名,完全是得益于那首诗赋。
所以,若自己去考这次的院试的话,成功率应该不足三成。
可是怎么办呢,此时的林远秋很想去试一试,不去多想最后的成绩如何,他就是迫切想去试一试。
拿定主意后,第二日早饭时,林远秋对老林头和吴氏说出了自己的决定,“爷,奶,孙儿准备去参加八月份的院试!”
……
第66章 把握
林远秋的话好比一声惊雷,炸得堂屋里的众人一时愣怔。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周氏,她不是个笨人,当然知道小侄儿这会儿要去考院试为得是啥。心里极为感动的她,忍不住呜呜呜的哭了起来。
老林头和吴氏眼角有些湿,两人自然也知道小孙子的用意。
夫妻俩十分欣慰,自家的几个孩子都情深意重,知道兄弟姊妹团结互助,都是顶顶好的。
而林三柱和冯氏自是高兴的,儿子能想着替大姐搏一搏,足见是个有情义的。
林三柱忍不住往自己脸上贴金,他的狗子真是哪哪都随他这个爹啊。
同样感动的还有林二柱和刘氏,他俩可也有闺女呢,有这样替姐姐着想的好弟弟在,将来他们春秀的日子肯定不会差的。
吃好了饭,老林头特地叮嘱了家里所有的人,谁都不许对外说远秋要去考院试的事。
虽老林头一直看好自己的小孙子,可单从林有志花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才考中秀才,就知道这院试有多难了。
是以考院试的事还是不要让村里人知道的好,这样到时哪怕没考中,也不会有人知道。
这么做,并不是怕被村里人笑话,而是现下村里人都在盯着春梅的亲事呢。
特别是族里的几个,听老婆子说,昨日她去婉拒说亲时,那族婶和族老们的脸色可不好看。
若是这个时候被族里人知晓了远秋要去考院试的事,难免会被人说成他家留着孙女,就是准备等孙子考中秀才后,好巴望高枝。
到时若考中还好,要是没考中的话,就凭村里有些人的碎嘴,肯定会当成笑话说。这样对家中几个孙女的声誉可不好。
众人一一点头,他们才不会往外说呢。
回到房里,林远秋很快拿出那个装着律法书的包袱,而后又往山上去了。
做事有始有终是林远秋在前世就养成的习惯,是以在进入备考院试之前,林远秋准备把抄律法书的事先给完成了。
不然有这么件事搁着再去备考复习,肯定没那么纯粹。
而堂屋里,林大柱和周氏已经拿定了主意。那就是眼下媒婆提的几户人家都婉拒了,至于春梅的亲事,就等远秋考了院试之后再说。
虽知道考中秀才的概率不大,可林大柱和周氏没有一点犹豫。既然小侄子准备为了大姐的好日子搏上一搏,他们当爹娘的还有啥话好说。
反正春梅的亲事已延到这个时候了,再等上两个月也不相差什么。
再说,若是没考中,凭小侄子的童生身份,春梅的亲事也肯定不会比现在差。
……
等林远秋把大景律法上的“扑作教刑”差不多理顺的时候,夕阳已经开始西斜了。
林三柱站在山脚下朝上望,见山路上并没有儿子的身影,想来还在草棚里头看书呢。
林三柱用手做出一个漏斗状,扣在嘴上后,朝山上大声喊道,“狗子,快些回家吃饭了!”
话还未落音,吴氏的大扫把就飞了过来。又狗子狗子的叫,这糟心玩意就是改不了嘴。
吃过了晚饭,林远秋回到房里后,就收拾起明日要带去私塾的换洗衣衫。
这时春梅拿着两双新做的薄袜子过来了,“五弟,这是姐新给你做的,你套上试试看合不合脚,若是太大,大姐再给你改改。”
天渐渐开始热了,袜子穿的薄一些,肯定要舒服许多。
接过袜子,林远秋就坐到凳子上试穿了起来,等套上后一看,大小正合适。
林远秋还试着弯了弯几个脚指头,嗯,不紧不松,穿着挺舒服的。
“谢谢大姐!”
