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名称:贫家子的科举路

  本书作者:小桂花婆婆

第1章 柿子熟了

  横溪镇,小高山村。

  才十月的天,迎面而来的风,却已有了冬日的味道,直吹得人凉嗖嗖的。

  这几日,碧空中时不时能瞧见成群结队的徒雁,它们时而排成“一”字,时而又排成了“人”字,常引得人们驻足观看。

  大雁是最能感知天气冷暖变化的,是以都赶在寒冬来临之前,纷纷往南方飞去。

  十月也是果子飘香的季节,特别是柿果子,仲月之后,一只只柿子沉甸甸挂在枝头,犹如一盏盏红色的小灯笼。小高山村几乎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有柿子树种着,每到柿子成熟的时候,村民们都会安排家中小辈守着,免得被鸟儿偷食了。

  林老头有三个儿子,孙子孙女更是一大堆,所以这看柿子的活计,自然是不愁人去做的。

  不过从早到晚守着柿子树实在太过无聊,为了公平起见,林老头特地给家里人分了工。

  林远秋也是才知道因由,原来这里的人并不知道硬邦邦的柿子摘下来后,是可以用法子捂软捂甜的,所以每次都要等到柿子红透了,发软了,才会把它们从树上摘下来,不然这又硬又涩难以入口的果子,挑到镇上指定没人要。

  这样的做法就使得老有鸟儿飞来啄柿子吃,林老头的安排就是,家中几房孩子轮流驱赶鸟雀,保护好柿子,避免它们被鸟儿给嚯嚯了。

  这可是近一两银子的进项呢,不守好了,过年的肉菜准要少上几道。

  一听不守好柿子,年三十晚上的大鸡腿就没了,几个皮孩子哪怕再不情愿,也只能拿着竹竿老老实实在后院待着,话说,他们一年盼到头,也只有在除夕夜才能吃上鸡腿,要是没得吃了,那还不伤心死。

  今日驱赶鸟雀的活儿轮到了三房,林远秋没有亲哥也没亲弟,于是,吃过早饭,他就拿着板凳和竹杆子往后院来了。

  而跟着他一起的,还有大房的林远槐和二房的林远柏,两人,一个七岁,一个六岁。

  林远秋今年五岁,算是堂兄弟中岁数最小的一个。

  一到后院,林远槐和林远柏,就迫不及待仰起头,寻找起“漏网之鱼”来。

  农家孩子,平常能吃到嘴的零食并不多,树上的柿子早就让他们嘴馋好久了。

  只是大人都指望着卖柿子的银钱,好添办家中所需,哪里会舍得给孩子们多吃啊,且就算要给,也只能是被鸟儿啄破了皮的那种,至于品相好的这些,定是要留着卖银子的。

  所以,娃儿们想敞开肚皮吃个爽的想法,就基本泡了汤。

  于是每回家里大人挑担子出门后,小娃儿们就会围在自家柿子树底下,来回绕上几圈,想找找还有没有漏下的熟果子。

  “狗子,狗子,你看那颗柿子是不是红了!”

  林远槐指着树上的一颗红柿子,兴奋地嚷道。

  一旁的林远柏听了,赶忙跑了过来,等看清果真是又大又红的一颗后,立马乐不可支地朝不远处的林远秋喊道:“狗子,快快快,快把竹杆拿过来,咱们这就把它弄下来吃!”

  狗子你个头!

  林远秋气闷的瞪了两人一眼。

  自己又不是没有大名,非得狗子狗子的叫,太特么难听了。

  见小堂弟朝他们翻着白眼,就知道又在为叫他小名的事生气了。

  可这会儿林远柏和林远槐哪顾得了这么多,此时两人一门心思都在头顶的那颗红柿子上呢。

  这不,林远槐捡起杆子就往树上探,而紧跟在后的林远柏,则飞快提起了衣摆,准备随时接住堂哥打落下来的柿子。

  细竹杆约有两丈来长,林远槐双手举着,再踮起脚尖,堪堪能够到那颗红柿子。

  天大地大,美食最大。

  想到甜甜的柿子,林远秋觉得那被叫狗子的事可以暂时放到一边。

  他看了看林远柏的站位,觉得这货待会儿接住柿子的可能性不大,正想上前帮忙,结果还未走近,就听到“吧唧”一声,一只红彤彤的柿子,擦过树枝直接落到了泥地上。

  跟着一起发出的,还有林远柏的“哎呀”一声心疼。

  “你咋没接住哩!”林远槐急得丢了竹杆,立马朝柿子奔去。

  等捡起来一看,幸好幸好,只裂了一道口子,还能吃还能吃。

  于是,连皮带肉,一掰三份,堂兄弟三人,见者有份,很快就把柿子给干光光了。

  香甜的柿子,入嘴柔嫩爽滑,可真好吃啊。

  林远秋情不自禁地舔了舔嘴角。

  唉,穿到古代,不但人变小了,连嘴也变得馋了。

  可这能怪他吗,天知道,这几日他的嘴巴都快淡出鸟来了。

  林远秋好想前世的美味佳肴,烤鸡烤鸭、卤猪蹄,还有美味腊肠等等等等,他统统都想吃啊啊啊啊。

  可惜啥啥都没有,在这里,能吃饱肚子就已经很不错了,还做啥美食梦呢。

  他正想得出神,就听院墙外传来村里其他孩童的叫喊声,“远槐远柏,咱们快些捉虫儿玩去!”

  一听这话,林远槐和林远柏也不再继续寻找“漏网之鱼”了,急匆匆朝林远秋丢下一句,“小弟你乖乖在这儿看果子,哥哥待会儿再过来陪你玩哈。”

  说罢,两人就迈着小短腿准备往外冲去。

  林远秋一手握着竹杆,一手朝两人挥了挥,去吧去吧。

  看到小堂弟一副完全不在意的模样,林远柏和林远槐都有些纳闷,这看柿子的活儿多没趣啊,前两天轮到他们时,他俩都恨不得能躲开才好,怎么到了小堂弟这里,居然还一副做得挺开心的样子。

  真让人想不明白。

  林远秋并没在意两位堂哥看傻子般的眼神,此时的他,正盼着眼前这两个小屁孩,能快些出门去玩呢。

  免得耽误自己做“私事儿”。

  他林远秋又不是真正的五岁孩童,对于这赶鸟儿的活计并不排斥,相反,他正求之不得呢。

  这不,等听到两人的脚步声远去后,林远秋来回在柿子树下走了几圈,而后举起手中的竹杆,朝早已相中的那几个大果子打了过去。

  很快,五、六个硬邦邦的柿子就从树上落下来掉到了松软的泥地上。

  来不及细看有没有摔裂开,林远秋把它们一个个捡起来塞进怀里,再查看地上无有遗漏后,就捂着衣襟,快步往他们三房跑去。

  ……

  经过这几日有意无意的打探,林远秋终于知道,自己穿来的这个地方叫大景朝,一个历史书上从没有过的朝代。

  至于当今姓甚名谁,他就没再继续打听了,他一个小老百姓,朝堂上的事离他太过遥远,他没有必要了解这些。

  还有,就算自己问了,身边的这些小屁孩们也肯定不知道。

  林远秋发现,这大景朝虽从未听说过,可眼前的一应事物却都不陌生,就比如众人的发型,男人梳着髻,妇人盘着发,女孩子双丫髻,小男孩两总角。

  他记得历史上宋朝、明朝的发型,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

  还有在服饰上,平民百姓穿的大多都是麻布短褐、襦裙,而稍微有些地位的,比如前几日自己看到的里正,穿的就是青衫直裰,这与历史上的古代社会都差不离。

  不过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就比如树上的柿子,林远秋发现,这里的人并不知道柿子的催熟方法,村里人都是等柿子自然熟了,才会把它们从树上摘下来。

  而那些还未红透的,仍旧被留在树上,只等着熟了之后,再接着采摘。

  所以,明明可以很简单的事情,如今却变得复杂了许多,不然像这种担心鸟儿偷吃果子,每日需派人守着的事,就根本没有必要。

  林远秋并没有把催熟法子告知众人的打算,自己一个外来人,在这种很容易掉马甲的事情上,还是小心一些为好。

  不过,这些并不妨碍他私下藏些柿子催熟,这样到了大冬天时,自己的两个双胞胎妹妹,就有柔嫩爽滑的甜柿子吃了。

  ……

  前院静悄悄的,除了一大早就挑着柿子去镇上的林老大和林老二外,家里其他人,大多都跟着林老头去地里收萝卜去了,冬日马上就要来临,不把萝卜收回家,肯定会冻坏在地里。

  林远秋靠着院墙直接绕到了他们三房的后窗。

  方才吃中饭时,他特地把窗户支了条一掌宽的缝,为的就是此时能便宜行事。

  只是以林远秋如今的个头,要想把柿子往缝细里塞进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他垫起脚尖够了好几下,才把柿子一只只丢了进去。

  屋里靠窗的位置是个大土炕,炕上铺着棉被,扔进去的柿子,正好都落到了被子上。

  春燕和春草正在屋里午睡,为了不吵到她们,往里投柿子时,林远秋特地避开了炕头的位置,可饶是如此,柿子掉到炕上发出的咚咚声,依旧把两人给吵醒了。

  姐妹俩看到被子上突然多出来的柿子和窗外头的动静,明白自家哥哥这是又摘柿子回来了,两人立马一骨碌爬起身,趴到窗台上,兴奋地嚷道,“哥哥哥哥,你又摘柿子回来啦!”