林远秋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家最幸福的娃。
这不,自从去镇上念书后,光新衣裳新裤子家里就给他做了好几身。还有新鞋新袜,也都做了不少。
其实,林远秋知道家里人的意思,这是担心他若穿得不好,会被同窗们看低了去。
林远秋哪里是会在意这些的人,只是与家里说了好多遍都不管用,最后只能由着大家了。
“谢啥。”春梅笑道:“说来,大姐还要多谢五弟你呢。”
这可是春梅的心里话,在她看来,若没有五弟的念书考功名,她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家姑娘,哪有现下好几个媒婆抢着上门说亲的事儿。
更别说这会儿,五弟还准备为了她去考院试。
这让春梅怎能不感激。
想了想,林远秋说道,“大姐,其实这次院试,我的把握并不大。”
林远秋觉得自己有必要提前把话说清楚,别到时期望太高,失望越大。
“没事。”春梅笑容加深,“大姐可不愁嫁呢!”
……
比起县试和府试,院试报名要提早许多。
虽先前并没有参加院试的计划,可对于院试的事,林远秋也是了解过的。按照以往,最多再过十来日,自己就得到府城报名去了。
而在此之前,得先找给自己作保的廪生,还有四名互结的学子。
是以,一回到私塾后,林远秋就和夫子说了要去参加院试的事。
周秀才张了张嘴,老半天都没说出一句话来。今天已是六月初三,离院试开考还剩两个多月,时间如此仓促,备考能来得及吗?
其实周秀才想说的是,时间这样仓促,能把院试考好吗?
还有,院试虽跟府试一样,也考杂文和策论,可院试的策论题基本都与朝廷的政令有关。自己这个学生才九岁的年纪,有些政令别说熟知了,怕是听都没听说过吧。
所以,能考得出来吗?
可等看到林远秋那张稚气未脱的脸时,周秀才觉得,让孩子提早去感受一下院试的气氛也是有益处的。
……
第二日,吃过中饭,趁着午休时间,林远秋去了一趟书画铺子。
除了说好的四幅菩萨画像,林远秋还画了几幅小品。
胡掌柜一一查看过后,非常满意的给结算了工钱。
四幅菩萨画像二十两银子,然后是三幅小品山水图,胡掌柜按着每张四百文的铜钱,一共算了一两二钱。
胡掌柜先把二两银子的押金退还给了林远秋,而后又给拿了一张二十两的银票以及一两多的碎银。
跟胡掌柜告辞后,林远秋去了趟印章铺子,把自己定制的两枚印章取了回来。
有了印章,等下次再作画时,他就可以盖到画上,作点睛和防伪之用了。
等林远秋回到宿舍,就看到周子旭已经开始抄写律法书了。可见经过两日旬假,那律法书上的内容,已被周子旭消化的差不多了。
而他,还有眚灾肆赦和怙终贼刑没弄清楚呢,所以有些人的天赋,自己是羡慕不来的。
……
六月十二,县衙贴出院试报名的告示,定六月十四到六月十六三天为报名时间。
至于考院试的具体时间,则跟往年一样,在八月十六号这天。
作保的廪生和互结的四位学子,周夫子已经帮忙联系好了。
第二日一早,林远秋跟林三柱就坐上了去府城的马车。
……
第67章 院试
都说古代人科举不易,林远秋觉得,最不易的地方大概就在这频繁的路上奔波吧。
就比如先前的县试和府试,还有这次的院试,在开考之前,都得提前去衙门报名。这样一去一回就得两趟,接着又是赴试,来回又是两趟。
要知道,古代社会可不比现代,一百多里地,车子一开,一个多小时就能到了。在这里,哪怕你是坐着马车去的,也都得在车上颠簸好几个时辰。
以上说的也只是花在赶考路上的精力,若是再算上钱银上的开销,就能知道,为何好些读书人才考了几回,就彻底放弃试举的原因了。
不说一次次的吃食住行,单在请廪生的作保银上都得花上不少。
就比如这次,因着作保廪生须得在府城待至考试结束后方能离开,是以这次的作保银子,比起县试和府试要翻上好几倍,得要六两银子。
六两银子,再添上一、二两就是一亩上好的水田了。
从这一点,也能说明,为何报名参加院试的童生有这么多了。
因为若考中秀才之后,且在一定名次之内,那么你也就具备替人作保的资格了。
院试三年两次,而县试和府试每年都有,这样一算,光作保银就能挣上不少了。
到了江州府,父子俩依旧宿在上回住过的那家客栈,这边离府衙近,明日过去报名能方便一些。
林三柱还跟上回一样,放下行李后,就出门去定离考棚近一些的客栈了。
这次林三柱特地把入住时间往前订了一些,院试可不是前两回的当天进当天出的县试和府试。林三柱听儿子说了,考院试的四天时间,考生都必须待在考棚里。
所以林三柱准备到时早上几天来府城,也好让自家儿子多点适应的时间,以及自己有足够时间置办考试用具。
不怪林三柱会这般小心谨慎,实在是八月份正是最热的天气。
只要一想到届时自家狗子要在狭小的号舍里待上四天,林三柱就怎么想怎么觉得可怕。
特别是这会儿,当他看到整个府衙门口排着队来报名的学子中,他的狗子是最小的一个时,心里的担心越发重了起来。
而边上的其他学子,在看到林远秋稚嫩的小脸后,却是忍不住感慨后生可畏,真是一代新人换旧人啊!