  “嘘,轻点声。”

  林远秋忙朝两人做了个禁声的动作。

  反应过来后,两个小姑娘赶紧捂住了嘴,小眉眼儿笑得弯弯的。

  既然双胞胎妹妹醒了,那接下来就没自己什么事了。

  林远秋朝两人轻声说道:“哥哥要马上回去后院,你俩快把柿子放到罐子里去。”

  “哦哦,晓得了晓得了。”

  “哥哥你快去忙吧。”

  姐妹俩点着头,表示知晓了。

  见两人关好了窗户,林远秋没再逗留,很快往后院跑去。

  自己离开有一段时间了,说不定这会儿鸟儿已飞来偷食了。

  果然,等林远秋刚跑回后院,就听到柿子树上传来鸟雀的叽叽喳喳声。

  可不能让鸟儿把柿子给霍霍了。

  林远秋忙抄起地上的细竹竿,用力往树枝上拍打过去。

  于是,好不容易才逮着机会落到枝丫上的鸟鹊们,还没来得及下嘴,就被竹竿的敲打声,惊得拍翅乱窜。

  不一会儿,就全都飞走了。

  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

第2章 狗子狗子

  见鸟儿被赶跑,林远秋举着杆子的手并没有放下,他在几棵柿子树底下,来回又搜寻了一番,等确认再没有偷食的鸟雀后,他才把竹竿平放到地上,好让自己嫩嫩的小胳膊歇上一歇。

  可不就是嫩嫩的嘛,想他一个三十多岁的大老爷们,如今突然变成一个五岁的小毛孩儿,这简直都要嫩出水来了。

  前世的林远秋一直是个无神论者,可如今这番机遇,让他不得不相信,科学的尽头果真是玄学。

  一阵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林远秋紧了紧身上的粗麻布外套,尽量不让冷风往自己脖领子里灌,免得不小心着了凉。

  要知道,这里可是医疗水平落后的古代,真要是得了风寒,先不说能不能治好,就是这家拿不拿的出给他请医问药的银子都两说,要不然这具身体的原主,也不至于因为一场高热,就送了性命,才让他这个二十一世纪的醉死男,有了穿到这副小身板上的机会。

  说是小身板还真一点都没夸张,按理说原身如今周岁也有五岁,虚岁都六岁了,可瞧现下这小小的个头,哪里对得起这岁数,细胳膊细腿的,说是只有三岁,也绝对有人相信。

  唉,林远秋感叹,这得多穷的人家,才能养出如此挡速不匹配的娃啊。

  想起这几日的伙食,不是硬窝头加野菜汤,就是粗的难以下咽的黑面馒头加野菜汤,至于吃肉啥的,不好意思,穿到这里快半个月了,他压根就没闻到过肉味。

  想到这里,林远秋不禁有些担心,担心若都照这种没营养的吃法,将来自己会长成什么模样,会不会直接给他来上一副辣眼睛的五短身材。

  再想到,前世他一米九的玉树临风,林远秋下意识就往自己廋削的肩膀摸去,结果触手之处,是一片粗糙的补丁,吓得他赶紧收回了手,生怕一不注意,就把衣裳给挠破了。

  不是林远秋过分小心,实在是身上的这件衣服早已洗得发白,感觉稍稍一用力,就会破一般。

  要知道,如今除了自己身上穿着的这件,唯二的外衫就是晾在院里竹杆上的那件了,真要是扯破的话,那他就没有可换洗的衣裳了。

  再低头看看裤脚离地面足有小半尺高的裤子,饶是像他这样的小短腿,也穿出了七分裤的味道。

  听说这身行头最早还是原身大堂哥的。

  穷苦人家就是这样,孩子们的衣服基本都是轮着穿的,就像他们家,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再是老三穿,接着还有老四,等到了林远秋身上时,那一块连着一块的补丁,早已把衣裳原先的料色盖的差不多了。

  其实对林远秋来说,衣服新旧与否,并不是他在意的,他真正担心的是,接下来的寒冬该怎么熬。

  前几日他把装柿子的陶罐放到炕柜里时,顺带把里面的衣裳大致翻了一遍,结果悲催的发现,炕柜里头除了几件旧的发硬的棉袄,其他就没啥了。

  由此可见,这家还真不是一般的穷啊。

  要知道,北方的冬天可不是闹着玩的,林远秋盯着自己裸~露在外的半截小腿肚瞧了又瞧,思量着冬日来临后自己的抗冻程度。

  到时也不知会是怎样的一番体验。

  毕竟这样的日子,前世自己别说过了,就是想都没有想到过。

  在穿到这具小身体上前,林远秋的小日子过得可不差,父母小有家资,而他,不但在三十岁之前挣钱为自己买了房,且银行账户上也有不下七位数的存款。

  可惜啊,要不是光棍节那日被好友灌多了酒,一不小心醉死了,自己何至于一下子从米缸掉落到了米糠中啊。

  最让林远秋揪心的,还是自己离世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会怎样的伤心。

  让他们白发人送黑发人,自己真是不孝啊。

  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父母不止生了他一个孩子,想来弟弟一定会照顾好家里的。

  至于自己名下的房产和存款,他一个还未来得及结婚成家的单身青年,遗产自然都归父母亲人所有了,这也算是给他心里的一丝慰藉吧。

  ……

  临近酉时,地里干活的人都回来了。

  林三柱挑着半担萝卜走在最前头,他的身后,则跟着林老头,以及吴氏几人,他们背上的大背篓里也都装着萝卜。

  才跨进院门,老林头就听到,方才还在地里一个劲叫着腰酸腿疼的三儿子,此时已经嗓门如钟的大喊着“狗子狗子”了。

  那中气十足的样子,哪里像一挖萝卜就喊着浑身无力的人啊。

  唉,林老头叹气,老三算是长废了,三十多岁的人,一做起活来,就想着各种偷懒的法子,要不是自己两眼盯着,怕早就跑到哪儿溜达去了,好在老大老二不是这副样子,不然这家也不知会成啥样子。

  想到这里,林老头忍不住转身朝身后的吴氏瞪了一眼,小儿子大孙子,老三就是被老太婆给惯坏的。

  吴氏不服气,哪里是她惯的,明明是老三自己长歪了好吗。

  对于老头子翻得白眼,吴氏只当没瞧见。

  只是,老三都喊了半天狗子了,咋还没见小孙子出来应答一声啊。

  莫非这娃儿今日并没在家看着柿子,而是偷跑到外头去玩了?

  没等吴氏放下背篓去后院一探究竟,和小伙伴们在村里疯跑了一下午,玩得汗流浃背的林远槐和林远柏,很快就上前解了惑:

  “三叔,狗子弟弟说了,以后谁都不准再喊他狗子了,要叫他的大名。”

  “对对对,狗子弟弟说了,以后谁叫他狗子,他肯定不会应答的。”

  说着,林远柏就学着林远秋的口气,把话学了一遍,“只有狗狗生的娃儿才叫狗子呢,我又不是狗生的,叫屁的狗子啊!”

  林三柱:“……”

  听着好有道理的样子。

  ……

  等天快黑时,林大柱和林二柱挑着空筐子回家来了。

  今日镇上卖柿子的人多了起来,最后小半框柿子,他俩走街转巷兜售了好一会儿才卖完。

  “爹,这是今日卖柿子的银钱,共二百八十六文。”

  林大柱边说边从胸口掏出一个沉甸甸的布袋递给了林老头,“今日卖得有些晚了,我和二弟是搭冬子的牛车回来的。”

  除去坐牛车的两文钱,那就是二百八十四文。

  林家没有分家,所有收入自然都归公中。

  老林头把钱袋转递给刘氏,让她拿到房里收好,家中十个汤罐七个盖,用银子的地方还多着呢。

  眼见天马上就要冷下来了,老大老二还有老三他们的棉袄早已旧的不成样子,所以今年卖柿子的银钱,林老头准备拿出一部分,先给三个儿子每人做上一件新袄子。

  其实家里人的棉袄都该做新的了,可哪有银子全给做上啊,也只能先紧着常出门的大老爷们了。

  林老头吸了口旱烟,想了想开口对老大老二道:“明日你俩就歇上一天,我看咱家树上的柿子至多再卖个三四趟就能完事了。”

  林大柱点头,明日他和二弟就在家帮着收萝卜好了。

  这时,在灶间做好饭的妯娌三人,端着吃食进来了。

  林远秋伸长脖子瞧了瞧,看到大伯娘二伯娘手里端的是窝头和黑面馒头,而他娘冯氏则捧着一大瓮野菜汤。

  依旧是老三样!

  林远秋欲哭无泪,前世美味佳肴的快乐没有了,他的烤鸡烤鸭还有烤肠什么的,通通一去不复返了。

  唉,早知道会有穿越的一日,在前世时,他准得先吃个够。

  和大多数村人一样,林家是分餐制,按林老头的意思,这样把吃食一样样分配好了,就不怕你一筷子我一瓢的抢着吃了。

  林家共有十七口人,分别是林老头和吴氏两口子,然后是大房五口,林大柱和周氏以及两儿一女。

  再是二房的林二柱和刘氏,还有他们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最后是林远秋所在的三房,三房也是五口人,他爹林三柱,他娘冯氏,以及他和一对双胞胎妹妹。

  这么多人,一张桌子肯定坐不下,所以每到吃饭时,都是男的一桌,女的一桌。