得到了依旧写着脸圆、面白无须的浮票后,父子俩的这次府城之行算是圆满结束了。
回到私塾后,林远秋就开始抄起律法书来。
在府城的这两日,林远秋也没耽搁对律例的研读。如今对于大景律法,也算有了完整的了解,至于书中的条例,更是一清二楚了。
是以这会儿再抄起书来,比先前不知要流利了多少。
而周子旭的那本,已在昨日抄好了。不过他并没送到书肆去,准备等着林远秋这本抄好,再两人一起过去呢。
“林兄,等考完院试,你是不是就要去县学念书了啊?”
想到再过段时日,林兄就要离开私塾去县学了,周子旭心里有些难过。自己好不容易盼来个说得来的好友,才相处了一年呢,这就要离开了。
林远秋摇头,表示了自己暂时没去县学的打算。
“为何?”
周子旭诧异,他们镇上的学子,哪个不是盼着能去县学念书的。如今林兄已具备了去县学的童生资格,为何不去啊,要知道,县学里可是有举人夫子呢。
“因为岁数还小啊!”
林远秋说的可是实话,他一个十岁都还差半年的娃,跑到这么远去做啥。
先前之所以想去,那是因为家中拮据,想着能给家里省下些束脩也是好的。
如今没有了这方面顾虑,自然依着自己的想法来了。
至于举人夫子啥的,林远秋认为,目前对他来说,周夫子教的这些,就够自己好好学上一阵子了。
再则,在林远秋看来,举人还是秀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夫子适不适合你。
县学里的夫子他没接触过,评论不了好与不好。
可林远秋是知晓自己的,也可以肯定,目前最最适合他的,就是擅长给学生抓漏补缺的周夫子。
就比如这些天,周夫子特地抽出些时间来,专门给他讲些时政方面的事,以及写院试策论时,该注意的地方。还把近几年院试中的考题都一一分析和讲解给他听。
林远秋可以肯定,像这种夫子特地给开“小灶”的做法,在学生众多的县学里,根本不可能有。
所以林远秋已经想好了,这次的院试不管能不能考中,他还是选择继续留在子青馆念学好了。
听到林远秋暂时不准备去县学的话,周子旭肯定高兴。
“林兄,我看不如这样好了,明年的府试我用心些考,等考中童生后,咱俩就一起去县学念书如何?”
“好啊!”林远秋点头,两人能一起当然好了。
等把律法书抄好之后,林远秋开始一门心思投入到了备考当中。
高掌柜还特地从县城书肆给他拿来了院试的历年真题卷。
对于儿子要参加院试的事,林三柱并没对高掌柜隐瞒。是以这些时日,高掌柜也尽自己所能在帮着忙,除了提供历年试题,高掌柜还打听了县学那边报名参加院试的人数。
只是,在打听清楚之后,高掌柜默默在心里总结,那就是这次的院试,亲家小叔想考中,一个字,难!
拿到真题卷后,林远秋就仔细翻了翻,发现比起县试和府试,院试的题量最起码多上四分之一。且不管是帖经墨义,还是杂文策论,都有诗赋题在里面。也就是说,整场院试下来,单在诗赋上,就要比先前的县试府试,多写上三首。
林远秋心下给自己提着醒,那就是在考试中,一定要把握好答题的速度,别到时考官要收卷了,他这边的答题还没做完。
……
林三柱和林远秋提早了十来日出发,原本以为他们已经算来得早了。可是到了府城后发现,客栈里已有好些学子住着了。
接下来的几日,林远秋除了下楼吃饭,其他时候基本都在客房里看书。
而林三柱,则去街上铺子采买了好些考试须带的东西,有蜡烛、有防中暑的薄荷药丸,还有预防蚊虫叮咬的艾草香囊等等等等。
每次到楼下吃饭时,常能听到同住客栈的学子们说起关于院试的事。如谁谁谁能夺得头筹,谁谁谁一定是小三元来着。
这次院试的主考,由礼部郎中秦遇当任。对于这位秦大人,林远秋肯定是不熟悉的。不过林远秋发现,知晓这位秦大人的学子好像特别多,因为林远秋已经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起秦大人喜欢的文风。有说喜欢淡雅脱俗的,有说喜欢词藻华丽的,总之一句话,你们听我的肯定不会错。
见一个个恨不得对天发誓的样子,林远秋只觉放烟雾弹的可能性很大。在坐的可都是院试中的竞争对手,所以,恐怕只有傻子,才会把这些有益于考试的内容,毫无保留的跟别人说。
……
八月十六,院试的日子。
此次院试有近两千的参加人数,从亥时开始,学子们就开始依次进考棚了。
林远秋很快找到了与自己互结的四名横溪镇学子。
而后是廪生唱保,确认无误后,五个人就被带到几个搜子那里,然后从人到考篮,都一一收检了一遍。
等到了号舍,已差不多快子时了。林远秋没再耽搁,用抹布擦去板上的灰尘后,再用力把木板取下,而后与另一块木板合并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躺在上头睡觉了。
到底还是个小孩儿的身量,躺在木板上头时,并不用曲着腿,林远秋找出一件薄衫盖在肚子上,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这几日考生们的吃食,全都由府衙提供,至于饭钱,早在报名的那日就已经收取了。
等一觉醒来,天已经亮了。
衙役们把试卷发了下来,这一场考得是帖经,到底是院试考试,林远秋发现,考题的内容基本来自尚书和周易,还有论语,算是有些难度了。
林远秋先在稿纸上把题目一一解答,等检查没发现有错漏的地方后,再誊抄到了答卷上。
在抄写时,林远秋尽量把字写得工整一些,这可是能给考官留下好印象的做法,想来任何一个考生都不会错过的。
等把帖经部分做完,已到了饭点。衙役们给每位考生送来两个饼子当中午饭。
好在现下并不是冬日冷冰冰的时候,所以哪怕这会儿饼子早已凉透,也丁点不妨碍肚子早已咕咕叫的林远秋吃得正香。
吃好了中饭,稍作休息后,林远秋就提笔把那道要求写冬景的七言绝句,在草稿纸上写了出来,再稍作润色,而后抄到了答题卷上:烟轻树静乱花迷,云山早莺啄蕊泥,风渡梓岭飘霜叶,桃源茅舖炖雪饮……
到了傍晚时候,帖经试卷上的的考题,差不多都已经完成了。
林远秋把题卷小心收到了考篮,然后吃起了晚饭来。
考虑到考场里除了纸还是纸的,所以府衙给考生们提供的吃食,基本以面食为主。
就比如此时,林远秋吃的正是肉馅包子来着,每人五个,至于包子的个头,林远秋伸出拳头比了比,嗯,差不多大,想来这一顿吃下去,就不怕晚上会肚子饿了。
第二日的墨义林远秋也顺利完成了。而第三日的考杂文,让林远秋真正体会了一把,啥叫“无心插柳柳成荫”。
林远秋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不久前抄写的律法条例,在今日的杂文考试中,居然派上了用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